伯、仲、叔、季,是古代的兄弟排行。按現在一般的理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這種說法大體不錯,但不準確。要想確切瞭解伯、仲、叔、季的含義,還要當時的文化聯絡起來才能搞清楚。
伯是老大,這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意思,今天也是一樣的。兄弟之中的老大,侄子輩們都要稱其為“伯”。如果是三兄弟,老三的兒子,叫老大為伯,叫老二也是伯。可見,伯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老二相對於老大是叔,相對於老三就是伯。
在今天,做為家裡長子,稱為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古代就不一樣了。古代宗法制家庭之下,孩子們是有嫡庶之分的。也就是說,在兄弟們中間,只有正妻生的大兒子才稱伯。而妾侍所生的,就不能以伯為稱了。所以,伯的稱呼是很重要的。
在古代如果沒有正式娶妻前,就已經與丫環侍妾生了孩子,或是結婚後,正妻沒有生養,而妾侍們先有了兒子。這個兒子,是長子。因為不是嫡長子。不能稱伯,可以稱“孟”,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但孟不是正室所養。嫡長子的繼承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或許是不公平的。但在當時來說,是公平的。以春秋時期的魯國為例。魯國的國君經常娶齊國的公主為妻。但他可以有許多侍妾,他們的身份和地位是低下的。假如這些人生了兒子,魯國國君想立其為繼承人可不可以?當然不行。因為嫡子的舅舅是齊國的國君。魯國如不按規矩來,齊國就可能出來主持公道。甚到引起兩國交兵。
仲是老二,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問題。但是有嫡庶之分的時候就很難說了。我們還是舉魯國的例子。魯桓公有四個兒子。老大叫“同”,老二叫“慶父”,老三就“叔牙”,老四叫“季友”。
老大是嫡長子。最後繼承國君之們,是為魯莊公。他沒繼位之前,別人叫他“公子同”。他沒繼位之前,他與三個兄弟之間,是兄弟關係,當他繼位成為國君的時候。他與其它三人的關係就變成了“君臣關係”。君與臣之間,是不能排行的。因為不是一個等級。公子同成為國君之後,剩下的三兄弟可以排行。慶父是老大,叔牙是老二,季友是老三。
魯莊公的這三個兄弟,在魯國曆史上是很有名的。因為他們的父親是“魯桓公”,所以,他們又被稱為“三桓”。“三桓之中”,孟氏是慶父的後代是老大,叔孫氏是叔牙的後代,是老二,季氏是季友的後代,是老三。孔子的弟子孟懿子、孟武伯就是孟氏家族。所以孟是沒有繼位權的兄弟中的老大。仲是老二,他既可以與嫡子排序,也可以與庶子排序。有時候是伯仲排,有時是孟仲排。有的時候是叔伯排,叔伯排的時候,伯是大,叔是小。
季,是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一個,未必是四,也可能是三。總之,伯、孟是老大之意,仲和叔是兄弟中排在中間的,季是排在最後的。
比如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其中第一個月叫“孟月”,第二個月叫“仲月”,第三個月叫“季月”。一月是孟春,四月是孟夏,七月是孟秋,十月是孟冬。二月是仲春,五月是仲夏……以此類推。這裡,孟是開始,仲是中間,季是結尾。
後代以仲代表第二子,與上述意思並不衝突。比如,孔子名仲尼,因為他上面有個哥哥叫孟皮。焦仲卿是東漢時候廬江郡的一個小官吏。既能為吏,必然是讀書人。名字的用字,自然是不會亂用。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總之,伯仲叔季,不能以現代科學意義上的一、二、三、四來定義。它不是一個數學概念。它是一個社會倫理概念。它反映的是宗法等級社會之下的人倫關係。
伯、仲、叔、季,是古代的兄弟排行。按現在一般的理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這種說法大體不錯,但不準確。要想確切瞭解伯、仲、叔、季的含義,還要當時的文化聯絡起來才能搞清楚。
伯是老大,這是沒有問題的。這個意思,今天也是一樣的。兄弟之中的老大,侄子輩們都要稱其為“伯”。如果是三兄弟,老三的兒子,叫老大為伯,叫老二也是伯。可見,伯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老二相對於老大是叔,相對於老三就是伯。
在今天,做為家裡長子,稱為伯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古代就不一樣了。古代宗法制家庭之下,孩子們是有嫡庶之分的。也就是說,在兄弟們中間,只有正妻生的大兒子才稱伯。而妾侍所生的,就不能以伯為稱了。所以,伯的稱呼是很重要的。
在古代如果沒有正式娶妻前,就已經與丫環侍妾生了孩子,或是結婚後,正妻沒有生養,而妾侍們先有了兒子。這個兒子,是長子。因為不是嫡長子。不能稱伯,可以稱“孟”,孟,也是老大的意思。但孟不是正室所養。嫡長子的繼承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或許是不公平的。但在當時來說,是公平的。以春秋時期的魯國為例。魯國的國君經常娶齊國的公主為妻。但他可以有許多侍妾,他們的身份和地位是低下的。假如這些人生了兒子,魯國國君想立其為繼承人可不可以?當然不行。因為嫡子的舅舅是齊國的國君。魯國如不按規矩來,齊國就可能出來主持公道。甚到引起兩國交兵。
仲是老二,一般情況下也沒有問題。但是有嫡庶之分的時候就很難說了。我們還是舉魯國的例子。魯桓公有四個兒子。老大叫“同”,老二叫“慶父”,老三就“叔牙”,老四叫“季友”。
老大是嫡長子。最後繼承國君之們,是為魯莊公。他沒繼位之前,別人叫他“公子同”。他沒繼位之前,他與三個兄弟之間,是兄弟關係,當他繼位成為國君的時候。他與其它三人的關係就變成了“君臣關係”。君與臣之間,是不能排行的。因為不是一個等級。公子同成為國君之後,剩下的三兄弟可以排行。慶父是老大,叔牙是老二,季友是老三。
魯莊公的這三個兄弟,在魯國曆史上是很有名的。因為他們的父親是“魯桓公”,所以,他們又被稱為“三桓”。“三桓之中”,孟氏是慶父的後代是老大,叔孫氏是叔牙的後代,是老二,季氏是季友的後代,是老三。孔子的弟子孟懿子、孟武伯就是孟氏家族。所以孟是沒有繼位權的兄弟中的老大。仲是老二,他既可以與嫡子排序,也可以與庶子排序。有時候是伯仲排,有時是孟仲排。有的時候是叔伯排,叔伯排的時候,伯是大,叔是小。
季,是兄弟排行中最小的一個,未必是四,也可能是三。總之,伯、孟是老大之意,仲和叔是兄弟中排在中間的,季是排在最後的。
比如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其中第一個月叫“孟月”,第二個月叫“仲月”,第三個月叫“季月”。一月是孟春,四月是孟夏,七月是孟秋,十月是孟冬。二月是仲春,五月是仲夏……以此類推。這裡,孟是開始,仲是中間,季是結尾。
後代以仲代表第二子,與上述意思並不衝突。比如,孔子名仲尼,因為他上面有個哥哥叫孟皮。焦仲卿是東漢時候廬江郡的一個小官吏。既能為吏,必然是讀書人。名字的用字,自然是不會亂用。他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總之,伯仲叔季,不能以現代科學意義上的一、二、三、四來定義。它不是一個數學概念。它是一個社會倫理概念。它反映的是宗法等級社會之下的人倫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