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北拾芳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相往常一樣處理朝政,還召見了前來探親的科爾沁王妃和下嫁的公主。可就是在這天夜裡,皇太極突然死在清寧宮中,“端坐而崩”。由於皇太極生前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一場皇位的爭奪再度上演,可是佔據一定優勢的多爾袞卻沒有爭奪皇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多爾袞是第十四子,兩人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卻有一段深仇大恨。努爾哈赤晚年,非常疼愛多爾袞,甚至打算立多爾袞為繼承人。然而多爾袞不僅沒有坐上皇位,反倒失去了自己的母親。皇太極即位後,將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殉葬。

    不過皇太極卻沒有“斬草除根”,他對多爾袞兄弟還算不錯,多次率領他們出征,鍛鍊他們的政治、軍事才幹。到1636年4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24歲的多爾袞被任命和碩睿親王,位居六王中的第三位,同時兼管吏部,成為清朝舉足輕重的人物。隨著皇太極的猝死,多爾袞迎來人生中難得的機會!

    不過,多爾袞卻沒有奪取皇位,而是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多爾袞則以攝政王的身份執掌朝政。那麼多爾袞為啥不奪取皇位呢?受影視劇的影視劇的影響,很多人或許認為是因為永福宮的壯妃,即孝莊皇太后。其實不然,多爾袞不做皇帝,是因為一場會議,確實的說是因為三個男人!

    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肅親王豪格!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七位清朝王爺在宣政殿舉行會議,商討皇帝人選問題。這七個人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在這場會議上,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原本佔據優勢。

    皇太極生前直接掌握正黃旗、鑲黃旗以及正藍旗,而這三旗選擇支援豪格。與此同時,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也支援豪格即位。可是豪格在會議上故作謙虛,結果被多鐸抓住把柄,與皇位失之交臂。之後阿濟格、多鐸都支援多爾袞即位,輩分最小的阿達禮也在暗中支援多爾袞,但多爾袞最後卻選擇放棄皇位。

    其實原因很簡單,多爾袞手中的力量不足!他所掌握的是兩白旗以及其他一些力量,不到三個旗的力量。再看多爾袞的對手,豪格手中有三個旗的力量,而代善選擇中立,濟爾哈朗態度不明,這樣算來,多爾袞即使選擇用武力奪位,也一定會以失敗告終,而且會極大削弱清朝的力量。

    多爾袞很聰明,他選擇放棄爭奪皇位,讓福臨即位,自己成為攝政王,雖然不是皇帝,但權力比皇帝還大。因此,我們可以說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出於現實的考慮,而福臨的即位,則是多種政治力量相互制約、平衡的產物。後來的歷史證明,清朝能夠入關、統一天下,多爾袞居功至偉,這個人還是有大局觀的。

  • 2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多爾袞是自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後大清第三代政權的核心人物。

    他16歲統兵,徵蒙古,伐北韓,討大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33歲統兵入關,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統。

    他的後半生,一直處在皇權中心,也是距離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奪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卻像歷史上的曹操一樣,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

    那麼,是他不想當皇帝呢?還是根本就當不成皇帝?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極“暴死”在瀋陽清寧宮後,由於他對身後事未做任何安排,所以,接下來由誰來繼承皇位,便成了王公大臣們在為皇太極舉喪的同時,不得不快速做出選擇的頭等大事。

    皇太極死後,沒有指定繼承人,符合繼承皇位有兩位:豪格和多爾袞。

    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已經35歲,並且戰功赫赫,完全可以繼承皇位;不過他也有競爭對手那就是多爾袞,雖然多爾袞是豪格的叔叔,但是年齡比豪格還小3歲,此人同樣戰功赫赫,並且在處理政務的能力上要遠遠強於豪格。

    繼承皇位有的看血統,有的看實力,論實力多爾袞最強,皇太極長子豪格也是戰功赫赫,自領正藍旗與多爾袞的正白旗相抗衡。

    其中兵力最多的皇太極親掌是正黃與鑲黃兩旗,現在太宗死了,他們大多數是支援多爾袞的,擔心豪格繼位後把藍旗換成正黃旗。

    只有鰲拜,索尼等皇太極舊臣希望擁立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但豪格非後宮五妃所出,血統不夠高貴。

    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是八旗的中間力量,他是皇太極提起來的,是皇太極最信任的堂兄弟,但他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子孫,血統上沒有資格。

    再說資歷,代善最長,功勞最多,又是皇太極的哥哥,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嶽託死,由代善領兩紅旗)更是力量雄厚,但他年老,所以和濟爾哈郎都是中間派,態度不明朗,但是傾向豪格多些。

    其它各旗旗主都持觀望態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後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隨著清軍南下的程序,多爾袞所能控制的軍隊也越來越多。

    那位當初與他爭奪皇位的豪格此時已經被他尋找藉口幽禁,現在在朝中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他做皇帝。

    但是多爾袞沒有那樣做,當時南方還不穩定,反清的浪潮此起彼伏,南明的永曆王朝正在竭盡全力抗擊滿清。

    如果此時多爾袞取代順治成為皇帝,那麼在清朝內部肯定會出現動盪,這時南明的大規模反擊是必然的,這樣清朝的局面將十分的被動。

    入關以後,多爾袞又再次拒絕了明朝降臣的勸進,反而在較短的時間將小皇帝接進紫禁城。他需要透過順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運作來迅速確定以清代明這個事實,非但是對漢人的正式宣告,也堅定了滿族內部入主中原的信心。

    如果他當時自行在北京稱帝,滿族內部的分裂也將不可避免,這在當時複雜的形勢下整個滿族很可能會遭受滅頂之災,這並不是多爾袞願意看到的。

    還有就是攝政王多爾袞沒有兒子,只有一個過繼的養子多爾博。

    自己做皇帝將來自然是要傳給自己的兒子,永保帝位不失。

    可是多爾袞沒有兒子,即便多爾袞做了皇帝,將來也會被新皇帝挫骨揚灰。

    把皇位傳給自己的養子?不,他自己才30多歲,感覺自己還非常年輕,萬一將來自己有了兒子呢。

    所以多爾袞的態度是等等看,實在不行再動手。

    但是他終究是沒有等到那一天,當了幾年攝政王以後,1651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

    行獵時墜馬跌傷,醫治不得要領,十二月初九日死於喀喇城,享年只有39歲。

    外部的原因加之自己本身的情況,最終導致了一代梟雄多爾袞直到死也沒有稱帝,雖然曾經他腦海中有過那個念頭~

  • 3 # 黑土進皇城

    多爾袞並非不想奪取皇位,而是當時的形式不允許他這麼做。

    皇太極死後有七個人最有份量,分別是四位親王,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三位郡王,英郡王阿濟格(努爾哈赤十二子)、豫郡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穎郡王阿達禮(代善孫子)。

    這些人中最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就是豪格和多爾袞了。豪格有利的條件是,一,是皇長子,35歲正值壯年。二,人才出眾,史稱“容貌不凡,有弓馬才”,“英毅多智略”。三,久經沙場,屢獲軍功。四,八旗當中的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大臣擁護。尤其是兩黃旗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爾袞的有利條件是,一,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的弟弟。二,受到努爾哈赤的鐘愛。努爾哈赤生前曾對代善提起,要立多爾袞,由於他年紀小讓代善攝位。代善由於當時形式,才擁立了皇太極。三,多爾袞多鐸兩兄弟為正白和鑲白旗的旗主,有兩旗的支援。四,胞兄阿阿濟格支援。多爾袞三兄弟在七人當中佔了三位。五,多爾袞多次率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

    這樣看來兩人的優勢是不分上下,但是由於滿族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逐步接受了漢族的封建禮儀。父死子繼的觀念已深入人心,所以當時的一些輿論對多爾袞不太有利。代善和濟爾哈朗對立皇子上態度堅決,朝中一些權臣也是這個意見,這樣形勢對豪格就有利了。

    八月十四日黎明,推舉會議在崇政殿舉行。會議由年歲最長的(61歲)代善主持,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要擁護豪格繼位,並派護軍營包圍了崇政殿。會議上正黃旗的索尼和鑲黃旗的鰲拜首先發言“立皇子”,多爾袞以他們資歷不夠,讓他們退下。索尼鰲拜雖然退出但兩黃旗仍然包圍著大殿,兩白旗此時也毫不示弱,空氣變得十分緊張。多爾袞見此情景心中也是猶豫不決。

    多鐸看到這一情況想到絕不能讓兩黃旗的人繼位,提出由代善來繼承皇位。

    代善作為先帝的兄長,在這次會議上起著平衡各方勢力的作用。可是他又覺得兩邊都不好惹,於是他說:“睿親王如果答應繼位,自是我大清之福,然而豪格是先帝的長子,立為皇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年事已高難勝此任”。

    豪格見代善提到自己,又有三旗的支援,以為大局已定。他到謙虛起來說:“我福少德薄,非所堪當”。他本意也就是客氣客氣,想讓眾人“堅請不已”,然後自己在順水推舟的登上寶座。但沒想到兩白旗並不相讓,多爾袞三兄弟一言不發,其他諸王也態度冷淡,頓時覺得沒趣便離席而去。

    代善的提議不僅無人響應,後臺甚至有人已經準備動手了。他大為惱火,眼見事情無法收拾便也揚長而去。

    多爾袞見此情景覺得應該調整策略了,他決定以立幼子的辦法以退為進。為自己爭取更多的砝碼。多爾袞說:“既然肅王豪格謙讓退出,那麼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臨為帝吧。不過福臨年幼,由我和鄭親王暫為輔佐,分領八旗軍隊。等福臨成年後,在歸政與他”。

    多爾袞走了一招險棋,但也體現了他大政治家的風範,讓福臨登基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訌。雖然沒有繼承皇位,但一邊是6歲的侄皇帝,一邊是懦弱隱忍的鄭親王,為他日後登上“皇父攝政王”的寶座打下了基礎。

    多爾袞輔政後一步步將朝政大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第一步,取消了軍國大事由八旗貝勒公議制度,由兩位攝政王決斷。這樣就凌駕於諸親王,郡王,貝勒之上。第二步,諭告知各衙門辦理事務需要向睿、鄭親王報告的,先向睿親王報告。這樣一來多爾袞實際成了“首席攝政王”,做到大權獨攬。

    第三步,順治元年(1644)利用都統河洛會等訐告豪格,將豪格幽禁。將豪格的親信或殺或貶,而訐告者給予升官晉爵。這樣嚴重分化,削弱了兩黃旗。

    第四步,整死豪格。豪格始終是多爾袞最大的政治威脅,豪格雖被處罰了,但清軍入關後仍讓他隨軍出征。豪格作戰勇敢立下大功。順治在北京登基後復封豪格為和碩肅親王,並派他西征,平定陝西。豪格大敗大西軍,射死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凱旋迴京即被訐告,多爾袞又將豪格定罪,下獄。三月豪格猝死,年39歲。

    經過一番經營多爾袞真正做到大權獨攬,小皇帝成了孤立無援的政治傀儡,多爾袞尊號由“叔父攝政王”變成“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在尊為“皇父攝政王”,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中的皇帝。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死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第二年順治親政,二月宣佈多爾袞十大罪狀,抄沒家產,霸其封爵,撤其廟享,誅其黨羽。甚至把多爾袞的屍體挖出來鞭屍,梟首。最後將屍體棄之荒野。

  • 4 # 獨愛炸醬麵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太宗皇太極突然死在了清寧宮中,因皇太極死的突然沒來得及安排身後事,一場風起雲湧的皇位之爭爆發了。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多爾袞是第十四子,兩人雖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卻有一段深仇大恨。記歷史資料記載,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多爾袞只有14歲,而當時的皇太極是20多歲。而且皇太極常年跟隨諾爾哈赤出征打仗,在軍隊裡面有很大的威信,而且就年齡而言,即使是努爾哈赤把皇位傳給了多爾袞,他也很難坐得穩,因為有自己的哥哥的皇太極!其實大清的傳承製度,應該也是嫡長子制!努爾哈赤雖然喜歡自己的兒子多爾袞,但是這個兒子的年紀實在是太小了,如果能早生幾年,到底誰能當上這個皇上,還是一個未知數!然而多爾袞不僅沒有坐上皇位,反倒失去了自己的母親。皇太極即位後,將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殉葬。

    不過皇太極卻沒有“斬草除根”,他對多爾袞兄弟還算不錯。皇太極只是在位十數年,多爾袞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少年郎了,24歲的多爾袞履立戰功,被任命和碩睿親王,位居六王中的第三位,同時兼管吏部,成為清朝舉足輕重的人物。隨著皇太極的猝死,多爾袞迎來人生中難得的機會。

    可惜最後皇位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即順治帝,多爾袞則以攝政王的身份執掌朝政。那麼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情況呢?多爾袞就真的不想要皇位嗎?

    在民間有一種說法,多爾袞是因為一個女人才沒有左上皇位,這個女人就是順治帝得母親孝莊太后,多爾袞愛沒人不愛江山,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女真族有嫂子嫁小叔子的傳統)。

    根據《清史稿》、《清太宗實錄》、《清代通史》中記載,這場皇位的歸屬是由一場會議,準確的說是因為三個男人決定的。

    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肅親王豪格!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七位清朝王爺在宣政殿舉行會議,商討皇帝人選問題。這七個人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

    當時有資格有能力繼承皇位的有兩人,一方就是皇太極的長子正藍旗肅親王豪格,鑲藍旗的濟爾哈朗時皇太極最信任的人,自然支援皇太極的兒子豪格,禮親王代善的兩紅旗(其子嶽託死,由代善領兩紅旗)力量雄厚,也是略微傾向於豪格繼位;另一方就是正白旗睿親王多爾袞,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都是支援多爾袞的,再加上本來皇帝親自掌控的兩黃旗比較親賴多爾袞。雙方實力相差不大,四旗對四旗,多爾袞個人戰功顯赫,豪格也不是無名之輩,加上是皇太極的長子,名正言順,雙方相持不下。

    多爾袞非常聰明,知道實力上不能完全壓制豪格,沒有100%的把握,最後主動退了一步,讓福臨即位,自己成為攝政王,雖然不是皇帝,但權力比皇帝還大。因此,我們可以說多爾袞放棄皇位,是出於現實的考慮,而福臨的即位,則是多種政治力量相互制約、平衡的產物。後來的歷史證明,清朝能夠入關、統一天下,多爾袞居功至偉,這個人還是有大局觀的。

  • 5 # 小丞相說史

    回答多爾滾為什麼不奪皇位?應該來說他想,也作出了努力,但是正確分析形勢後,迫於無奈。小丞相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他奪不動,實力還是不夠。皇太極當了十七年的皇帝,所積累的實力遠比多爾袞強多了。從多爾袞自身是實力來說,最支援他的就是哥哥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受努爾哈赤寵愛和皇太極提拔,他們三兄弟掌握了兩白旗勢力。

    相對兩白旗,八旗還有其他六個旗,兩黃旗、正藍旗掌握一直是皇帝親領,肯定不會支援立多爾袞。兩紅旗掌握在代善手裡,鑲藍旗掌握在濟爾哈朗手裡。而他們兩個人並不願意多爾袞繼位。

    原因很簡單,多爾袞是自己的同輩,又會打仗,再者努爾哈赤去世時,逼死多爾袞母親他們都參與了,這樣他們肯定不願意多爾袞繼位。因此,多爾袞實力並不足以奪取皇位。

    2.他有變通法,棄皇帝之名,奪皇帝之權。多爾袞明知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奪取皇位,而如果皇太極長子豪格繼位自己勢必會被清理門戶。因此,他找了一個折中方案,反而自己可以掌握實權。

    兩黃旗和正藍旗支援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兒子而擁護他。好了,你兩黃旗、正藍旗忠於皇太極是吧,那我立其他皇子,不也符合你們要求。而立6歲的福臨,代善、濟爾哈朗在皇帝面前也是小輩,自然自己家族就會更安全。

    於是多爾袞的目的實現了,放棄皇帝虛名,掌握皇帝實權,兩黃旗、正藍旗的目的也實現了,代善、濟爾哈朗的目的也實現了,又打擊了豪格的勢頭。多爾袞不愧是睿智,果然不負“睿”親王的封號。

    3.入關形勢所迫。當時正處於大清入關的關鍵時刻,八旗正需要團結一致打入關內,統一中原,如果這時候因為皇位之爭導致禍起蕭牆,那麼問鼎中原就會推遲,甚至是無緣入關,或者會讓大清覆滅。

    這些後果,多爾袞並不願意看到。長期跟隨皇太極征戰,他懂得勝利來之不易,也懂得分析形勢。因此此時他不能因為皇帝之名而讓大清陷入內亂。

    綜上所述,多爾袞沒實力奪位、沒必要奪位、也不敢冒奪位之險。

  • 6 # 滄海拾遺錄

    皇太極突然去世後,實力強勁的多爾袞當然有奪取皇位的想法,也嘗試去爭取了,但鑑於當時滿清內部的權力分配形勢限制,多爾袞最終選擇自己不當皇帝,轉而推選6歲的侄子福臨為皇帝,自己以叔父的身份擔任攝政王。

    公元1643年,在位17年的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皇宮。皇太極走的太匆忙,沒來得及交代身後事,特別是沒來及交代由誰繼承帝位。沒有明確的繼承人,這就給了各擁實力的滿清勳貴們爭奪上位的機會。在為數不少的人選中,呼聲最高的是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前者已經34歲,得到皇太極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索尼鰲拜等人的支援;後者得到兄弟阿濟格、多鐸等人支援,坐擁正白旗和鑲白旗。其他人選中,代善年事已高,無意於爭奪皇位,皇太極的其他兒子如九子福臨、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年幼,基本上沒有什麼強有力的支持者。

    為了皇位,豪格和多爾袞各不相讓,僵局難以打破。豪格以退出皇位爭奪為條件,要求多爾袞也要退出。由於當時清朝還在關外,其八旗旗主和勳貴對皇位的確立有相當大的發言權,如果不能達成有效妥協,那麼清朝皇位可能會空缺一段時間,這將不利於大局。在這個時候,多爾袞推出了九阿哥福臨作為皇帝人選。這一妥協性人選也得到了八旗旗主和勳貴們的認可。於是,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年僅6歲的福臨漁翁得利,幸運地登上了皇位。

    多爾袞之所以退出帝位爭奪戰,轉而支援福臨上位,主要是出於以下方面因素考慮:

    一是皇位人選必須得到八旗旗主議政王會議的推選,多爾袞難以得到多數支援。由於女真族長期處於奴隸制社會,努爾哈赤起兵後,將女真部落和被征服的蒙古和漢人編成了八旗,形成了八旗制度。女真八旗的旗主由努爾哈赤的兒孫和近親們擔任,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能夠登上皇位,並不是天然繼承得來,而是得到了八旗旗主的認可推選產生。這一帝位產生方式在皇太極去世時依然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按照這一推選方式,皇太極死後有七位滿洲勳貴對帝位有發言權和表決權,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英郡王阿濟格(努爾哈赤十二子)、豫郡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穎郡王阿達禮(代善孫子)。由於豪格得到皇太極親領的正黃旗和鑲黃旗支援,再加上禮親王代善手握的正紅旗,勢力不容小覷;而多爾袞一方得到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的鼎力支援,坐擁正白旗和鑲白旗人馬,鄭親王濟爾哈朗所轄的鑲藍旗因為是努爾哈赤旁系親屬,對帝位沒有什麼想法,沒有明顯站隊。從力量對比來看,多爾袞沒有絕對把握,除非採取武力手段解決問題,也勢必造成滿清力量分裂,可能造成明朝遼東邊軍趁機進攻,這不是明智的解決方式。

    二是福臨年幼,易於控制,再加上母親與多爾袞關係交好。對於雄才大略的多爾袞來說,如果不能直接登上皇位掌握政權,立一個年幼的孩子為主,也是可以接受的選擇。這樣多爾袞就可以以成年長輩的身份代替其執掌朝政,再加上福臨母親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交好,立福臨為帝更有利於多爾袞執政。

    事實上,多爾袞此舉十分明智,福臨被立為皇帝后,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擔任攝政王,由於鄭親王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太多想法,多爾袞得以逐步修改軍國大事議政方式,逐漸成為實際掌握朝政權力的攝政王。對自己的政敵肅親王豪格,多爾袞採取多種手段逐步剷除其勢力,先是在順治元年(1644)利用都統河洛會等訐告豪格,將豪格幽禁。將豪格的親信或殺或貶,而訐告者給予升官晉爵。在清軍入關之後,雖然一度恢復豪格領兵作戰的權力,但在豪格平定四川之後,於順治五年再度羅織罪名囚禁豪格,豪格在39歲的盛年猝死。

    而多爾袞則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最終獲得“皇父攝政王”稱號,成為實際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商務分類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