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義烏百貨批發張峰
-
2 # 漫話國史
根據當時真實的史實來看,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人性內在的自私自利。作為一個臣子,他擁立了新皇帝,穩定了朝局,但是對於老皇帝而言,他這個動作就是背叛,你曾經是我的臣子,現在是別人的臣子,這一個是人性的軟肋,即便是帝王,他們也是自私的個人,他會因為某些事情不順自己的意思,就會做出利己的行為,而最終殺害於謙的也是這個利己的行為,即“殺之可以正名”,當然他是被奸臣誆騙,但是這一條還是有的,內因是根本。
二、關鍵的繼承人影響後續的朝廷政治格局。新皇帝景泰帝朱祁鈺在位八年,沒有子嗣,而且也不肯為先皇帝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作為太子,這一點多少有點不得人心,自己沒有孩子,現在皇位在手,而且是從先皇帝哪裡繼承過來的,按照道理應該還回去的。但是人性是自私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可以永坐皇位,世襲罔替。朱祁鈺還年輕,三十多歲,他沒有孩子這不假,但是還有大把的時光可以用來“造人”,後宮那麼多嬪妃,他不怕自己沒有子嗣。
結果他失算了,自己身體不好,病怏怏的,隔三差五的有個小病,但是不影響大朝。沒想到自己所用非人,自己任用的大將石亨竟然跟後宮宦官首腦曹吉祥內外勾結,趁著養病期間,起而造反,解救出南宮裡面的老皇帝,這是又一次說明人性的事情,人慾無窮,朱祁鈺還在算生前的賬,別人已經開始算他死後的賬了。
怎麼說呢?這個病怏怏的皇帝,一旦掛了,國家還沒有繼承人,到時候別人如果擁立新太子,自己這邊拿不到半點好處,而且擁立之功肯定是別人(于謙等一干文武臣首腦),而不是自己(石亨、曹吉祥等等)。
為什麼不另起爐灶,搬出正被囚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呢?這個人的政治能量很大,而且被囚禁七八年,現在誰將他救出來,誰就是他的恩人,他就會對他們感恩戴德,而普通的皇子成為皇帝,只會認為自己是理所應當的,不會做到感恩戴德,況且還有于謙,功勞也輪不上他們,他們何不自己一不做二不休,搬出老皇帝臨朝聽政,自己成為擁立人主的從龍之臣,成為既得利益者。
三、政治上的鬥爭是殘酷的,往往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人會為你的心慈手軟而唱讚歌,因為那些讚歌最後都變成了喪歌。所以這些野心家陰謀家更加不會對於在政治站隊中落雨下風的于謙心慈手軟,即便皇帝不願意殺他,這些人也會想盡辦法讓他死,他不死奸臣們睡不著覺,吃不香飯,更不敢作威作福。殺他才能安心。皇帝未必希望他死,畢竟皇帝也是知道的,沒有于謙自己回不來,還在蒙古包裡面喝牛奶呢?所以他一開始說過一句話,希望保全,但是最終都被這些陰謀家推翻,這些人三天兩頭進宮面聖,希望至於謙於死地。
最終皇帝終究在一句:“不殺之如何為己正名”這樣一句話中決定,殺了于謙,其實說明皇帝自己心裡清楚,自己現在重登皇位,很容易被別人說是篡奪皇位,而自己本來是明正言順的,因為于謙自己變成一個篡奪者,他想為自己的篡奪者正名,就要殺掉于謙,這大概是那些野心家的心思,也是皇帝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他什麼都不害怕,就怕別人非議他。
總之,于謙之死,跟朝局動亂有關,跟皇帝自身也有關,跟奸臣也有關。深層原因還是政治原因,別人害怕他,畏懼他,最終就會栽贓他,而無論是皇帝,還是奸臣只是表層原因。
-
3 # 大豆包
其實這和于謙沒有關係。
只是當時的朱祁鎮被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帶進了一個奇怪的邏輯,這是個什麼邏輯呢?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搶回自己的皇位。這本來不關於謙兒的事,但是,當初朱祁鎮被俘後,是于謙提議讓朱祁鈺擔任新皇帝的,所以,這個邏輯怪圈就形成了!
如果不殺于謙,就證明他是正確的,既然于謙正確,自己為什麼要發動奪門之變?既然發動奪門之變了,就證明於謙兒是錯的。既然錯了,就要殺掉他!
所以,為了自己的政治正確,儘管明知道于謙並沒有錯,而且對大明王朝有巨大的貢獻。朱祁鎮還是選擇處死了于謙,看來,在權利的怪獸面前,什麼是非黑白,什麼良心,什麼功勞都是可以被輕易抹殺的!
-
4 # 大師神馬是大師
于謙的問題是一個沉重的政治學問題,他和岳飛一樣。這是規律。
于謙(1398 -1457)是明代的一個清官, 也是 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正統十四年(1449) 北方遊牧部落的瓦剌軍南侵, 明英宗率軍出征 ,無 奈明朝的 50 萬大軍不堪一擊 ,在土木堡之戰中幾 乎全部覆滅 ,親征的大明天子也成了瓦剌人的俘 虜。在朝中無君 、政局動盪、國家瀕臨分裂乃至傾 覆之際, 以于謙為首的朝中留守諸臣, 擁立新君, 穩定政局 ;力挽狂瀾排除南遷之議 ;輔佐景泰皇 帝,主持軍政, 調集重兵 ,一舉擊退了進攻北京城 的瓦剌侵略軍, 維護了明初以來開創的中國大一 統的國家政治格局。
但是7 年之後的景泰八年(1457), 太上皇朱祁鎮透過一場宮廷政變即“奪門之變”復 闢,為維護皇明一統江山立下曠世奇功的于謙 ,在 這場宮廷政變中以“謀逆罪”慘遭殺害。因此, 歷 史上的于謙 ,是清官 ,是民族英雄 ,更是一位以其 悲劇性命運而震撼千古的悲劇政治家。
在中國歷史上 ,像于謙這樣的抗擊異族侵略 的民族英雄 ,這樣的以其赫赫功勳而使一代皇朝 轉危為安, 最終卻慘遭皇朝統治集團殺害的悲劇 性政治家 ,在於謙之前,就有在歷史上比他更有名 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飛 。在於謙之後 ,也沒有絕跡。
岳飛 、于謙為官清廉忠正 ,他們在抗擊異族侵略戰 爭中立下的豐功偉績 , 甚至連直接置之死地的宋 高宗 、明英宗, 也不得不予以肯定和承認 。後人難 以理解的是,像岳飛 、于謙這樣一類功名垂千古的 皇朝“忠臣” ,為什麼在專制皇朝上層統治集團的 傾軋中最終難逃一死 ? 造成於謙政治悲劇的原因 何在?
歷史學家們對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釋 :有的 學者認為是宦官佞臣弄權擅權、黨同伐異陷害於 謙,這種解釋與文獻記載明顯不合 ,根據正史的記 載,于謙是由英宗親自下令處死的。有的學者指 出,于謙是皇位鬥爭的犧牲品 ,是復辟的明英宗昏 庸殘忍而致 , 還有的學者認為 ,于謙之死, 在於他 沒有運用手中權力防範英宗的復辟 , 在“奪門之 變”發生後未能組織反擊 ,這種解釋明顯是以今律 古,摻雜了太多現代人的主觀臆測。從景泰末年 的政局看 ,在代宗景泰帝斷子絕孫 、本人又已病入 膏肓之際, 英宗復辟或英宗長子朱見深登上皇位 實屬時間早晚之事 , 在這種形勢下, 且不說以“忠 君”為終生之價值取向的于謙是否有心染指皇位, 即使他有心弄權防範英宗復辟, 恐怕也難免以卵 擊石 、自取其辱 。 以上對於謙死因的種種解釋,雖然都有一定的 道理,但每種解釋又似乎都有些過於籠統,或過於 簡單化、概念化 ,而不能切中肯綮。
必須指出,在中 國曆史上,由佞臣弄權 、黨爭陷害和皇位鬥爭造成 的各種政治悲劇,不計其數 ,唯獨岳飛、于謙一類政 治家的政治命運,是那麼驚天地、泣鬼神,染上了那 麼一層濃厚的悲劇色彩。僅憑此點言之,學者們把 于謙的政治悲劇簡單地歸之於奸臣弄權陷害,或歸 因於皇朝上層統治者爭奪皇位的鬥爭,都是不能令 人信服的解釋。本文從政治學的維度,對造成於謙 政治悲劇之因果關係試作解讀。
二 于謙一生在政治上的大起大落 、大喜大悲 ,都 與明朝正統 、景泰間特定歷史條件下皇朝最高統 治權力的轉移和更替緊密相關 , 這有《明史》等大 批文獻記載為證 。于謙的人生和政治上的悲劇結 局,確實是當時皇室內部圍繞皇位繼承問題而展 開的勾心鬥角使然 。因此 ,我們對於民族英雄於 謙之歷史悲劇的解讀 , 自然要以對中國歷史上的 國家政體結構和皇帝制度的考察和審視為邏輯的 起點 。 傳統中國的政治國家, 從其形成期的夏商周 三代起,就以一種“家天下”的專制政體而出現 、存 在和延續。在這種金字塔式的政體格局中 ,高踞 於金字塔頂端的君主或皇帝, 把本應屬於社會全 體成員所有的國家公共權力據為一人私有 ,對全 國實行專制統治 。
君主或皇帝把天下國家據為一 人之私產 ,“視天下人民為人君囊中之私物” , 控制 和掌握著全國一切土地、財產 、資源 、財富和人民, 所謂“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國家是君主或皇帝一人的國家, 天下是皇家一姓 的天下 。這樣一種公共權力私有化的專制政治, 這樣一種“家天下”的政治傳統 ,皇位,即國家最高 權力的傳承,也就是所謂君權傳統 ,正如余英時教 授所指出的,自三代以來始終缺乏一種理性基礎。 [ 1] (P120)君權的傳統中是以“力” 為核心的。
從制 度史的觀點說, 兩千年來君權問題是理性所不許 施、議論所不敢到的領域 。秦始皇統一之後可以 讓群臣在廷議中對“封建”與“郡縣”的抉擇公開作 理智的討論,但對於君主的問題,則議論僅限於名 號,而決不涉及許可權職責 。因此,兩千年來君權傳 統中容不得理性的充分施展, 個別思想家的私地 議論當然是有的 ,但秦漢以下也寥寥可數 。
從歷 史上看, 皇權的傳承或更替 ,即改朝換代, 一般有 兩種情況 :一是亡國改朝 ,即一姓的皇朝被另一姓的皇 帝所推翻。此種情況下君權的取得, 當然要憑藉 武力來奪取 ,用傳統政治術語說 ,是所謂“馬上得 天下” , 所謂“一條杆棒打下四百座軍州” 。換言 之,改朝換代的皇權或君權是從槍桿子裡出來的, 是開國皇帝用武力從前朝皇帝手中強行奪過來 的。在實際歷史過程中, 除了用武力“取而代之” 以外 ,沒有任何其他資格可以使人配作皇帝 。後 世的“禪讓” ,實際上也都是以受禪者先打好武力 為基礎的。歷史上“ 得天下以正” 的皇帝 ,如漢高 祖、明太祖 ,也不過是說他們的天下是堂堂正正地 用武力打來的, 不是使陰謀詭計 ,取之於“孤兒寡 婦”之手而已。
二是本朝皇位的傳承, 即皇位交接和皇位繼 承製度 ,它直接關係到一家一姓家天下王朝的延 續性和穩定性 。在傳統中國, 皇位的繼承,周秦以 來歷代相沿的總原則是“父死子繼” , 皇位繼承權 一般限定在皇帝的親子範圍之內 。從漢代開始, 朝廷就制定了預立太子制度, 並規定由嫡長子繼 承皇位, 以防止和消除皇位繼承上出現的混亂。 但歷朝歷代圍繞皇位繼承權而展開的爭鬥卻連續 不斷 ,以致在皇位的繼承上,屢有“兄終弟及” 、“舍 嫡立庶” 、“舍長立幼”的現象發生。
例如在魏晉南 北朝時期, 因皇室內部嫡庶爭位、相互殘殺 ,造成 各朝皇位繼承失統, 就以兩晉十五帝來說,父子相 傳者僅有 6 位 ,而兄終弟及者 5 例 、叔死侄繼者 1 例、侄死叔繼者 1 例;又如歷史上號稱“盛世” 的唐 朝,凡二十一帝 , 按正常制度繼承皇位的僅有 2 位,而由權臣所立的皇帝就有 5 位,為宦官所立者 有9 位 , 由母后干預朝政冊立的皇帝也有 2 位。
明朝建立之後, 太祖朱元璋有鑑於歷史上因皇位 繼承的混亂而造成政局不穩、並最終導致皇朝崩 潰的教訓 ,採取相應之措施,把皇位繼承製度固定 化,使皇位繼承人的選立 , 嚴格按照“立嫡以長不 以賢 ,立子以貴不以長” 、“有嫡立嫡 ,無嫡立長”的 原則。皇位繼承製度的固定化, 避免了皇朝統治 者因皇位繼承問題而引發的內亂, 使皇權得以平 穩交接和過渡。因此 ,在景泰帝(1450 -1456 年在 位)之前,除了永樂帝以武力取代建文帝之特例, 明代前期皇位的繼承 , 應該說基本上是按照列祖 列宗的定製進行的 。從理論上說, 皇位繼承人的 選擇或擁立, 均由皇帝一人定奪 ,不容外人議論、 干涉或插手。
于謙政治悲劇的根源, 就在於他在一個特定 的歷史時期,在異族入侵 、皇朝國家面臨傾覆的時 刻,以一介臣民而在不知不覺中捲入了皇權轉移 和更替的漩渦 。讓我們翻看一下塵封的歷史 : 正統十四年(1449), 北方蒙古族瓦剌部的首 于謙為首的那幫子擁立景泰帝並在隨後的日子裡 成為景泰帝心腹的大臣, 把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 王文等人投入錦衣衛的大牢裡 。但接下來對於謙 的處置,卻讓復辟成功的老皇帝絞盡腦汁、費盡心 機。景泰帝是于謙推上皇位的, 英宗也是被于謙 廢去帝號 、尊為太上皇的 。不處治于謙等大臣 ,英 宗的復辟從政治上說就有點名不正而言不順的味 道。
那麼 ,到底應該如何處治于謙呢?最初 ,石亨 、徐有貞等新朝寵臣曾準備給于謙 定一個“謀逆罪” , “誣謙等與黃 拘邪議 ,更立東 宮,又與太監王誠、舒良、張永 、王勤等謀迎立襄王 子。亨等主其謀, 嗾言官之上。都御史蕭惟禎定 讞,從以謀逆,處極刑 。 … …奏上, 英宗尚猶豫曰: `于謙實有功。" ”[ 2] (P4550)“土木之變”後 , 于謙輔 佐景泰帝 ,調兵遣將 ,“戡難保邦、奠安宗社” , 擊退 進攻京師的瓦剌軍, 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為 保全明朝的一統江山立下不可估量的功勳。其 實,也正是于謙等人擁立景泰帝后 ,南侵受挫後的 瓦剌首領也先 ,眼見無隙可乘 ,才被迫釋放英宗。 對此 ,英宗心裡比誰都清楚。要將於謙這樣一個 為保全朱姓皇朝的天下立有大功的重臣處死, 在 政治上帶來的消極後果也是不難想像的 。
以腐敗罪論處吧,于謙又是一個有名的清官,其 為政之清廉、操守之正直、人格之完美,當時就為百 姓所景仰讚歎。這位誕生於杭州府仁和縣太平裡一 個官宦世家的政治家, 自幼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下”為取向, 6 歲入塾苦讀儒經, 15 歲考取儒學生員 (秀才),23 歲參加“鄉試”中舉,翌年又透過會試、殿 試,登榜進士。進入仕途後,他慨然以天下安危為己 任, 篤行忠孝,淡泊名利,忠君報國,為民作主,全心 全意做好官、做清官。在地方官任上,
于謙深入民 間, 體察民情、興利除弊,平反冤案、賑濟災荒,治理 黃河水患,政績卓著;在官場腐敗、貪賄成風之世,於 謙為官清正廉潔,既不肯屈節奉迎宦官,也不屑拉關 系巴結朝中權貴。每次上京師奏事,除了簡單的行 李外,于謙從不攜帶巴結上司的禮物。有人勸他說: “你雖然不願攀求權貴,向他們獻上金銀珠寶,總應 該帶一點地方上的土產,諸如香菇、頭巾、絹帕之類, 便中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舉起兩袖,風趣地回答 說:“我入朝時怎麼沒有帶東西呢,不是有兩袖清風 嗎?”由此博得“於青天” 、“於龍圖”的美名。作為朝 延的股肱重臣,于謙雖然身居要職, 大權在握,仍不 改清正廉潔之本色,始終安於淡泊,自奉儉樸。
自中 年喪偶後,于謙一直鰥居,不再續娶,而傾心於國家 大事。“土木之變”後,由於國事繁忙,他常常留宿宮 中的朝房裡,景泰帝知他生活清寒,表示要賜給他雙 份的俸祿,于謙堅辭不受。景泰帝得知他的住宅簡 陋,又要將西華門外一處豪華的府第相賜,于謙辭謝 道:“如今正值國家多事之秋,哪裡是臣子們安居之 時? 漢朝霍去病那樣的人尚且說`匈奴未滅,何以家 為?" 臣豈敢自暴自棄,連那小子都不如呢?”由於皇 帝的堅持,于謙只好接受下來。但他只是把皇帝賜 給他的盔甲、袍帶、璽書等器物封存在這所豪華的府 第中,自己仍然如故,住在“僅蔽風雨”的宅第裡,照 過儉樸的生活。在英宗派人抄于謙的家時,人們發 現,這位前朝的一品大臣,竟然“家無餘貲,蕭然僅書 籍耳!
”由此看來,太監佞臣之流想以腐敗罪懲治於 謙,還真有些無從下手。 但是 ,從君統的歷史上說 ,明英宗朱祁鎮的復 闢成功,又無疑是一件破天荒的政治事件,這在數 千年中國歷史上也找不到先例 。因此, 透過“奪門 之變”復辟的英宗,首先面臨著一個如何為自己的 君統“正名”的問題 , 畢竟千年古訓說得好:“名不 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 英宗復辟後頒詔 改元“天順” ,廢除景泰帝名號 ,恢復皇太后吳氏以 下一切皇家成員舊有名號。從政治的角度 ,景泰 帝既已廢掉 ,而對當初擁立景泰帝上臺的主謀於 謙卻不加懲治, 顯然還不足以證明覆闢之君的政 治合法性 ,無法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復辟”乃“天 命所歸” 、“職德所在”或“民心所向” ;這就無以重 建皇統,從而向世人作出一個合理合法的交待。
因此 ,當佞臣徐有貞提醒說:“不殺于謙 ,此舉 為無名”之後 , 為處置於謙猶豫再三的英宗 ,終於 下定決心 ,下令對於謙處以“棄市”之極刑,並抄沒 其家產,將其家庭成員押往邊地充軍。至此 ,我們 不難明白 ,于謙的政治悲劇,其根源主要不在佞幸 弄權 、奸臣陷害, 也不在英宗昏庸糊塗, 而在於皇 權轉移更替過程中政治上的需要, 從中國古代政 治傳統看, 正是復辟成功的專制皇帝明英宗朱祁 鎮為確立其重登皇位的政治合法性, 為重建由本 朝列祖創制而因景泰帝繼統遭到破壞的朱明皇家 的皇統 ,才釀成了一代清官和民族英雄于謙的政 治悲劇和人生悲劇。
回覆列表
于謙作為一名廉潔的政府官員,在北京時是一名偉大的衛兵,但是他的結局卻是非常可悲于謙(1398_1457)杭州人錢塘縣人,明代永樂著名大臣,正統14年(1449年)改變了土木工程承包,明英宗被瓦拉佔領,他被迫遷往南方,堅決要求衛兵,將官向上蜀軍進發,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辭,于謙被錯誤囚禁,死的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