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閒不是我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著名的贈別之作。詩歌的主題在於勸慰友人不要為遠別而憂傷,從而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真摯友情和曠達胸懷。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闕”指宮門前的望樓。“城闕”指帝王居住的地方。“三秦”指今陝西一帶,在古代是秦國舊地,秦亡後,項羽分為雍、塞、翟三國,故稱三秦。第一句點明送別的地點,即三秦護衛下的長安城。第二句說明朋友杜少府即將赴任的地點,即五津,也就是蜀州。“津”渡口。“五津”指唐代時候蜀地中岷江上的五大渡口,這裡藉此指代“蜀州”。“風煙”是風塵煙霧的意思,這裡用來描寫蜀州與長安距離遙遠。這一聯的意思是說,三秦之地護衛著雄偉的長安城,極目遠望,沿途中的五津一片模糊。在這一聯中,自然流露詩人對朋友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如果按照律詩對仗的要求,這一聯應該是採用對仗的。然而,因為第一聯中採用了對仗的手法,詩人在這裡卻用了散句,顯得自由活潑。“與君離別意”就是跟你離別的意緒。整個意思是說,我與你同樣是宦遊他鄉,離別的意緒都是很傷感的。其實,這是詩人在告訴朋友,他們之間的離別都是格外令人傷心,因為都是“宦遊人”,異鄉漂泊需要朋友的安慰,然而又不能不離別。這樣說來,惜別感傷就表現得更為沉重。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思是說,好朋友之間情意深厚,在四海之內都會惦記著,在天涯海角如同鄰居一般。可以說,這是詩人從另一角度表明了自己對離別的看法。緊承上聯,詩歌的情調發生了變化。前一聯的情感基調是悽清的,傷感的,而這一聯奇峰突起。陡然轉變。當然,這是對朋友的勸慰,詩人告訴朋友,他們的友誼絕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即使在天涯海角他們的心也在一起。這裡,詩人一掃離別的悽清之感,不但使朋友得到安慰,而且表現出詩人寬闊的胸懷,真摯情感溢於言表。

    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意為“不要”。“歧路”即岔路。古代人送別時,常到岔路口分手。這一聯是詩人在與朋友杜少府分手時勸慰的話。意思是說,不要在分別的路口,像多情的兒女那樣淚水沾溼配巾。當然,這是希望朋友帶著自己的友情和祝願,愉快踏上行程。這是詩人博大胸襟的表現,也是詩人對朋友真摯情感的抒發,這裡是勸慰,也是勉勵。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起承轉合,結構嚴謹

    起承轉合是詩文佈局謀篇的傳統技法。“起”就是開頭,也叫破題。在詩歌中,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就是“起”,點明瞭送別這件事及其地點。“承”在“起”後,就是承接“起”的內容並加以展。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就承接了送別,從而表明送別時產生的憂傷之情。“承”之後要“轉”,“轉”就是推進一層,要“轉”出別的意思來,或者在情感上或者意義上發上變化。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在情感上發生了轉變,沒有憂傷,而只有安慰。最後是“合”,“合”就是收合結尾,使結構嚴謹完整,成為一個整體。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就表明離別時必然的,但不要憂傷,應該帶著朋友之真情而去。這樣,八句四聯,層層遞進,不但表現出詩人的真摯情感,情感跌宕,而且使詩歌結構嚴謹,完整有序。

    二、對仗工整,境界開闊

    對仗是格律詩中的一個基本要求。在格律詩中,首尾兩聯可以不對,但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在詩歌中,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進入對仗,而且十分工整。由於這一聯是地名相對,因而,表現的跨度大,不但使詩歌空間距離拉大,形成了開闊的審美境界,使詩意上呈現出極為壯闊的景象,而且為詩人情感的抒發奠定了基礎。我們再看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律詩來說,這一聯應該是對仗的。而這兩句相對,詩人的想象是極為豐富的,不但開闊了詩歌的境界,而且更好地表現了詩人“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曹植《贈白馬王彪》)寬闊的胸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幻書啟世錄羅蘭有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