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人的能力總是體現在關鍵的時候,顯示出超出一般人的智慧和應變本事。他們能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甚至透過有限的條件,改變上級的戰略意圖,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能力。麥克阿瑟儘管樹敵不少,但其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還是令人稱道的。

    隨著盟軍在太平洋的反攻勢頭不減,日本在拉包爾的基地,已經徹底失去其前進基地的作用,變得越來越軟弱無力,麥克阿瑟對儘早反攻菲律賓充滿著期待。然而,一系列不順心的事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該如何化解?就看他的本事了。

    澳洲要撤軍,讓麥克阿瑟措手不及。

    1943年11月,就在他躊躇滿志地繼續向新幾內亞北部進攻的時候,澳洲總理柯廷突然通知麥克阿瑟,澳洲軍隊將撤出盟軍的行動。這對他來說,是個意想不到的大麻煩,柯廷這麼做,無疑是釜底抽薪,在“後院點火”。

    眼下戰事正緊,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地面部隊,大部分由澳軍組成,這些部隊從非洲到亞洲,擁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一旦撤走,就等於“砍掉了麥克阿瑟的一隻胳膊”。不要說繼續進攻了,恐怕應對日軍的反攻都成了問題。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隨著盟軍在各方向由守轉攻,澳洲軍隊的作用還是很大的。這讓柯廷有著十分強烈的優越感,他到美國訪問時,恰逢美、英兩國舉行首腦會議,在其潛意識中,作為太平洋國家一個重要首腦,應該受邀出席高層會議,但他想多了。

    本來是邀功請賞,爭取更大的“實惠”,如今兩手空空、無功而返,換做是誰都會怒不可遏。“撤軍”,既是對遭到的冷遇表示抗議,也想透過麥克阿瑟“敲打一下”美、英兩國,“別拿豆包不當乾糧,別拿村官不當幹部”,引起兩國的重視。

    麥克阿瑟知道原委後,明白柯廷只是一時氣憤。他將這個情況向上級做了彙報,並親自登門拜訪柯廷,代表美國表達了對澳洲的重視,太平洋戰場離不開澳洲軍隊的支援。這才平息了“誤會”,雙方再次精誠團結,繼續進攻日軍。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44年初,根據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議上的決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太平洋戰場的重點,將依靠海軍從太平洋中部向日本進攻。也就是說,西南太平洋戰區將成為次要方向,麥克阿瑟在新幾內亞的攻勢,只能緩慢推進。

    這讓一向感覺良好的麥克阿瑟大為光火。深知其脾氣的馬歇爾決定親自前往前線,一是安慰被激怒的麥克阿瑟,二是藉機視察西南太平洋戰區,鼓舞士氣。但讓他沒想到的是,麥克阿瑟居然不親自接機,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這是為何?

    首先,作為曾經的陸軍參謀長,美華人心目中的英雄,麥克阿瑟認為自己有這種“老資格”的待遇,親自去機場迎接新的參謀長有失體面,尤其是他向來高高在上、目空一切的性格,對晚輩更是不會屈尊“迎駕”。

    其次,反攻菲律賓是麥克阿瑟夢寐以求的事,也是他向大眾誇口許下的諾言,美國高層自然也十分清楚他的想法。如今,否定他的計劃,心中的氣是一定要撒的,馬歇爾既然是高層的代表,那麼就嚐嚐“下馬威”的滋味吧。

    更關鍵的還是昔日與潘興的矛盾。潘興時代,麥克阿瑟沒少受潘興的氣,自擔任陸軍參謀長後,對潘興一夥極力壓制,馬歇爾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差點讓他“脫去軍裝”。這樣的深仇大恨,換做是誰都會尋機報復,馬歇爾對他是從裡到外的不滿。

    不管馬歇爾會不會“報復”他,但麥克阿瑟把一系列的不順,都歸咎於馬歇爾的打擊報復。自負的人都是“小心眼”,自然不會給馬歇爾好臉色看,他以在前方指揮打仗為由,派人接待了麥歇爾,直到馬歇爾將要離開時,兩人才見了一面。

    麥克阿瑟也不客氣,一直抱怨高層對太平洋戰場的不重視,物資、人員嚴重不足,把所有的怨氣向馬歇爾身上撒。馬歇爾也巧妙地將所有的一切,都推到海軍金上將的身上。並告知他,參謀長聯席會議,還沒有最後決定從哪條路線進攻日本。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老兵不死,麥克阿瑟回憶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契奇在今天對陣快船隊比賽被防的投籃命中率很低,以後聯盟裡其他球隊是否都會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