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評述】參乎,曾子名。恕,忖己度物。忠恕,就是修己安人的意思。用現在的話就是: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親人、朋友,只要能力所及,就要不斷往外延申,直到國家,乃至天下、宇宙。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孔子認為天下的道理只有一個。

    “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這個道就是——忠恕。

    孔子的這個論述,與明朝的王陽明“千事萬事只是良知一事”相同。

    這一論點,與我們現在的社會論述出入非常大。我們現在的社會學科非常多,如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市場營銷學、科學、數學、……

    這麼多門科,孔子卻說道理只有一個——良知而已。事實苟真如此?

    舉二個例子分析分析,是不是也就一目瞭然:

    第一個例子:管理學

    成功的管理是什麼樣?如何做好管理?這兩個決定了我們做好管理的思考方向。就說餐飲管理,要做好管理,是不是要從食品的安全、衛生、營養、服務等等入手?而這食品的安全、衛生、營養、服務不就“忠恕”嗎?試問如果不從這些地方思考,怎麼可能做好餐飲管理。餐飲管理就是要讓自己的食品更安全、更營養、更衛生、服務更好,如此才能符合消費者心意,也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要做好衛生?是不是要做好

    第二個例子:科學技術

    什麼發明才是成功的發明?發明的方向在哪?

    就說手機,手機企業想基業長青,靠的是什麼?

    是技術,確確的說是對人有用的技術。如攝像、智慧、上網、定位等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都是人需要的技術。所以手機企業想基業長青,就必須從發明出更多“對人有用的技術”。而這“對人有用的技術”就說“忠恕”。沒有位消費者解決問題的心,哪裡會去發明“對人有用的技術”。看了這兩個例子,再去想想其他的學科,不得不說,孔子的言論是對的。

    可見,現代社會學科雖然多,但其核心道理,只有一個——忠恕而已。

  • 2 # 熱帶雨林的午後

    忠恕兩字,確實反映和概括了孔子學說的精神核心。

    孔子學說的核心有兩個,一個是仁,一個是禮。今天的專家們只選一個字做孔子思想的核心,想搞個二選一,結果並不能反映孔子學說的原意。

    孔子還是把這兩個字牢牢地捆在一起,充當自己的標誌,沒讓他們分家,做到這一點,主要是看孔子的這句話——“克己復禮為仁”。

    復禮就是仁,仁必須復禮,辦法是克己。

    大家一直在爭論,孔子到底是把仁作為核心呢,還是把禮作為核心呢?其實這是孔子學說的兩個不能分離的方面,仁不離禮,禮不離仁。這兩個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反映儒家的核心理念,因為這兩個並用,才能建立既有家庭親友之親,又有不以愛惡相攻的良好秩序。理念的本質和核心,都應當以其目的來判斷,才比較符合本意。

    禮制是孔子的治國基本方法。但是光有這些名位之分,儀式之繁,並不能保證國泰民安。治國的根基還是要安人,安人就要愛民、惜民、聚民,何以能如此待民?還是要給百姓以利,孔子在這一點上還是務實和客觀的。但是他和其他人不同的是,更加相信禮制的重要性,愛民不能徒勞地光是予人以利,更要予人以禮的制約。這兩者缺一不可。

    再進一步,來看看仁。仁又是禮的基礎,沒有仁,禮就徒具形式,不能發生效果。

    仁本身也包含兩個方面。仁者愛人,只是仁的一個方面,它還有另一個很深刻的方面,這就是恕。愛人是中心,但孔子的愛是有等差的,是從每個人離自己最親的人為圓心,開始向外逐級擴大的同心圓。孔子很務實,他所說的愛,確實和博愛是兩碼事。但孔子的仁也不狹隘,他認為在你愛都困難的時候,要做到恕,恕是仁的地板。

    愛一個人好像不難,其實也不容易。

    你試試,讓你愛一個天天給你小鞋穿、無事生非的小人,你們離不開,又愛不起來,那麼你們在一起還能不能過下去呢?這時候,愛他也許有些強人所難。可能有些人從內心裡你真的愛不起來,人分各性,怎麼能做到各個可心?

    孔子已經洞察到人性的這種特點,因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要彼此尊重人的差異和分歧,把差異變成豐富,把分歧看做補充,這樣的和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君子之和,而不是小人的苟合。

    西方的思想家也得出一個教訓:人可以不愛一個人,但應該能夠寬恕一個人,人間最偉大的是愛,但比愛更偉大的是寬容。“最偉大的是愛。”這是《聖經》的肯定,但思想家們看到了它的漏洞,所以打了個思想補丁。

    康德也說過,一旦你仔細瞭解了一個事物,可能就不會像當初那麼愛它了。

    西方討論的這種沒有功利的愛,孔子並不看重,孔子的仁愛,都滲透著強烈的功利性。孔子看重的是秩序,是穩定,是國泰民安。所以他的愛,既是廣泛分佈的,又是越遠越稀薄的,愛和恕,必須結合在一起,人們凝聚在一起的條件才能具備。所以孔子的仁,包含了愛和恕。人們關注的是愛,其實最重要的是恕。西方思想家把這層意思說得更透,其實孔子也是這個意思。

    所以,維持仁愛和禮的真正精神支柱,應可以歸結為忠與恕。

    忠是禮的直接精神基礎,恕是仁的基本精神基礎,二者合在一起,構成了孔子主張的有外在制約,也有內在情志的夫子之道。

    曾子不愧是哲學家,他更會概括夫子精神的不凡的、深刻的一面。這個方面過去大家重視不夠,只是在嘴上掛著仁者愛人,愛不起來怎麼辦?孔子早有洞察,那就是要忠於禮法,寬恕與人,君子能做到這些,才能做真正的治國之才。可惜,能做到愛並不容易,能做到恕的,也不容易。惟其如此,才需要修養,需要克己,學習儒家的君子之學。

    孔子的仁愛禮法思想,如果真心繼承,這也是破解現代化條件下,容納社會多樣化,與維護社會和諧相統一的既辯證又科學的出路。惟其如此,才能算是懂得辯證法,才是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孔子在今天的意義,大致也就在此忠恕二字而已。

  • 3 # 逆襲的諸行無常

    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原文是,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參”,這是孔子在叫曾子,曾子名參。古時只有父母和老師等長輩才能直呼其名,其他人則只能稱字。否則,是失禮的表現。

    “貫”,貫穿的意思,朱熹註釋為“貫,通也”。

    “唯”,朱熹的解釋很透徹“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意思就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快速回應。

    本章的譯文是,孔子對曾參說:“曾參,我所傳授的學問有一個基本思想貫穿始終。”曾子回答道“是的,我明白。”孔子出去後,其他門人弟子問曾子:“老師剛才說的話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貫穿老師學說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忠恕之道。”

    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對於“忠恕”二字的註釋是“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又引用了程頤的話:“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盡已”就是指為別人作事要盡心盡力,就象曾子自已說過的“為人謀而不忠乎?”,在這個過程中“盡心”又是關鍵,能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識,才是真正的“忠”。“推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也是對“恕”的解釋,《衛靈公》篇所記“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這個意思。

    其實,“盡己”與“推己”並無實質的差別。“盡己之謂忠”,而“忠”實亦是“推其(己)所欲以及於人”;“推己之謂恕”,而“恕”之“推己”實亦是“盡己”之意。“忠”與“恕”有著相互補充、相互規定、相互包含的意思。只有把“忠”與“恕”統一起來,既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是孔子的“一以貫之”的仁道。

    南懷瑾先生在其《論語別裁》中對於本間的解釋有一些不同之處。他認為曾子的回答並沒有解釋清楚孔子一以貫之的道,之所以回答為“忠”“恕”兩個好理解的道。是因為其他門人弟子層次還不到。又以禪宗“拈花微笑”進行類比,認為孔子對曾參所講的“一以貫之”是一個傳道的過程,有點象禪宗“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門。也就是說它不需要透過文字言語,而能傳達這個道的意思。

    個人認為曾子對於孔子之仁道的理解是比較準確的,夫子之道的根本還是在一個“仁”字上,而對於“仁”字最好的理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結合。

  • 4 # 泓澤書法

    這是儒家思想入門基本功,並不是夫子之道的終極目標_仁!曾子之所以這麼說,說明這些弟子並不是子路子貢這樣的資深弟子,而是一些入門弟子!就像你不能跟小學生說微積分一樣!曾子之所以能繼承儒家衣缽正事因為他能因材施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洗掉衣服上的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