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庭院
-
2 # 雨後山林靜
輔導孩子寫作業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還是看家長抱著一種怎樣的心態。如果是適度的焦慮可以對神經分泌功能起到動員和調節的作用。是表現出對一個人的期望。但是過度焦慮則會影響到他人。也會讓自己受這種焦慮困擾,變得灰心喪氣。渴望他人成為完美主義者。家長到醫院去就診,說明焦慮感非常強。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焦慮來源於自卑。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有的父母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因此他們擔心孩子不努力就考不到好學校,進不了好學校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生活就不會優越。他們認為只要優越感才能讓打敗自己的自卑感。所以他們必須要求孩子要努力學習,對孩子期望值很高。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值時,父母就產生了焦慮。
焦慮來自於與他人的對比。這種對比存在於生活中很多方面。除了家長會拿自己孩子的成績與他人對比外,還會拿自己孩子的性格、習慣等等方面都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比如:小劉家的兒子這次考了多少分?你考了多少分?小李家的女兒學了興趣班?你學了什麼?隔壁家的孩子鋼琴考了幾級?你呢?為了不與別人家的孩子差距太大,父母也只有用他人的榜樣去激勵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奮勇直追。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我們如何能緩解這種焦慮感呢?
一、改變認知,理性對待孩子的作業。
孩子寫作業只是他學習的一部分。不會做或做錯了也沒有關係。要把孩子的錯誤當成是學習成長的機會。那些學霸他們難道就沒有過不會做的或是做錯的時候嗎?但是錯了以後要總結經驗,避免犯類似錯誤。孩子一定是在反覆的犯錯中成長的。而且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他更容易重複犯一些錯誤,這是他的年齡特徵導致的。所以父母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對孩子抱著完美主義態度。允許孩子犯錯。
二、認識差異,不要與別人家的孩子對比。
我們很多的孩子現在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好,自控能力好,上課能保持專注的時間長,所以在寫作業時也會得心應手。而有的孩子可能這些方面可能要差一些,性子較慢。所以在寫作業時會碰到一些問題,會出現不會寫、寫得慢等情況。家長要耐心與孩子溝通,找出原因。切記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別人家孩子的敵人。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卑,父母也會更加焦慮。
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寫。
家長不需要都坐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寫作業。其實這種陪寫更多情況是監督。家長不停的指出孩子的錯誤。讓孩子感到自己很笨,失去信心。時間長了,孩子很受打擊,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而對寫作業失去興趣,父母會更加焦慮,導致惡性迴圈。父母要相信孩子,培養他們獨立寫作業的習慣。對於寫錯的地方,不要急於糾正他們的錯誤,可以讓他們先檢查一遍,然後自己再去檢查。儘量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讓他們去承擔責任。
父母的焦慮感會傳染給孩子,所有希望父母們要學會去接納孩子們的錯誤。允許孩子有他們自己成長的節奏。龍應臺寫過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寫得非常好!等待是給孩子的愛!
-
3 # 百科閒聊
首先我看到這個提問直接驚呆了,輔導作業患上焦慮症,去醫院就診?
我不知道是目前的父母太過脆弱了還是孩子真的太能折騰了。雖然祖輩沒有輔導作業一說,但是那些大戶人家對孩子的讀書一樣很上心,人家那會是早上四點就要和孩子一起起床複習功課,一直陪伴孩子到成年結婚為止。而如今的父母居然因為輔導作業患上焦慮症,要去尋醫問診了。殊不知是如今的父母自己太過嬌嫩還是怎麼了?
做父母的你難道沒有做過學生嗎?給孩子輔導個作業能把你愁成這樣嗎?簡直可笑至極!我覺得這樣的父母本身自己就缺乏耐心,而不是孩子太過折騰,難道你上學那會啥都懂嗎!沒有捱過父母的罵嗎?
-
4 # 東楚龍野虎
我姨侄夫婦都工作,有一對兒女,大兒上初二,小女上四年級,現在開學搞得寢食不安,失眠,頭暈,食慾不振,問病於我,我試問何因,是否工作太辛苦,回說不是,一個是公務員,朝九晚五,按部就班,一個是社群幹事,也沒什麼辛苦活兒。最為難的是輔導兒女作業,每晚伴著到十點多,兒女睡了,還要改作業,然後簽字,因為這是老師部署給家長必修功夫,如果家長不簽字,老師不受理。所以侄兒侄媳為了趕上教學進度,不得不先預習一下課程,雖說不十分難,但卻頗費時間,這樣一搞很累人,導致有些神經衰弱症。每逢談起,一些家長對老師將作業批改推給家長很不滿,但有苦難言。求教老師,老師也喊冤枉:讓學生家長簽字不錯,目的不是將批改作業推給家長,而是讓家長證明作業是孩子獨立完成而不是互相抄襲的。但家長說,你簽字,就是要你證明作業沒有錯誤,不然要簽字幹什麼?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有老師要家長作業簽字嗎?沒有。這是老師將自己批改作業的工作硬生生推給家長……瞧,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為什麼會患上輔導作業焦慮症?
其一,學生父母大多為雙職工,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陪伴孩子到十點多鐘,早上要五時起床,這要消耗巨大體力。
其二,簽字是壓力,因為內含對孩子學習的責任,批改作業有錯,讓孩子受苦誤導,讓老師看不起,這種壓力積累如山,叫做壓力山大。
其三為了孩子作業不出錯,家長還要同步回鍋學中學小學教材,這無形增加家長工作時間。
其四,孩子作業簽字批改,背後是家長學歷與實力的較量,如果一家孩子作業老出錯,老師實話實說在家長群中一披露,那家長老臉丟光了,這又形成無形的社會壓力。
由此陪伴時間辛勞,批改作業的責任壓力回鍋學習壓力與社會壓力,日復一日積累如山,不形成焦慮症才怪。
-
5 # dakaihuxi
這種現象絕對不正常,我認為應及時的改變,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措施辦法。
我是教師,從教幾十年,我從不將學生學習、作業的事情推給家長,如果輔導作業、批改作業變成了家長的事兒,那還要老師幹什麼?所以最起碼的一點,將批改作業,輔導作業的任務推給家長是老師的失職。
首先我們得釐清家長老師各自的責任。
學生的學習問題、作業問題是老師的事情,佈置、檢查、輔導都應該是老師的事情。
家長們是督促、規範孩子的作業行為。學生回到家裡,孩子太貪玩,忘記做作業或者不願意做作業,那家長應該督促孩子去做,必要時得加點強迫手段,這是家長的事兒,因為老師此時管不到了;家長還應該規範孩子做作業的行為,比如孩子不能隨意亂塗亂畫,不能敷衍了事,不能邊做邊玩等等。
至於作業的對與錯,孩子能否做得起,這就不是家長該管的了,為什麼?家長哪懂啊?
你總不能要求每個家長都像老師一樣吧,術業有專攻嘛!哪怕是小學的問題,家長不懂
也全屬正常,就是老師你也不能保證各科你都懂,那為什麼要求家長去輔導孩子的作業呢?憑什麼要求家長批改孩子的作業呢?
可能你會說:孩子放學早,在家時間多,作業如果家長不批、不輔導,老師在校的時間不夠。這更是託詞,據我所知,現在要求家長輔導、批改孩子作業的,多是小學階段,初中階段可能也存在,反正我沒聽說高中有要求家長輔導、批改作業的;小學時段,你的教學時間不夠,說起來可信嗎?
當然,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家長輔導作業,在多數情況下是家長們自願的行為,並非是學校老師的強制要求,絕大多數老師還不會這麼要求家長的,所以巴掌打到老師身上有失公允。
家長們自願輔導孩子作業,精神可嘉,效果卻不一定有多好。
你關心孩子,害怕孩子掉隊,這當然好。如果你有輔導的能力,也有那個時間、精力願意去做,我作為老師是非常感激你的;但你不願意去做,或者不具備輔導的能力,我也絕不會責怪你。
那麼,你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可以怎麼做呢?我給你幾點建議,供你參考。
首先你不能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你的孩子。問題中提到的那位家長為什麼會得焦慮症呢?多半是因為他著急呀,他覺得那些問題是這麼的簡單,我的孩子咋就不會呢?我的孩子怎麼這麼笨呢?然後他會更進一步的想:這麼笨的孩子怎麼學得好呢?現在學不好將來怎麼辦呢?於是他急,他擔心,他憂慮,憂慮來憂慮去,他就焦慮症了。
你為什麼要這麼想呢?因為你是用你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了。你覺得某個問題這麼簡單,還要想嗎?這不是明擺著的嗎?是個人都該知道!你可能還會埋怨:這老師怎麼教的!你可能把誰都怪上了,說不定你的另一半都被你罵上了。可是你也不想一想,你倒是活了幾十年了,你見了多少,聽了多少,讀了多少,經歷了多少,思考了多少,可是你的孩子呢?他才10來歲,甚至幾歲,他哪有你那麼多見聞、思考,在你看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兒,在孩子看來可能就不懂,這很正常。你再回想一下當你像你孩子這麼大時,是不是也與他現在差不多呢,有時甚至還不如呢!只要你還想得起,只要你願意承認。
其次,你應該多少懂點兒童心理學、生理學,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他的心理特徵、生理特徵是怎麼樣的?你該怎樣做才能見到效果?
曾看到一個小影片,媽媽教女兒背九九表,女兒總是在“三五十五”上出錯,好好於是總是呵斥,女兒哭泣著背誦,眼裡包著淚珠,眼神怯怯的看著媽媽,偶爾一次背對了,第二遍回來又錯了,媽媽聲音一起,女兒哭泣聲又急一些,眼神更怯怯的了。
看了這個影片,真是又好笑,又心酸,我們怪誰呀?去責怪那個哭泣、恐懼的女兒嗎?你說得出口嗎?去責備那個內心幾乎崩潰的媽媽?我估計你還沒開口,媽媽要先吼上一頓。可是這難道不是媽媽的錯:孩子快要被你嚇死了,她腦子裡幾乎完全一片空白,他哪還會思考,哪裡還能夠知道“三五”是多少呢?你再嚇他幾次,恐怕連“一一”都不知道了。
所以呀,多少懂點兒童心理學、生理學吧,這樣,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你就會懂得按兒童的認知特點去教孩子了,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維、情感。
第三,心態放平穩點,就算你的孩子什麼都不知道,你也不要那麼著急。小學階段孩子只要能夠有好的學習習慣,有很高的學習熱情,這就很不錯了,不要只強調分數。習慣、熱情比分數更重要。你要當心一點:孩子被你逼的太厲害,他會討厭學習的。一旦他對學習沒了熱情,那比什麼都可怕。
我還要提醒各位年輕的爸爸媽媽:要讓孩子自己“走”,不要事事包辦。
如果孩子問你某個問題,即使你知道答案,最好也不要一口說出,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找出答案,或者給孩子一點思考時間,或者一步步誘導,總之最好是孩子自己找出答案來。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如果你不是很忙,那就放下你的手機,認認真真的面對孩子吧!孩子能問你問題,說明他相信你,願意和你親近,手機沒有孩子重要吧,手機可以放一會兒,迴應一下你的孩子,陪伴一下孩子,這很重要的。
最後,再次希望陪孩子做作業的寶爸寶媽們能有個好心情。
-
6 # 心理諮詢師孫暉
不得不說,現在家長這個職位越來越不好乾了,以前只要管孩子吃飽穿好就行了,現在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還得會寫作業,會電腦,會手工,會英語,會......。既然對家長這個職位要求這麼高,可是大家又都沒有培訓就上崗了,怎麼會不一遇到事情就慌亂焦慮呢?所以在這裡有幾個建議給到我們的家長:
1. 責任:既然是個職位,那麼我們就首先要了解家長這個職位的要求是什麼。責任區分清楚了,我們才不會越界,才不會把孩子該做的事情也都攬過來自己做,導致超負荷運轉心臟受不了。以孩子的作業為例:作業是孩子的,不是家長的,這是第一條規則。想輔導孩子作業沒問題,但是先分清楚責任,你是輔導員,目標是要讓孩子明白而不是讓孩子知道家長有多聰明。
2. 培訓:之前沒有培訓,那麼就現在開始培訓,把之前沒有培訓的知識補回來。家長第一堂需要學的課程就是兒童心理學。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就要先了解孩子的思維發展特點,所以要學習兒童心理學,瞭解了孩子的思維發展特點才能學會用孩子懂的語言去教孩子。家長會著急上火,是因為總是覺得自己說了很多遍孩子都不懂,“這麼簡單怎麼就不明白呢?”,這事不能怪孩子。舉個例子,你用上海話和說廣東話的溝通看看,你說多少遍也不管用啊,關鍵是得用對方懂的語言。孩子的大腦思路和我們成人的大腦回路,有時候可能比上海話和廣東話的差距還要大。
3. 興趣:解決了1,2點之後,我們再來看我們的孩子,和孩子的作業,視角就不一樣了。你會知道孩子不懂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老師和家長的問題,那我們就降低了發火的機率。然後我們再來評估作業的量對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合適,老師佈置作業是以班級和年級為評估標準的,看看是不是哪方面孩子得加強一下,是不是有另外一些方面孩子是比較有優勢的,抓住機會鼓勵,幫助孩子揚長,孩子就有信心補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保持學習的興趣,想辦法,動腦筋讓你的孩子愛上學習,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喜悅的氛圍,讓孩子體驗成就感。就像猶太故事中說的,把書抹上蜂蜜讓孩子舔,孩子就會覺得書是甜蜜的。所以讓孩子快快樂樂寫作業很重要。
總之,孩子寫作業不輕鬆,我們家長就別跟著著急上火在旁邊不但不幫忙還給孩子增加困難,做家長該做的事情,努力讓自己做一個稱職的家長比給孩子批改錯題更重要。期待看到更多的家長分享自己的好辦法。
我是孫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長期關注情感和家庭親子關係,學業人格培養,青少年教育等領域。
-
7 # 佩玉的爸爸
人在心煩氣躁的時候容易得一些毛病,心情不好的時候整個身體狀態都會不好,中醫的理論解釋的比較詳細多一些,所以對於這一塊,我們簡單瞭解的就是怒傷肝之類的。
開學之後,對於家長輔導作業又重新提上了一個日程,很多情況下我們見到的都是在不做作業的時候,一團合氣,氣氛非常融洽,甚至都可以開一些過度的玩笑,但是一旦輔導作業,那就是雞飛狗跳,一地雞毛,父子反目,母女成仇。
裡面最關鍵的一個原因還是在於家長,畢竟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寫作業的過程中,很多問題他並不是故意為之,每一個孩子都想努力在家庭中表現自己,也都想努力把知識學好,但實際上是與願為很多情形下,孩子由於自己基礎知識,甚至在課堂學習習慣不好,造成了作業無法,盡善盡美的完成,這就出現了家庭輔導作業的時候,一些雞飛狗跳的現象。
因此我覺得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應當瞭解一下,知識點的傳授是如何完成的?簡單瞭解一下關於學習方法的一些知識,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不是簡單方粗爆的把知識進行講解,完了之後孩子不會就動手。動手打的還不會,那就罵,罵完不會接著打。
每個人都可以明白,如果這種狀態下孩子已經完全蒙了,他怎麼還可以接著學習接著完成作業呢?所以關鍵還是家長先把自己的情緒調節好,幫助孩子細緻的分析,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故意為之,其實孩子作業學不好,完成不了,最主要的還是,課堂上的一些知識不鞏固造成的,那麼家長應當有目標的,對孩子的輔導過程中提及到一些舊知識的講解。
另外如果實在教不會的話就交給輔導員吧,畢竟現在輔導班很多的學生都是這種情形才去的,並不是家長不願意交,而是教著教著脾氣太大,影響到自己身體健康。
保重身體,保證你家庭就會和諧。
-
8 # Yoyo優課堂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太過焦慮進了醫院?
這個問題,最近很熱門。 不少新聞也曝出有些家長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出現心梗、腦梗的。 這雖然看起來有些誇張,但卻是現在存在的一些客觀事實。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自身性格要強並缺乏耐心、不能接受孩子拖拉或是反應慢的情況,在講解幾次以後如果孩子不能按照家長的步調進行,家長就會懊惱不已,無法控制心中怒火而產生焦慮。
第二家長自己不會或是沒有時間,無力輔導,這樣的家長會有深深的懊惱感,覺得無法幫助孩子而自責,時間久了,也會對心理有一定影響。
第三孩子自己不好好學習,屬於家長怎麼說都是油鹽不進的,這樣的孩子的確會讓家長很是頭疼,這個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約法三章,獎懲有度,必須執行到位。
第四孩子拖拉型,這樣的孩子你讓他寫作業,他也去,但是一題可以寫一個小時,磨蹭,事多,常常家長看到半夜孩子也沒有把作業寫完,那家長自然還是煩躁不已。
其實不管孩子寫作業狀態如何,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保證有一顆平穩的內心。因為家長的狀態會影響到孩子,並且寫作業本身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作為家長並不需要過多幹涉,只要做好引導和督促,孩子努力去完成,哪怕完不成,這個結果也需要孩子自己承擔,只有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知道自己錯了,那接下來孩子才能更認真的去對待寫作業這件事情。
-
9 # 空中的燕兒
這個現象特別普遍,尤其是城裡,幾乎家家都為這個事情弄的雞飛狗跳的,只是每家嚴重程度不一樣,真不是個案。
孩子都貪玩,尤其是自制力相對較差的小學生,更甚。加之理解力,行動力都沒有發育完全,老師說的理解不全,再沒有人催促,自然就開心的玩耍了。
所以對於焦慮的家長來說,也是有好訊息,起碼你家孩子是個正常孩子,要是天天只知道安安靜靜學習,什麼也不要你操心,別的什麼都不敢興趣,我估計你應該更害怕,不是嗎?
回到正題,孩子放學早,家裡大人一般都還在上班,家裡老人也是放羊式,託管班是應付了事的,等累成狗的大人回家一看,一問作業具體問題,孩子還是一臉萌萌看著你,作為正常人能不來氣嗎?
加之現在有的作業真心是娃做不來的,一年級的小報,後續的ppt,電腦程式設計,把電腦給孩子,一個不小心,就跑到遊戲或者動畫片世界了,拖著苟延殘喘身體回家的父母,看到娃們正事沒做,眼睛還有毀了的可能,還得吭哧哼哧的寫ppt或者程式碼了。工作一天了,回來還得加班幹這個不給錢的兼職,不氣才怪了。
當然這些也不能怪學校的,新型人才的戰略是好的,只是在執行過程中有些問題,等著國家的調整。
-
10 # 陌上花開96638
之所以輔導孩子作業焦慮,是因為從小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輔導作業不是指手畫腳,要注意語言語氣,我們感覺孩子笨,是因為我們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我們上學時不一定比孩子做的更好。多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多點耐心,焦慮會慢慢變成與孩子相處的快樂!
-
11 # 秋景580
如果家有小學生,部分家長出現輔導作業焦慮症去醫院就診,這種現象應該是存在的。這是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忘女成鳳恨鐵不成鋼的外在表現,出現這現象的家長往往學歷較高家境不錯,更可能父母雙方有一日專職帶孩子,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和作業輔導,也就是這部分家庭往往是中產階層,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處在這階層的家長本身自己對未來就比較焦慮,因為如果自己現在不努力,可能有掉出中產階層的可能性,為了在人際逐步固化的社會中存活更好,也就對孩子寄託了自己的期望,最低要求可能就是孩子不能比自己差,要比同類同學優秀,要在年級或班級出類拔萃,可孩子未必都能達到此類家長的要求,因而心理落差比較大,工作壓力不小,孩子卻不爭氣,近攻就體現的比較明顯。要避免此類現象,家鄉要降低期望值,培養目標以健康成長為準。
-
12 # 遇見美子老師
各位得焦慮症的家長,我要說讓你平心靜氣,你肯定要噴我“能不能整點有用的?”
但我要說,關於孩子的學習,家長必須要心平氣和,而且還要是那種發自內心的心平氣和,這是因為:
1.孩子不會做題時,你越吼,他越懵圈,題越不會做。這時你要想方設法用實物去給他邊演示邊講解,還不能太兇,能做到嗎?做不到,就慢慢地修練,反正我當年被學氣到快斃命時,就是一次次靠喝水將怒火壓下去的,慢慢習慣就好了,真的,百試不爽!
2.從心理學角度看,遇到麻煩時,人所表現的所有負面情緒都只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於事無補。所以,在孩子面前生氣,焦慮根本就沒用,還是整點兒有用的,比如站在孩子角度去想想問題該怎麼去解決?
3.你若總是這樣輔導孩子寫作業,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
你不防試想一下,連你這個大人都得“焦慮綜合症”了,何況一個小孩子呢?
因此,建議各位從以下幾方面修煉:
1.發現自己脾氣快上來時,趕快有意識地轉移注意力,閉眼,深呼吸。待平靜了,再去陪孩子。
2.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真實學習情況,不和人家攀比。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智商和學習能力,孩子所做的家庭作業也有難易之分,難度過大的題,孩子實再想不來,也沒關係,那就不做了。別在這些題上總和孩子過不去。
事實上,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材,幹哪行都行,行行出狀元。
3.平時多學學科學教育孩子的方法,對症下藥,孩子總能心平氣和地教育好的。
好了,說一千,道一萬,這些方法還得你自已慢慢去悟,去做,就像那個不下水的人永遠也不會游泳一樣,你必須這樣去做才行!
-
13 # 大橘的影片
說實在,現在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中,生活壓力大,性子也越來越急,很多事情沒辦法慢慢來。當家長結束了一天繁瑣的工作後回家還要面臨孩子作業的折磨,說真的,確實很容易引起焦慮,害怕一回家就看到孩子的家庭作業,害怕作業奇葩的內容,害怕孩子不厭其煩的提問,等等;就好像當你準備回家好好放鬆時,這時孩子過來向你請教作業,可能剛開始還耐得下心,可在孩子串連擊下的問問題,會搞得自己心煩意亂,可不好好回答又不行,責罵又怕起反效果,這樣下去,家長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性情越來越急躁,久而久之內心就會畏懼,逃避。
其實,輔導孩子作業是家長應該做的,但要如何做,還是得看方法,當孩子向你請教是你可以適當的解釋,但不要讓孩子養成不懂就問家長的習慣,這樣家長也輕鬆,孩子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不會養成不懂就直接問父母的依賴性,還有就是家長要調整好自己工作和家庭兩邊的狀態,也可以有空帶孩子去外邊郊遊,這樣家長孩子都可做到身心放鬆,釋放壓力。
-
14 # 使用者7684567714133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家長因輔導孩子寫作業,患上焦慮症,真是感概萬千,每次和家長聊起孩子的學習時,有好幾個家長也是這種狀態,陪孩子寫作業,充當老師給孩子講課,極其辛苦。對於這種現象,我認為,家長應適當輔導,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好的學習習慣,認識一位家長,他的做法我覺得就很好,從孩子上學開始,規定放學後寫完作業才能玩,家長也從來不陪著寫作業,只是有時候看看作業本,瞭解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孩子有不懂得問題,才去輔導一下,並且教給孩子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慢慢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高年級時,孩子會安排自己的學習,家長很是輕鬆。所以說,家長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親子關係也會更和諧。
回覆列表
“輔導作業焦慮症”,成了一種疾病,真值得思考了!
毋庸置疑,這是一種家長特有的疾病,其原因就起源於輔導孩子的作業。不過並不是所有輔導孩子的家長都會得這種焦慮症的,所以,這根本原因還得歸因於家長的自身免疫力不夠。
這種疾病家長還需從自身找原因,自我治療,去醫院瞧不好的。因為這是心病,心病還需心藥醫,醫生開不出心藥,心理醫生也只能開出方子,病人自己去按照方子“配藥”。
得這種病的家長自己本就不成熟,需要好好地學習,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問題經常性地從他人、從社會、從孩子身上找原因,不願意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願意主動去找辦法,多是習慣於抱怨和糾結。
這個現象之所以越來越多,也實屬正常,這是社會發展的綜合因素的作用,但具體到個體,從理論上講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但是能達成什麼樣的效果,這就要看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執行能力了。
我這裡只能給出一個理論的思路:
1,家長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認識:
養育孩子是要依據孩子的生命成長規律去完成的一個步驟。家長不能按照自己的心願隨意左右孩子的成長。(這是一個看似容易實際上有點難度的過程)
2,學習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依然是要遵循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循循然善誘的。循循然善誘是有方法的,家長需要自己去學習、摸索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方式。(這需要家長的有心和用心)
3,學習是一件人人都需要的一件事,不單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長輔導作業是一個陪伴成長的好機會,也是影響孩子的好機會。家長可以想辦法改變作業的引導方式方法,逐漸培養起孩子的好習慣和態度,這是輔導作業的目的。
比如可以先行在聊天的過程中聊一下作業中不太明白的地方,聊明白了,孩子寫起來就很快。
再比如,家長多用讚賞和鼓勵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和認可,可以增加孩子寫作業的熱情,加快孩子寫作業的速度,提升孩子寫作業的質量。
如果家長能遵循以上的思路切實地去做,那麼就不會患“輔導作業焦慮症”,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也會變得順利起來!
祝福所有的家長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