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答案是肯定的,隋末北方群雄大半都向突厥稱臣,李淵也不例外。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稱臣是為了苟延殘喘還是權宜之計。

    我們知道,唐朝開國有“渭水之盟”,而宋朝有“澶淵之盟”,二者其實都是城下之盟。

    只不過,李世民以此為恥,最終在渭水之盟三年後的公元629年派李靖滅了東突厥。

    公元657年,唐將蘇定方滅西突厥。

    與唐朝不同,宋朝在澶淵之盟後用歲幣換和平,終宋一世未雪恥。

    這就是唐宋對外最大的區別。

  • 2 # 貓叔說歷史

    李淵在晉陽起兵的時候,天下已經群雄並起、一片混亂,對於起兵之後的去向,李淵集團內部也是有分歧的,有人說應該去洛陽,那裡是天下之中,糧食充裕、城市堅固,佔領之後可以號令停下;也有人說應該西進長安,佔領關中,挾天子以令諸侯。李淵本人傾向於去長安,洛陽雖然地處天下之中,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但也是個四戰之地,群雄爭奪的重點,以李氏集團目前的實力還是不要那麼高調比較好。可見,此人有過人的見識。

    長安深居關中,隋末的時候破壞反而較小,因為隋煬帝喜歡洛陽和揚州,折騰得時候,把洛陽一帶折騰得不輕,關中受到的波及不大。而且,關中一帶,並少將稀,是隋朝防衛薄弱的地帶,確實是個佔領的好機會。

    可是,問題來了,李淵手上也就這些兵力,你帶兵前往關中,勢必造成山西兵力空虛,這裡可是抗擊突厥的最前線,要是突厥和他的狗腿子劉武週一時興起,趁著你去關中的大好機會,捅你的腚眼兒,把山西給佔領了,這後果就嚴重了。假如長安久攻不下,山西再被佔領,恐怕李淵集團的人都得死無葬身之地。思來想去,還是覺得貿然進兵關中,確實不妥。現今也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向突厥示好,避免兩線受敵。只是,李淵覺得,這麼大歲數了,這老臉沒處擱啊。

    見李淵如此猶豫,李建成、李世民、裴寂、劉文靜等人著急了,便極力勸說李淵先向突厥稱臣,當一回孫子,以後實力強大了再把面子掙回來。李淵只有無奈接受,便派劉文靜帶上書信、財寶出使突厥。

    劉文靜不辱使命,對突厥的始畢可汗恭恭敬敬,一陣馬屁下去把這老頭兒忽悠得心花怒放,突厥人比較豪放,聽不得好聽話,於是欣然同意與李淵交好,並建議李淵直接稱天子,當然,這事兒被李淵婉拒。

    針對這個事兒,有些道德婊就說李淵是漢奸賣國賊,事實呢?真的有這麼嚴重嗎?當然沒有,查了查史料,我認為至少有兩點可以證明李淵並不是真心稱臣。

    第一,李淵讓劉文靜出使突厥的時候,曾再三叮囑,讓他說服始畢可汗,不要出兵太多,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最好是隻給馬,不給兵。事實上,劉文靜也完成了任務,李淵陳兵龍門(山西南部)時,劉文靜趕來匯合,帶來了五百名突厥士兵和兩千匹駿馬。這五百兵管什麼用?說白了就是個突厥啦啦隊,幫忙吆喝吆喝就行了,打仗不夠塞牙縫的。倒是這兩千匹馬確實是緊俏物資,對李淵幫助很大。由此可以推斷,李淵本人並不想讓突厥人過多染手中原事務。

    第二,李淵是以隋朝臣子的身份向突厥稱臣,這裡面玩兒了個文字遊戲。因為當時李淵並未稱帝,以隋朝臣子的身份向突厥的始畢可汗稱臣未嘗不可。李淵稱帝之後就開始對突厥陽奉陰違,除了嘴甜一點之外,壓根就是靠忽悠來敷衍突厥的要求,稱臣之事已名存實亡。

    所以說,關於李淵稱臣這個事,我認為不能夠用民族的原因去責怪他,反而更應該佩服老李同志的政治外交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思彤名字打分,出生於201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