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郡偉
-
2 # 七月和包子
看著眼前乾淨的溪水,魚兒在裡面歡快的游來游去,我激動的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顯得非常的“弱智”,好像從來沒有看到過魚一樣。
包子和七月,他們兩兄弟對著老家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十分好奇,他們從出生到現在,都是在城市裡長大,卻從來沒有回到老家過。
看著小溪裡遊過的鴨子,他們伸出手指,指著喊到:“快看,鴨子在水裡游泳!”兩兄弟歡快的看著,手足舞蹈,高興的跟買了一堆玩具一樣。
我看著他們兄弟兩,忽然對於自己的家鄉有了重新的認識,原來,它一直就在我們身體裡,血液裡,不管你將來幹什麼,離開這裡多少遠,還是賺了很多錢,你的家鄉永遠在這裡,你的根就在這裡。這裡有你揮之不去的記憶,有你兒時調皮的“證據”,我們真的有理由忘記這裡嗎!
“不!”我們生命裡有了肯定的回答,忘了什麼也不能忘本。
不管過了多少年,我還是會回去,因為那裡就是我的起點,也是我的終點。
樓主的問題,也是很多人的問題,農村和城市相比,還是存在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在短時間內,還是無法消除的,但是我們活著真的只是為了物質上的追求嗎!很顯然,我們還應該有所別的追求,比如,我們的人生的意義,我們對於生活的理。這些都應該建立在物質之上。
很多人,為了生計,一直在城市裡努力的生存著,他們為了一口氣,就是不願意回到農村。我想,他們到老了,會後悔的。
也有很多人,在城市裡買了房子,把戶口遷了出來,從此和自己的家鄉在也沒有聯絡了,但是,他們的根也就斷了,從此成為了城市裡的孤兒,漂泊一生。
為什麼要回去,因為那裡有我們的根。
為什麼要回去,因為那裡有我們的記憶。
為什麼要回去,因為那裡有我們的祖先。
一個不要自己家族的人,斷了根的聯絡的人,他難道不會捨棄其它的東西或嗎!
要回去!一定要回去!
-
3 # 珍珠相思
肯定回鄉下老家。但是隻是回去看看,而不是回去常住。
我現在在縣城住,因為家裡有老人,所以兩個星期就回農村老家一趟。說實話,如果在農村住個幾天倒還好,如果是長住,我應該住不下去。
第一,農村的生活不方便。想買個土豬肉,都要我們從縣城裡買了回去。可能大家覺得很奇怪?土豬肉不是農村才有的嗎?怎麼會縣城才有而農村沒得賣?其實這很正常。農村養了土豬肉,但是農村賣不了啊,因為價錢高人家不會買,但城裡人就不同,價錢高沒關係,只要是土豬肉。所以,現在農村賣的都是飼養瘦肉。至於買其他的菜也一樣了。哪像城裡,想買什麼都有,就怕你沒有錢。再就是如果有什麼病,村醫有這個醫術給你看好嗎?
第二,農村的教育不好。這不是政府政策造成的,這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結果。條件好的家庭,重視教育的,能在鎮上或者城裡買房的都買房了,即使不能買房的,就是在鎮上租房或者成立租房都要出去,因為鎮上或者成立才能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提供給孩子。剩下來農村的家庭,都是比較弱勢的。而且學生才十幾二十個,先不說學生的競爭程度強不強,就是老師,教書也沒有激情啊。
第三,農村的就業不樂觀。如果像大城市的農村,那肯定好,村裡有錢有產業,就業肯定容易而且工資高。其實誰都想在家裡工作,不用買房,收入又高。問題是現在大部分的農村有這個條件嗎?有強的產業嗎?沒有收入,人家肯定要出去打工。
所以,肯定會回鄉下老家看看,住住幾天,畢竟葉落歸根嘛。但是不會常住。
-
4 # 七棵白菜的舅媽
我目前就是在鄉下老家生活。我之前長達20年的時間都是在外市生活的,因為從小就跟著父母在上海生活讀書,老家鄉下對於我這個出身農村的孩子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非常向往回鄉下生活。
去年因為家庭變故,辭掉了上海的工作,回到自己所以的18線小城市工作生活,首先是工作真的不太找。最終只找到一份朝九晚六雙休四千月薪的工作,勉強做了幾個月,在老公的強烈抗議下又再次失業在家成為小白級別的家庭主婦,因為剛結婚,接下來可以會懷孕生小孩又沒有婆婆,老公就讓直接在家,等以後孩子大點看情況。
目前在鄉下生活已經快有小半年了,因為我老公這有點像鎮上,和真正的鄉下又有一點區別,任何東西都要購買,老公家也沒有院子,我向往的那種一畝薄田三分地,種菜養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然而都是泡沫,老公家裡沒有院子,花草啥都種不了,田地也早早出租給其它人種植了。至於山地,我老公都不知道在哪個位置。沒辦法,我只能經常往自己孃家跑,因為孃家在靠近山的地方,我爸養了魚種了菜,養了雞種了果樹,也經常會去抓一些野生的泥鰍黃鱔回來吃。沒事就回家往菜園子跑,摘菜摘瓜什麼的。總的來說,鄉下生活比較自在,然後因為在家,親戚走動也會很頻繁,關係會更親近一些。但也有缺點,比如鄉下工作不好找收入不高,另外一到晚上基本就沒人在外面了,晚上比較冷清。最重要的一點是,鄉下七嘴八舌的人真的很多,即使安份守己,有時候自己也會成為別人八卦的物件。最好是有點心理準備吧,我十月份就能交房了,為了工作啥的也還是會去市裡生活,偶爾回鄉下住住還是不錯的。
回覆列表
說到回鄉。其實我們應該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來回答。我們得明白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到哪裡去。這樣才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就像天上的風箏一樣,有牽掛,才能飛的穩。
農村,是目前中國社會的根基,農村搞的好,全域性才能好。
回家,始終是華人心底最淳樸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