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寬恕之光
-
2 # 永8凋謝De花
客觀的說,當時連著幾年天下大旱,各地欠收。元朝商業發達,通商各洲,導致黑死病傳入,屍陳遍野,同時黃河多處決口,元政府還是在蒙古丞相脫脫的建議下舉國全力治理黃河,結果一旦聚眾有人以埋了刻有“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而欺騙百姓造反起義。其實元朝還是非常開明,重視商業,農業稅歷朝歷代最低,也沒徭役兵役,無需戍邊,更沒有文字獄,文人墨客言論自由,法制寬鬆。四等級和初夜權是清朝詬病上去的,正史沒有任何記載。元朝的滅亡主要是天災。
-
3 # 野也史記夫
一、此時的元軍已經不是最初的蒙古大軍,其實也多已經是漢人軍隊,兵源多來自農業社會。元政府也不是遊牧民族的政權,其大部分官僚已經是漢人。
二、蒙古人全世界征服已經結束,原來的依靠戰爭掠奪保持的軍事分封制度已經瓦解。元帝國作為大蒙古國的宗主國,一直受累於這種分封制。每一次帝國政權交接,就需要花費大量財富舉行蒙古部落會議,分封各個汗國和部落。從而導致通貨膨脹,經濟治理瓦解。
三、元政府權力結構失衡,權臣出現,決策時效。元德宗之後,元皇位權力交接找不到好的方式,最終導致皇帝選擇依靠部落與權臣,最終導致權臣橫行朝野,部落不聽中央排程,甚至部落之間爭鬥,中央也無法平定。
中央本來皇帝之下三權分立,結果到元后期中書省獨大,連著幾個中書省大臣活著時候已經見祠堂接受人們拜祭。導致皇帝與中書省爭奪國家權力,中書省與御史、監察之間爭權奪利。如此導致元朝政府在末期基本已經崩潰了。
四、國家經濟治理策略不當和各地割據政權在經濟上對元庭的封鎖。元朝經濟基本是北方經濟荒廢,完全倚靠南方的產出,一旦南方發生戰爭,整個國家就沒有了經濟基礎。更何況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策略,實際是在經濟上封鎖元庭,元末京城餓死幾十萬人,可見這一策略的有效性。
所以,當朱元璋北伐時刻,元朝其實已經崩潰。
-
4 # 蕭十四
因為元軍經過三四代的"養豬",曾經號稱“馬上無敵”的軍隊以至於連馬都騎不了,一點戰鬥力都沒有!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
5 # 天長水秋
一,政治腐敗,導致軍隊更加腐敗。社會行為有一個模仿律,在集權社會表現為上行下效。元末順帝以前,皇位不穩,政出多門,皇權,相權,後宮權,地方官,既相互掣肘,更相互模仿,你任命官員,我就發放金錢。京官撈錢,地方官就搜刮民脂民膏。軍隊亦然。
二,集權社會統治者的特性:禁錮武器,更防止武器的更新。元朝後期火器已經有大發展,但是統治者擔心會影響到位子,就如開國時期一樣禁止武器在民間,更不用說傳播。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金人十二。”從最初到最後,對武器的流佈保證了安全,卻限制了軍隊發展。
三,天災加劇了民眾的生活艱難。中國歷史就是一個由治到亂的不斷迴圈。每次亂都是以天災人禍為由頭。小冰河時代的氣候變化加速了災難的擴大。朝廷忙於權力更迭,賑災不利。賑災不利又加劇了叛亂。元朝軍隊既不能救災民於水火,又不能保障自己,大大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軍隊將領之間各揣心腹事,不僅沒有形成合力,還相互拆臺。
四,統治者與民眾之間永遠的隔閡。統治者忙於搜刮天下財富,不關心民眾民生;民眾忙於生計,掙扎在死亡線上。統治者的任何失誤都被無限放大,成為民眾暴力的最好藉口。軍隊是統治者最大的王牌,平穩的社會現實消磨了軍人的意志。整個軍隊自然也就沒有了戰鬥力。
五,元朝軍隊幾乎沒有更新武器。朱元璋軍隊最後北伐時,已經有很好的火器,元軍也還是一百多年前的刀馬弓弩,焉有不敗之理?
-
6 # 北洋海軍炮手
朱元璋在總結元朝興衰的教訓時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元亡以寬,或者是元以寬縱失天下。歷來人們都將其理解為寬縱貪官,實際上元朝所謂的寬是全方面的寬,這一切都決定於蒙古人沒有完全漢化,嚴格點說,是沒有完全儒家化。
元朝嚴格意義來說,並不是那種傳統的大一統王朝,反而更像是一個么蛾子,這是因為元朝把蒙古草原習慣法帶入了中原。
大家都知道,蒙古草原屬於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經濟,這就牽出了經濟與政治問題:由於經濟生產的分散,草原很難出現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反而會出現多個政治中心。這就是政治上常說的去中心化,即便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將草原統一在大蒙古國的大旗之下,也依然由於經濟生產的分散而無法形成一個強力的中心,使得草原政治上不同於內地的中央集權,更類似於封建制度,軍功貴族要定期開會來商討國家大政方針、推舉領袖。所以,歷代蒙古大汗更類似於政治盟主而非專制君主。
雖然元世祖忽必烈大汗根據儒士的建議把元朝改造成君主專制王朝,但是改造的並不徹底,整個國家依然被蒙古習慣法所感染。比如地方的各個行中書省,相當於中央中書省的地方機構,行省得降官也是丞相,而且行省具備很大的自主權。尤其是早期各地的漢侯還有在封地內發行貨幣的權力,甚至還有獨立的兵權,雖然日後被收回,但是這些漢軍侯依然保有很多自主權,除了沒有軍權以及財政權,他們在封地內和諸侯無異。
再者,對於民間來說,元朝又將很多中亞商業城邦的習慣帶入了內地,比如說社群自治。元朝對於民間的管理,是五十戶結成一社,並由各社成員共同推舉一位德高望重、年高德劭之人擔任社長。社長的任務不僅有勸課農桑、勸人向善,官府還把很多業務下放,比如說替官府徵稅,以及替官府執行社群監禁等,因為元朝經常把犯人放回家供養孤苦無依的父母,那麼犯人的管理就要由社長來負責。
同時,元朝對老百姓的反抗運動,也是不怎麼關心,老百姓鬧事了,關上一段時間就放了,頂多懲罰帶頭的幾個人。所以,老百姓折騰習慣了,社會新陳代謝也會加快,這也是為什麼元朝社會會在古典時期欣欣向榮的原因之一。當然,老百姓要是犯了事,官府也很寬容,比如說元朝禁止拷打犯人,必須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犯人自己認錯,就算要拷打,也要向上級官府報告,得到允許才可以拷打。而且根據《草木子》一書,元世祖制定刑律的時候,曾說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所以犯人要被處於鞭打或杖刑的刑罰,必然要剪掉三鞭子或三板子;死刑犯人不處決,而是任其老死於獄中,還要由官府來管飯,這等於變相廢除死刑,直到伯顏當了宰相才恢復執行死刑。
對知識分子來說,由於元朝並非完全儒化,因此也並沒有對儒士高看一眼,而是採取了實用主義,需要整理財政就任用理財派,需要教化子民就任用儒士組成的漢法派。這是因為元朝的經濟生產方式,小農經濟的比重降低,反而商品經濟的比重較大。雖然元朝依然給了儒士很多特權,但是儒士沒有發揮的空間,因此反而更加自由。比如,元朝禮部有這麼一句話:詩人吟詠性情,不可誣以訕謗,倘使訕謗,亦非堂堂天朝不能容者。所以,儒士因為不受朝廷管控反而更加自由,當然這種人分成了兩個派別,一種是秉持君臣大義以及認同元朝寬鬆得社會氛圍而不願變節;一種是痛恨元朝不重用儒士而甘心變節的。但是這兩種人無一例外都在入明之後無比懷念元朝,因為元朝管的松嘛,這一點錢穆就曾經吐槽過。
如果再延伸到蒙古高層,你就會發現元朝蒙古貴族分成多個實力派,而且這些實力派貴族又結成了兩大派別,即漢化蒙古貴族以及傳統蒙古貴族,前者的代表是木華黎家族,後者的代表是赤老溫家族。雖然木華黎以及赤老溫同為元初四傑,但是兩者的後代子孫卻因為政治信仰不同而到了水火不容甚至自相殘殺的地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坡之變,木華黎的子孫拜柱丞相以及元英宗死於傳統蒙古貴族的政變。
所以,總結一下,元朝在定鼎天下之後沒有改變其原本的政治分散性,導致在元末天災以及白蓮教叛亂之時無法形成合力,導致元朝最終被在江南搞中心化的朱元璋所推翻。雖然朱元璋曾經懼怕察罕(也就是趙敏她爹、張無忌他老丈人),並且稱讚他兒子王保保為天下第一奇男子,但是由於這對父子本質上屬於北方地主階級的盟主,掌控的資源遠不如玩中心化的朱元璋,縱使孔明再世也無法挽回大元大廈之將傾之勢。
所以,元朝也就只有滅亡這一個結局。
全文完
-
7 # 路漫漫獨樂不如眾樂
因為元朝軍隊統治中原後元朝軍隊迅速腐敗,戰鬥力直線下降這是主要原因。
一方面,明軍朱元璋以及他的謀士長期對蒙古戰法研究,正所謂知己知彼。戰術戰法的研究使得明軍能夠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明軍也出現了一匹卓越的騎兵將領,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人,這些將領都是可以橫掃一方的,在軍事指揮上明軍佔有優勢。明軍還對做戰武器進行了革新,已經出現了大量的火器和大炮。
另一方面,長江以南地區的漢人,也就是原南宋統治的百姓,被一律視為“南蠻”而遭打壓。南人處於社會最下層。這種等級森嚴的制度導致民怨沸騰,朱元璋帶領的起義軍所到之處百姓擁戴,踴躍參軍,最根本的是元朝的統治失去了民心。
俗話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元朝的失敗時代的選擇,歷史必然性。
-
8 # 醉愛侃足球
為什麼元朝軍隊在朱元璋起義軍面前如此不堪一擊?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元朝貴族驕奢淫逸早已墮落。元朝的蒙古貴族們認為自己在馬背上打下了天下,他們就高人一等。蒙古人很看重自己的民族特色,他們不和漢人通婚,也對漢人的文化不是那麼感冒。
說白了,蒙古貴族們就是不想被漢化,於是蒙古人和當時被統治的漢族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可這些蒙古貴族們過慣了驕奢淫逸的生活,逐漸喪失了在馬上的戰鬥能力,戰鬥精神消失殆盡,甚至很多年輕蒙古人連馬都不會騎了。
他們除了在家裡欺負那些唯唯諾諾,手無寸鐵的奴僕以外,也沒有什麼真本事了。這樣沒有鬥志的蒙古軍隊怎麼可能有戰鬥力。
二.漢族人民忍無可忍,退無可退,奮起反擊。曾經的蒙古人認為,那些只會耕地的農民是沒有戰鬥力的。可蒙古統治者萬萬沒想到,這些耕地的人拿起菜刀和鋤頭反抗起來竟然那麼兇猛,蒙古頓時不知所措。
當年曾被稱為蒙古最精銳的阿速軍,他們戰功赫赫,裝備精良。可當他們搶劫老百姓後遇到了起義軍,這支號稱作戰勇猛的精銳部隊竟然看到農民起義軍就潰逃了。回去還一口咬定是遭到數倍於自己的農民起義軍才打敗仗的。
三.朱元璋非同一般,起義軍戰鬥力太強。朱元璋的起義軍可以說全是精銳,他們打敗了實力強大的陳友諒,又戰勝了富可敵國的張士誠。朱元璋有謀略極強的謀臣,又有驍勇善戰的武將,這支身經百戰的部隊已經不是從前的起義軍,而是裝備精良,戰鬥力極強的王者之師。
眾所周知,古代興兵一定要師出有名,朱元璋在喊口號方面的造詣註定了他比一般起義軍更強大。
朱元璋起義軍的口號是:
“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這個口號非常適合當時的天下形勢,引起了無數漢人的共鳴。這樣一來就不是簡單的起義軍和蒙古部隊的鬥爭,而是漢族和元朝蒙古族的民族鬥爭!
當元朝政府發現自己無力抵抗朱元璋的起義軍時,他們也廢了很大的心思想拉攏和賄賂朱元璋。用大量的金銀財寶和高官厚祿來誘惑朱元璋。
可朱元璋絲毫不為之所動,因為元朝的蒙古人對於朱元璋來說簡直就是國仇家恨,他什麼都不想要,只想要對方的命!
-
9 # 小聰歷史客棧
古代一直有句話,“蒙古騎兵天下無敵”,蒙古鐵騎曾經橫掃中原,盛極一時,可即使是這麼軍事強大的元朝軍隊,面對朱元璋的造反隊伍時,依然不堪一擊,這其中的原因其實仔細分析就發現元朝的統治和腐朽決定了元朝軍隊在朱元璋面前只能是一敗再敗,不堪一擊,具體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元朝統治者有嚴重的民族歧視,政治腐敗
有句話說的好,最強大的永遠是人心,當時元朝政府有嚴重的民族歧視,元朝貴族們自以為在馬背上奪得了天下,高人一等,不僅不和漢人通婚,當時元朝統治者不把老百姓當人,漢人處在社會的最下層,賦稅嚴重,民不聊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餓死了很多百姓。
當時朱元璋還有其他士兵們可能造反的念頭只有一個,那就是吃上熱乎乎的大餅,因為不造反的話,也可能餓死,這種情況下,朱元璋的起義軍所到之處都能得到老百姓的擁戴,而且很多人踴躍參軍,一開始元朝軍隊就已經敗了,敗在了民心,最強大的永遠是人心,不是暴力和武力。
第二:元朝貴族以及軍隊驕奢淫逸
蒙古貴族們自以為天下已定,天天花天酒地,驕奢淫逸,也不想著訓練軍隊,也不想著學習漢人的先進文化,天天軍隊裡士兵吃的酒足飯飽,腦滿腸肥,大肚子肥腿的,軍備鬆弛,政治腐敗,喪失了戰鬥力,這個時候去上戰場,明顯打不過朱元璋的起義軍們,這種情況下,拿一本盜版的孫子兵法的朱元璋也能讓不堪一擊的元軍一敗再敗。
第三:朱元璋的團隊也很厲害
元朝軍隊是很精良,可是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當時朱元璋手下有劉伯溫和李善長等謀士出謀劃策,還有朱元璋的發小徐達、湯和、常遇春等可以橫掃一方的騎軍將領,朱元璋知人善任,對百姓很友好,深得民心,指揮作戰決勝千里,士氣高昂,團結一致,上陣殺敵的時候,元朝軍隊自然不是對手。
-
10 # 暢享明亮1706
朱元璋在大敗陳友諒,消滅張士誠、方國珍後,一統江南。在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建立穩固勢力後,朱元璋命令徐達作為主帥以25萬之眾,率部打響北伐之戰,最終滅掉了強大的元朝,這也是很少的從南攻北並且成功的案例,但這其中也還是有很多原因
元朝內部腐敗不堪,相互奪權
元朝被覆滅,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來自於內部,在元朝末期,朱元璋北伐期間元朝皇族內部正在進行激烈的爭權奪利,元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與軍閥擴廓帖木兒、張良弼、脫列伯、李思齊等混戰不休,另外,元朝內部局勢不穩,在1295-1368短短的70年間,元朝竟然就曾經出現過10位皇帝,帝王頻繁更迭,元朝內部政權必然不穩定,而且,在徐達率大軍橫掃中原、直逼大都之時,元軍主力卻成了皇位之爭的工具,正忙於內戰,一個內耗如此嚴重的王朝,又能指望有多少力量抵擋勢如破竹的徐達主力呢。
徐達後方安穩
俗話說“三分軍事,七分經濟”,在徐達大軍出發之後,朱元璋坐鎮南京,朝局穩定,為前方大軍不斷增加助力,朱元璋對於前線大軍的所有要求基本上都有能力滿足,真可以說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徐達毫無後顧之憂,自然勢如破竹。
北伐計劃周密,有條不紊
徐達北伐出征之前,朱元璋與徐達和其參謀軍師一起制訂了一套很完善的北伐征戰計劃,第一步,先迂迴攻取山東、河南,破掉拱衛元大都的外部屏障;第二步,北伐軍佔領河南後迅速揮師西進,一舉攻佔潼關,經過前兩步,元朝主力基本上都損失殆盡;第三步,集中所有力量進攻元大都,元軍此時勢窮力孤,基本不會有什麼變數。
元朝不得民心,朱元璋軍隊實力強
元朝一直不斷壓榨百姓,所以元朝並不得民心,而反觀北伐大軍軍紀嚴明,以及朱元璋的一系列舉措,都受到途中百姓的擁戴,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另外,在北伐征戰之前,主帥徐達就與朱元璋一起已經征戰多年,且驍勇有謀,是一個軍事天才,經過多年的積累,手下聚集了一幫猛將謀臣,因為徐達也是一步步升上來的,他能與下級同甘共苦,所以,徐達在軍中地位極高,他當主帥眾望所歸,下邊的將士對他也很信服。另外,軍中除主帥徐達外,軍中還有猛將常遇春等人,如此實力豈有不勝之理。最終朱元璋還奪回了丟失了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
回覆列表
軍隊腐敗,常年不打仗,戰鬥力已不是當年入中原的戰鬥力;再一個就是沒有一個好的將領,而明軍有諸如徐達、常遇春等歷史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