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既是一名嚴父,又是一名慈父。他深愛子女,理解子女,能坦誠相待,對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的體驗與認識。
傅聰遭遇挫折時鼓勵他,同時又告誡他不要過分焦急或自滿 。從這可以看出他是個明智,有思想的人。對待孩子的問題可以因材施教,嘔心瀝血的培養和教導,以自己深厚的學養和經驗為傅聰提出可行的建議。從這可以看出他是個既幽默,又嚴肅認真的人 。
從家書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情緒上的低落和消沉,保持心緒平穩;能夠正確對待成功,保持謙卑。所以我認為傅雷是一位偉大而平凡的父親。
《傅雷家書》是2018年譯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聰,編者是傅敏。《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訊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點內容則分類抄錄成冊。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教育子女極其嚴厲的傅雷直抒胸臆,愛子情深:“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1954)“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的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會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1956)“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聚少別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討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的深刻與高度,傅雷為傅聰紓解藝術道路上的心緒問題:“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1955)也興奮地交流剛看的戲劇電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廣,而且會演戲,劇本也編得好。”(1956)
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時代悲劇中的命運變幻帶有悲涼的感染力,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中沉重地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1966)
它既是一名嚴父,又是一名慈父。他深愛子女,理解子女,能坦誠相待,對兩代人之間的關係有著深刻的體驗與認識。
傅聰遭遇挫折時鼓勵他,同時又告誡他不要過分焦急或自滿 。從這可以看出他是個明智,有思想的人。對待孩子的問題可以因材施教,嘔心瀝血的培養和教導,以自己深厚的學養和經驗為傅聰提出可行的建議。從這可以看出他是個既幽默,又嚴肅認真的人 。
從家書中可以看出傅雷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堅強的人:能夠正確對待情緒上的低落和消沉,保持心緒平穩;能夠正確對待成功,保持謙卑。所以我認為傅雷是一位偉大而平凡的父親。
擴充套件資料《傅雷家書》是2018年譯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聰,編者是傅敏。《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傅雷家書》的出版是當時轟動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它是傅雷夫婦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間寫給傅聰和兒媳彌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編輯而成。
這些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訊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傅雷夫婦非常細心,兒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點內容則分類抄錄成冊。
在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平時教育子女極其嚴厲的傅雷直抒胸臆,愛子情深:“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1954)“你回來了,又走了;許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變化等著你,你是不會感到寂寞的;我們卻是靜下來,慢慢的恢復我們單調的生活,和才過去的歡會和忙亂對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虛。”(1956)“兒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儘管將來你我之間聚少別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溫暖的,不孤獨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討音樂藝術、文學創作的深刻與高度,傅雷為傅聰紓解藝術道路上的心緒問題:“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1955)也興奮地交流剛看的戲劇電影,“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廣,而且會演戲,劇本也編得好。”(1956)
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時代悲劇中的命運變幻帶有悲涼的感染力,傅雷在寫給兒子的最後一封信中沉重地說,“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