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讀歷史
-
2 # 小馬紮上聽歷史
如果咸豐殺了慈禧,清廷恐怕要陷入大亂,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這事是可能發生的,坐好小馬紮,咱們一塊分析分析。
咸豐確實動過殺慈禧的心思咸豐只留下了一個兒子載淳,是慈禧為他生的,而慈禧也因此被封為貴妃,常常侍候皇帝處理政務。
一個女人干涉政治是大忌,因此於是對此跟皇上進言,說貴妃攬權。而在咸豐入膏肓之際,肅順更是以漢代呂后專權和武則天代唐來提醒咸豐皇帝。
縱觀歷史,子少母壯,禍亂朝綱的事例可是不少,咸豐詢問自己應該怎麼辦,於是肅順講述了漢武帝殺勾弋夫人的故事。
咸豐皇帝雖然動了心,但是缺少漢武帝的鐵腕,還是猶豫了,沒有殺慈禧。而野史卻流傳說,咸豐留了一份遺詔,交給了慈安太后,其中說道:『若貴妃安分無過,則始終曲全恩禮,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叢集臣,將朕此言宣示,立即賜死,以杜後患。』意思是說,如果慈禧有不軌行經,就乾死她。
那麼如果殺了慈禧會怎麼樣呢?
如果殺掉慈禧,肅順與恭王將開啟黨爭,加速清朝滅亡我們知道,咸豐死之前的安排中是沒有恭親王的位置的,這是一個敗筆。因為以恭親王的才幹,你把他踢出去權力集團,他就會以一種你不希望看到的方式回來。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恭親王與慈禧聯手發動了政變。
那如果慈禧已經被咸豐殺掉,以慈安太后的謀略是無法與恭親王發動政變的,那麼恭親王怎麼回到權力圈子中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扶植黨羽與肅順分庭抗禮。尤其此時太后和皇帝的勢力太微弱了,也無法對抗兩派大臣。
這樣的結果就如同宋代末年的新舊黨爭,搞得朝廷烏煙瘴氣,內耗嚴重,一方面,洋務運動搞得搞不得下去都是兩說,而另一方面,要知道此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在如火如荼,朝廷內部出了問題,那麼地方大臣又如何打好杖呢?
如果少了慈禧這一環,恐怕大清有大亂之虞。
這是我個人的一點淺見。
-
3 # 迷萌樂
慈禧由於自己的聰慧得到了咸豐的寵愛,可是後來她對政治的熱情濃厚,常有要參與決策之意,咸豐很討厭,就對她疏遠了,。咸豐臨終前,肅順建議將慈禧賜死。
如果慈禧被殺,清王朝的覆滅會更加的迅速,因為慈禧執掌的是一個日薄西山的清王朝。清王朝的衰敗並非起自慈禧,從乾隆晚年就初見端倪了。慈禧雖然保守,阻礙了一些變法,但她的舉措讓一個苟延殘喘的中國,避免了亡國的危機,在一個列強環伺的世界裡存活著。當時的清王朝,政治混亂、大臣們各成一派,政治鬥爭相當激烈,國庫空虛,太平天國起義軍發展強大了,危及著北京,再加上清王朝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軍事裝備比外國都弱,此時慈禧被殺,必將引起內亂,外面殖民者乘虛而入,就會加速清王朝的滅亡。
所以筆者認為:慈禧的死亡,並不會振救大清王朝,清朝必然走向滅亡。原因有三:一,封建專制與民主潮流越來越不相適應。國外開始走上了民主共和體制,經濟發展迅速,而中國,如果溥儀一直掌權,發展只會越來越落後。二,八旗制度是清朝衰敗的一大原因,八旗子弟大多數生活安穩,驕奢淫逸,變成了社會發展的阻力,而不是社會的助力。三閉關鎖國,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宇宙第一,人家已經發現了新大陸,道光皇帝還在問:騎馬到英國得幾天。你想想,這樣的王朝能不滅亡嗎,已是無可救藥了。
-
4 # 滿清遺史
即使咸豐當年賜死慈禧,也未必就能改變滿清傾覆的歷史,因為滿清的滅亡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性和必然性
先看一下當時的環境:內有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外有西方列強在虎視眈眈,朝廷內部更是黨爭不斷!
慈禧出現與否,這些情況都不會消失,而慈禧的“意外”出現卻緩和了這些矛盾,她聯手奕訢扳倒肅順一黨,起碼在短時間內平息了內部的黨派之爭,加強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權;她積極開展“洋務運動”,也緩和了西方對滿清的分割;支援曾國藩等人對太平天國的圍剿,並最終攻破天京,消除了長達13年的戰亂!慈禧可能有很多這樣、那些的爭議,但是,她所做的一切卻讓滿目瘡痍的滿清又撐了50年
那如果沒有慈禧,滿清又會是什麼樣呢?
假設一:八大臣挾天子以令諸侯
肅順的才能如今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可肅順等人的跋扈和強硬大家也都看到,如果沒有慈禧的出現,這些人勢必會進一步擴大手中的權利,甚至會讓皇帝成為傀儡
太平天國是肯定會被平息,這一點沒人會懷疑,畢竟肅順對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幫助是眾所周知。可是,攻破天京後曾國藩還會不會聽令於肅順等人掌控的朝廷呢?慈禧當權,曾國藩起事是“師出無名”,可天子被挾持,那就又另當別論了
另外,肅順等人對“洋務”沒一點了解,肯定不會和洋人妥協,這麼一來,戰爭是避無可避,也可能贏,讓大清威名重振;也可能輸,大清提前滅亡
假設二:奕訢掌權
不管慈禧是否出現,奕訢的“政變”都是箭在弦上:能力比咸豐強,卻處處受到排擠和打壓,尤其是八個顧命大臣的名額竟然沒有恭親王,也表明咸豐要將他排除在權利中心之外。
可是,咸豐外逃後,“代理”的奕訢周圍已經圍了一群“實力派”人物,勝保和僧格林沁都是軍權在握,而且在“戶部案”、“科舉案”中,肅順幾乎得罪了其他所有人,除非曾國藩倒向他,否則他就是一個敗
那奕訢掌權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大家參考多爾袞,當時順治背後還有個強有力的支援----孝莊太后,如果慈禧不在,同治身邊就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慈安皇太后,可想而知。
和洋人的關係興許會改善,但是,曾國藩依然是未知因素,而且勝保和僧格林沁等人依附奕訢是因為看不慣肅順,肅順倒臺,他們未必就會聽命於奕訢,所以說,奕訢掌權有可能引發更大的內部分裂,對滿清可能是致命的
由此可見,慈禧的出現應該是多種不利情況中最好的一種,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大家在看待慈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應該總是挑剔,而是應該保持一種理性和泰然,因為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也還有人比她做得更好
-
5 # 有得觀史
咸豐皇帝臨終前殺掉慈禧,會解決掉女人當政問題,大清在短期內會有很大不同,但長期看變化不會太大。
第一步,沒有了慈禧,辛酉政變不會發生,肅順當政,會出現以下情況。
肅順鐵腕整頓吏治,官場風氣會繼續好轉。
曾國藩等一大批漢人都是肅順提拔起來的,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應該沒有問題。
奕訢會籠絡皇族成員成為肅順的反對黨,兩派鬥爭不可避免。
第二步,同治皇帝成年,到了親政時間,他與肅順鬥爭,爭奪皇權,會出現如下情況。
恭親王奕訢必然利用同治親政的機會,與肅順展開決戰。兩種結果,一是肅順勝,同治成為傀儡,肅順繼續專權。二是奕訢勝,同治殺掉肅順,重用奕訢。
這兩種情況,第一種可能性很小。因為大清還沒有爛透,在皇權與臣權的鬥爭中,皇權仍然佔有優勢。因此最大的可能是第二種,奕訢勝,同治親政,奕訢被重用。
同治六歲登基,如果十四歲親政,給肅順的時間只有八年,即使再推後兩年,同治十六親政,也就十年時間。按照慣例,同治親政必然幹掉肅順。所以,肅順當政的最大年限也就十年左右。
第三步,奕訢被重用,大清進入恭親王奕訢時代,會出現如下情況。
在奕訢的帶動下,洋務運動在全國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
吏治會回到肅順治理之前的老路上,大清朝繼續腐敗下去。
同治在沒有慈禧的情況下不會過分頑劣,應該會有自己的孩子,延續大清香火。
甲午戰爭仍然打不過日本,大清仍然要受列強欺負。革命力量不斷醞釀,大清依然要維護自己的統治,革命爆發是必然之事。
所以,咸豐殺不殺慈禧,歷史的大方向不會變化,大清滅亡的命運不會改變,只是在舞臺上表演的人不同而已。
-
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歷史沒有假如。若非要來個假設的話,清末後來的發展走向或許是另一個版本。
咸豐是一個平庸的皇帝,儘管每天鹿血進補壯陽,但終因荒淫無度,過早地淘空了身體,竟在正值三十多歲的青壯年時期死去。不過臨死前他並不糊塗,對身後事做了周密安排,十分詳細。
一,咸豐唯一的兒子載淳自然是皇位繼承人。他的生母正是蘭貴人(後來的慈禧太后)。
咸豐也洞察出這是一個不安份且有野心的女人。子幼母壯,歷來大忌。他本欲防漢武帝立劉弗陵為太子的同時,賜死其母鉤弋夫人例。但終因寡斷而放棄。
二,他採用了即能防又能除的折衷方案。給本份厚道的皇后慈安留下一道密旨:一旦發現蘭妃有不軌,可除之。
三,任命自己最為信任的肅順等八大臣為顧命大臣。盡心輔助幼主,一切安排似乎天衣無縫。
但手段毒辣的慈禧聯合慈安首先剷除了八大臣,取得了兩太后的垂簾聽政,後又毒死慈安,簾子後面僅剩獨攬大權的慈禧太后一人。
同治、光緒兩帝視若玩偶,她四十八年儼然就是一個不掛名的"女皇帝"。使本己腐朽的清廷更加速走向衰敗、滅亡。八國聯軍侵華之辱,甲午海戰慘敗之恥,割地賠款都發生在老慈擅權時期。
本題的假設是若當時殺了慈禧,清朝後來是什麼樣子?
慈安是一個安份、厚道的皇太后,不會干政,顧命八大臣更是咸豐挑選輔助幼主的能臣。後來喪權辱國的事件發生率會少。而類似戊戌變法的事很可能發生,最後走向君主立憲制也有可能。
俱往矣,這一切都成為過去!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不會倒轉。所以這種假設己變得毫無意義。
不過七十年前,華人民又重新站起來了。現在正由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新時期、新時代的到來才是人們的期盼,應倍加珍惜。
-
7 # 佳寧姐姐說歷史
咸豐皇帝即便是在臨終之前殺掉慈禧,也只能稍微的減緩一下滿清衰落的問題,從長遠的角度上來看,還是治標不治本,滿清的衰亡慈禧雖然有責任,但是把全部的責任都推到她身上,也是極其不客觀的。
滿清自道光老爺子起隨著鴉片的逐漸流入,開始逐漸走向衰敗的,咸豐皇帝一上任更是內憂外患,內有太平天國浩浩蕩蕩,外有外國侵略者,咸豐皇帝被折磨的也是夜不能寐,他只有飲酒作樂歌舞昇平來麻痺自己,咸豐皇帝一死,慈禧馬上殺了那些誥命大臣,自己在榮祿和一些心腹大臣的幫助下,自己一手遮天的當家作主起來。
如果咸豐皇帝在臨終之地殺了慈禧,滿清有救嗎?
答案會出人意料:沒有,咸豐皇帝駕崩的時候,他唯一的兒子同治,僅僅有五六歲啊,就算沒有慈禧,榮祿那些人也會選出一個領頭羊來一手遮天,到時候他們誰也不服誰,說不定會比慈禧一手遮天更加的糟糕,甚至會幾敗俱傷,本來滿清就如同一個紙老虎在風雨中飄搖,如果他們窩裡鬥會更加的加速衰敗,說不定會提早滅亡。
光緒皇帝能拯救滿清嗎
如果再過幾年他們等待的光緒皇帝長大,這些人依附光緒皇帝,以光緒皇帝為首是瞻,但是就算是這樣,以光緒皇帝的能力,他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嗎?,答案是同樣出乎人意料的,不能!
光緒皇帝這個人耳根子比較軟,做事前怕狼後怕虎的瞻前顧後,同樣在大是大非面前更不能立馬做出決斷,即便是沒有慈禧他還是會同樣聽那些大臣的話,也許滿清的衰亡會放慢點速度,但此事已成定局也是早晚的事情。
總結:咸豐皇帝如果殺了慈禧,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滿清衰敗的問題,因為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問題,滿清的衰亡慈禧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也不能把全部的責任全怪在她一個人身上,這是多方面的成因,也許慈禧僅僅起到了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
-
8 # 五嶽獨尊—泰山
眾所周知,咸豐繼位之後,他所面臨的情況十分的嚴峻,當時的清朝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下,內憂太平軍不斷的發生起義,外有各路列強對其虎視眈眈,按理說,咸豐此時肩膀上的擔子應該非常重才是,可惜這個皇帝不思進取,不僅置兵敗於不顧,反而還整體沉迷於風花雪月之中。
說起後宮中的眾多嬪妃,就不得不提起慈禧了。其實慈禧的出身並不算好,她本是鑲藍旗人,又是罪臣之女,和其他嬪妃相比,她是沒有任何優勢的,不過慈禧又是幸運的,雖說後宮佳麗眾多,但是卻沒有一人能為咸豐誕下子嗣,唯有她誕下了載淳,從此母憑子貴,慈禧反倒是得到了咸豐的專寵。
不過,隨著咸豐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他也開始察覺到了慈禧的野心,於是他就想效仿漢武帝賜死太子生母鉤弋夫人,想要以同樣的手段來除掉慈禧,可惜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施。
首先,他對慈禧還是有著很深的感情的,畢竟專寵於她十幾年的時間,要說一點感情的都沒有,這話說出來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相信。再加上慈禧不光陪伴他十幾年的時間,而且還幫助他分憂國政,慈禧對他種種的好,都是咸豐遲遲不願對其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載淳年紀尚幼,而他自己也活不長久了,如果此時除掉了慈禧,豈不是說自己的孩子會變成孤兒?咸豐實在不願看到載淳年幼無父無母,因此他狠不下心來對慈禧下殺手。
其三,他對朝中的那些大臣,也不是完全的放心。要知道當時在朝廷之中,以肅順為核心,集結在他身邊的朝臣眾多。所以他是不得不防啊。因此咸豐思前想後,最終決定將輔政大臣增加到8位,讓他們互相箝制,來達到平衡權力的目的。
而且咸豐為了制衡慈禧和肅順,他還故意將肅順提議要殺慈禧的話,透漏給她聽,想要讓慈禧記恨上肅順。待他做完這些安排之後,咸豐認為載淳應該能安坐帝位無憂了,所以才沒動慈禧。
只可惜,他生前做的種種安排,全都是徒勞。在他去世不久之後,慈禧便聯合了恭親王奕訢,成功發動了政變,一舉誅殺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奪去了清朝的政權。
命運有時候就是會開玩笑。慈禧昏庸無能,但生了兒子,因此最後能坐穩太后之位。
而這個比慈禧更有智慧和才能的女人,卻因為沒有兒子,朝政大全漸漸被慈禧掌控,直到她被慈禧害死。
咸豐帝后宮佳麗雖多,但並非昏庸之輩,他在死前就將大清朝和小皇帝託付與她,因為信任。
她就是東太后,慈安太后。慈安太后為鈕祜祿氏,沒錯,就是《甄嬛傳》中皇帝賜給甄嬛的大姓,她是咸豐帝的皇后。
關於東西太后,有兩種說法:在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一說是慈安太后住在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慈禧太后住西六宮之一的儲秀宮,故稱西太后。《清宮遺聞》中就記載了“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的話,意思是慈安不僅有德,而且大事都是她說了算。
慈安的明智和決斷絕對在慈禧之上。比如慈禧的太監安德海,仗著慈禧撐腰,胡作非為,朝野上下,無不痛恨。後來被丁寶楨拿獲,慈安命令“立斬之”,一時人人稱快。還有誅殺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貪淫的勝保,封賞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重臣,都是慈安之意。
咸豐帝死之前,曾慈安召到身邊,告誡她慈禧有可能“恃子不法”,於是特給她一個“御賞”大印,限制慈禧。
如何限制?八個顧命大臣要是頒佈政令,必須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在慈禧手上)大印才有效。由此可見慈安深得咸豐信任和依賴。
然而因為同治帝不是她的親生兒子,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以悲慘告終。
而名噪一時的洋務運動,看起來第一功臣是恭親王奕訢,實則是慈安,更沒有慈禧什麼事。不信你看後來奕訢和慈禧做事,什麼都做不成。正因為慈安的才能,朝內倚重賢臣,封疆啟用名將,所以朝政清明,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同治中興”。
慈安一死,大清再沒有興盛的機會。因為慈安和慈禧最大的區別,除了慈禧有強烈的權欲外,還有一個就是:慈安一切為國家利益,而慈禧,都是為自己利益。
所以,如果不是她突然死去,晚清的歷史很有可能會改寫。
關於慈安的死,說法歷來就有很多,也有一些人說她是正常死亡。正史記載是突然發病死的,不過考慮到慈安太后死後慈禧的呼風喚雨以及慈安手握先帝密詔可以隨時牽涉慈禧,所以,你懂的。
-
9 # 太和元氣
一個朝代的命運,不是由某個人決定的。
但凡一個朝代,猶如一個人,都要經歷出生、成長、壯大、強盛、衰落、滅亡幾個階段,只不過這些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這是自然規律,也是歷史規律。
咸豐時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康乾鼎盛時期早已過去,與世界發展潮流,國內階級矛盾相比,清朝的統治階層,已完全不能適應時代變遷的大勢。單憑一個人的能力,已無法扭轉乾坤,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只不過換作他人,也許能延長一段清朝滅亡的時間而已。
-
10 # 仁者厚德載物
咸豐帝是1861年病死的,而清朝的滅亡是1912年,也就是說咸豐帝死後清朝仍然延續了51年。
如果咸豐帝殺了慈禧,清朝應該也不會延續更長時間。
畢竟咸豐帝時期清朝已經非常腐敗,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內有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外有英法聯軍進攻北京。
因此即使咸豐帝殺死慈禧,讓慈安與肅順等掌握清朝最高權力,雖然慈安的政治才能不亞於慈禧,而且不像慈禧那樣排外自私,肅順也是傑出的政治家,比如曾國藩就說殺肅順是自毀長城。但慈安肅順也不可能挽救滿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命運。
如果咸豐帝殺死慈禧,雖然不能使清朝延續更長時間,但也許對中國對廣大人民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慈禧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女人,她為了自己吃喝玩樂,不惜犧牲國家利益。比如用海軍經費為自己過六十大壽,導致甲午戰爭慘敗,賠償日本很多黃金白銀及被日本割走臺灣琉球等很多地方。比如慈禧賣國求榮,無恥地提出寧與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等賣國政策。
-
11 # 只問安好
慈安稱為東太后,慈禧稱為西太后。慈安為國訣,而慈禧權慾薰心,一切為己利。慈安在世時甚至出現“同治中興"。慈安去世後,慈禧專權,除掉諸多重臣,使清朝進入恐怖專政,失去振興機會。包括後來鎮壓維新運動,使中國失去工業化的機會。歷史往往會因一個人的改變而改變,先進的思想成就先進的國家與制度。沒有慈禧的腐敗就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沒有甲午戰爭的失敗,就沒有近代中國屈辱的開始。當時中國戰艦十分先進,李鴻章出使西方,西方也是非常敬重,夾道歡迎,美國更是萬人空巷。而開戰時因腐敗而致維護和彈藥不足,軍隊愚悶而迷信,試圖用糞便和狗血來抵擋洋槍洋炮。倘之慈禧不存,光緒變法成功,皇帝由戊戌六君子輔政,歷史的程序尚未可知。
-
12 # 三十歷史
這一問題其實是個偽命題,個人的作用改變不了歷史的發展和走向。清朝最終走向滅亡的命運,是不會因為後來有沒有慈禧掌權而改變的。清朝在咸豐年間就已經日落西山,政府無能、頹敗是一直以來的弊病。試想一下,如果咸豐在駕崩前就除掉了慈禧,那麼後來的政權就會直接落到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手上。同治帝就別說了,到處尋花問柳,最後因身染不可描述之症而年紀輕輕就走了。後來的光緒帝私生活倒是比較檢點,也沒有不良喜好,只是缺乏帝王之才,沒有辦法力挽狂瀾。所以說就算是慈禧沒有干政,清朝在晚期也不會有太大起色,更不可能改變被滅的命運。
很多人認為晚晴最終覆滅是因為慈禧干政後,處處維護保守黨既得利益而忽略先進思想和科技的發展。其實慈禧在政治上是個很識時務的掌權者,雖然保守派始終堅持不合時宜的封建做派,處處阻礙新思想和文化的發展。但是慈禧還是任用了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主張改革的大臣,洋務運動也是轟轟烈烈搞了三十年。慈禧雖然身為清朝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但她也需要背後的保守勢力支援。很多人認為慈禧縱容政府腐敗,自己也驕奢淫逸,但其實如果慈禧勤儉持政,把日子過緊巴了清朝就能太平,那估計她也願意的。您說呢?
-
13 # 小因閱文讀史
我覺得有這種可能性,取決於晚清越早實施新政改革及發揮效力,包括ZZ,經濟,軍事等等各個方面。
如果除掉慈禧,肅順雖說有一定才能,但智識還是不及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
那麼奕訢很可能主導晚清命運走向的權重更大一些,會更早讓幹臣尤其才能卓越的漢大臣參與近代化的建設和改革。
那麼甲午戰爭或許未必會輸,或者不會輸得那麼狼狽徹底,毫無招架之力,至少不讓日本佔到什麼大便宜。
庚子之亂或許更不會有,在大陸外環境都不那麼惡劣的時候——
清王朝若搞得好,可能不必等到清末新政時才覺悟到要建立新軍,發展民間資本,成立諮議局和資政院,也有可能較為平穩地過渡到君主立憲政體。
-
14 # 聰穎暖陽2v
當然會改變!最壞的也只不過是割地賠款,讓人瓜分!任人宰割!在慈禧的領導下不就是這樣嗎?當時如果咸豐皇帝除掉慈禧,說不定大清也不會有那悽慘的命運!其實咸豐當時就應該讓她殉葬!
-
15 # 海洋浩瀚無邊
應該不會改寫的。 清朝到咸豐皇帝這裡,已經屬於千瘡百孔了 。除掉慈禧 還會有另一個“慈禧”類似的人物出來。屬於王朝後期的綜合問題了。不是除掉某一個人所能解決的。
回覆列表
應該不會改寫。讀歷史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意識,歷史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即使慈禧涼了,也會有其他人做這些事。在歷史的洪流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只是慈禧剛好站在這個十字路口揹負歷史交給她的使命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