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GBeeR

    自己現拿PPT做的簡單圖,醜了點勿怪

    個人覺著:每個月的收入可以大體分三塊來分配

    首先主要看你從事什麼工作收入有哪些渠道

    其次按照這樣來分配:

    第一塊:自己存著,這塊的配額看你從事什麼工作,平時應酬多的話可以將這一部分相對縮減,但至少得佔你收入的三分之一;

    第二塊:日常生活花銷,如:租房衣食住行等,這塊看你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個人建議這一塊分配佔收入的四分之一;

    第三塊:應酬花銷,主要看你從事哪個行業的工作,有些領域應酬本來就多,這塊的配額就可以相對佔比多一些,要是應酬不多的話,這一塊也儘量佔到你收入的四分之一;

    最後可以遺留一部分靈活支配

    這樣一年下來可以存下一筆可觀的存款

  • 2 # 財智成功

    嗯,這樣說就好聽多了。繼續補充就是,要珍惜自己的工作,踏實肯幹,少發牢騷,避免被裁掉。有了錢好好存著,不炒股,不投P2P,不追求超過5%以上年收益率的專案,有錢就存寶寶類貨幣基金裡,湊夠20萬元就存三年期銀行大額存單。

    2018年是變革的一年,按照以往的規律,美國已經透過操控油價在準備新一輪的割羊毛。所以我們在看到美股下跌的時候先不要幸災樂禍,因為不知道誰能笑到最後。

    在今後3-5年的時間裡,就業率一定會下降,就業形勢不會太好。高房價下的中低端消費萎縮會持續很長時間,創業機會也會大大減少。

    再有錢,也不要盲目創業,尤其是高成本高投入的創業。創業,高風險,低收益,今年在敗家排行榜排名靠前,以後會是更靠前。

    錢存在銀行也好,購買國債也好,存入寶寶類貨幣基金也好,這些都是安全的,可以合理搭配。至於保險就不要亂買了,支付寶裡的相互寶可以考慮,增加一份保障也好。

    之所以一開始就說艱苦樸素,是因為賺錢會越來越難,這是對多數人來說的。壓縮不必要的消費,努力攢錢,防範風險,這是多數人需要做的。

    勤能補拙,勤奮能夠改變命運,少玩手機,多學點知識,多瞭解社會趨勢,多做一些知識儲備,增加選擇的機會和能力,這比存錢還要重要。

    無論有多少錢,2019年起千萬不要再投資房產了。房產的流動性會越來越差,最終有價無市,降價也找不到接盤俠。

    言盡於此,且存且珍惜!

  • 3 # 狗屎財經

    這個問題深深讓我思考了一下,想想自己大學畢業到現在,一直在天天忙這忙那,其實到頭來一分錢沒有攢下來。

    想想自己在這兩年中的投資經歷,簡單總結一下,本人是做區塊鏈數字貨幣的,一開始大學剛畢業覺得炒幣都是傻逼,做區塊鏈才能實現價值,就沒去炒幣,錯過了一輪又一輪的牛市,一直在潛心鑽研技術,去年12月那輪牛市瘋狂讓我忍受不了了,開始進場,沒想到我一進場就遇到的熊市,而且一直熊到現在。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一年比特幣的走勢圖,真心不忍直視。最高點到現在跌了80%多,其他山寨幣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個大熊市下,我的資產縮水也是很多,但是相比較而言,對於其他的人我其實虧損很少,總結一個原因就是我一直讓自己的錢流動起來,沒有固守城規,沒有保守消極熬熊市,因為熊市太熬人了,我也不知道啥時候能熬過去,與其在這邊熬著,不如主動一點,主動去改變一下現狀。

    所以對於我來說,存錢還不如讓錢流動起來,錢的價值就是流動啊,流動起來才有價值,才能創造更多的錢,而不是一直把錢收在那邊。

    題主這裡的問題呢,我感覺可以這樣想。手裡聚集了一點錢,可以適當投資一下,雖然整體經濟形勢不好,內有各種問題,包括裁員,房貸等等,外有全球經濟危機,貿易戰等等,但是自身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自己透過不斷學習,不斷領悟,不斷提高自身才能掌握更多的財物。

  • 4 # 財富公元

    2018年,回答了一年如何存錢。作為一個銀行人,我首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從最初的存寶寶類貨幣基金,到後來大額存單,再往後有了結構性存款,年末了,智慧存款成了新的主角。

    2018年,年初的時候寶寶類貨幣基金年化收益普遍在4%以上,靈活存取,消費方便,而且4%以上的收益率,足以秒殺銀行中期(存期1年以上,5年以內的都叫做中期)存款利率。而下半年,寶寶類貨幣基金收益都在逐漸走低,比較熱門的餘額寶貨幣基金當前收益率已不足3%,近期一直在2.55%左右徘徊。

    後來,資管新規下發,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大額存單引發了一波熱潮,銀行系的大額存單產品屬於銀行存款產品,安全性高,利率也比普通存款勝出一籌。年初各家銀行普遍上調了大額存單的上浮比例,很多都從上浮不到40%一躍到了45%、50%、55%,而且很多銀行推出的大額存單都是靠檔計息的,普通存單提前支取卻要按活期利率。這樣,大額存單具備了普通存單沒有的流動性優勢。

    再後來,結構性存款也蹭了一波熱度起來。結構性存款又叫收益增值產品,是將利率、匯率等產品與傳統的存款業務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存款。屬於銀行表內業務,跟銀行存款一樣受《存款保險條例》保障,但區別於銀行存款的是收益非固定不變,因為其與非銀機構合作,將部分資金做高風險投資,收益屬於浮動收益。當然結構性存款雖然保本,但是收益是浮動的,如果我們購買的時候利率能達到5%,到期卻只剩下3%,這也是屬於正常現象。

    年末,民營銀行系推出的智慧存款產品成為了網紅產品。不同於傳統的銀行儲蓄存款,智慧存款可以靈活存取,存款時間越長,收益越高。相對於活期存款,收益高了近10倍以上。舉個例子,銀行活期存款基準利率0.35%,而智慧存款卻可以給出的一年期智慧存款綜合年化利率達到5.1%,如果提前支取,仍可按3.8%的年利率,差距達到了10倍以上。而且其官方口徑這款產品屬於銀行標準存款,且完全按照國家監管要求執行存款保險條款,50萬以內100%賠付,這其實就是給我們儲戶吃了定心丸,讓我們不必顧慮會給我們帶來本金損失的風險。

    2018年已經快結束,我們被p2p,股票傷害的人群不在少數,而且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讓我們普通人又少了一條保本保息投資理財的渠道。2019年還未開始,但是仍可以根據我們個人的需求從以上型別的方式中選擇一類進行存錢,最起碼能保證我們本金的安全,才能進一步考慮收益的高低。2019年,我首推銀行系智慧存款產品存錢。

  • 5 # 厚金說

    2019年個人認為銀行會出現較大的變革,特別是現在熱議的智慧存款,甚至能夠更好的改善現在銀行體系攬儲不如貨幣基金的局面。並且,現在已經有銀行已經在開始執行“智慧存款”,有的銀行叫做“靠檔存款”,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個人認為在新的一年中可以這樣存錢:

    一、日常使用的資金可以放在餘額寶、零錢通中,靈活度高。

    日常使用的資金需要的資金週轉度高、靈活度高,所以應該是對於資金的正確管理也是需要應和更為合適的靈活程度。而餘額寶、零錢通剛好也適合,並且存在著較為合適的年化利息收入。現階段能夠達到3%左右,高一點的能夠達到3.5%左右。不僅僅能夠便捷使用,還能夠很好的利息收入。

    二、閒餘資金,可以進行銀行理財投資。

    對於日常不使用的閒餘資金可以進行銀行中低風險的理財投資。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是風險係數相對很低。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投資渠道為:國債、國債逆回購、大額存單、央票、票據、銀行理財、信託、貨幣基金等。從風險係數的角度講,風險係數很低。並且,年化利率一般能夠達到4%,要是中長期限的產品,年化利率能夠達到5%。所以,將日常剩餘的閒餘資金可以進行理財創收。

    三、應急資金可以存在銀行的“智慧存款”中。

    要說市場風險最低的還是要數銀行存款風險最低,再加上現在銀行大力發展“智慧存款”,不像原來的活期利率很低,定期又很麻煩,屬於靠檔計息。靈活度高、年化利率也是靠檔計息,安全度高,所以作為應急資金的存放再合適不過了。

  • 6 # 馬七狗

    朋友阿玲混在上海,工作六年,月薪三五萬。

    生活是今天一個LV,明天一件CELINE,週末SPA酒吧演出不誤,假期必須飛出國,買衣服買口紅買首飾,再交個房租水電費,基本每個月都月光。

    幾年好不容易攢了一萬五,閉著眼睛丟進了P2P,本來也沒拿幾塊錢利息,前段時間,哐當——暴雷了。

    於是30歲,沒房沒車沒男友,一分存款也沒有。

    聽起來似乎有點悲催,但現在年輕人們的生活,幾乎都能佔到以下兩點以上:

    愛花明天的錢,去幹今天的事兒;

    朝九晚五,時常加班,苦幹一年又一年,早熬成了資深員工,工資卻沒見漲;

    除了每天準時打卡上班,沒啥其他賺錢的好機會,要麼是懶,要麼不敢;

    理財是不可能理財的,每月能把工資存在餘額寶,已經是極限;

    好不容易邁出第一步瞎投了個P2P,卻要經歷暴雷,血本無歸。

    所謂的財務自由,只不過是個空闊的概念。

    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們,真的可以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嗎?

    要我說,想要財務自由,必須先學會理財。有收入,就應該開始理財。

    事實上,理財這東西,其實和工資多少沒有特別大的關係。理財從來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不是身家上百萬的人才有資格理財,也不是普通上班族就不需要理財。

    只要掌握核心,理財,誰都能做好。

    1. 學會開源節流

    所謂開源,就是要學會在工作之外找點事做,炒炒股、玩玩投資,或者發展發展自己的業餘愛好。

    身邊有個愛做手工的姑娘,下了班沒事專給玩具娃娃做衣服,手掌那麼點大的衣服,能賣上千。有時候賣娃娃衣服賺的錢,比工資多一倍都不誇張。

    要是哪天不想幹了,辭職還能靠興趣養活自己。

    至於節流這回事兒,也算是門學問。

    如果你拿著7000月薪,卻要去辦1萬多的美容卡、租5000多的房,工作十幾二十年,別說存不下任何錢,大概還得欠一屁股債。

    錢是賺出來的,但更多是存出來的。

    身邊有個朋友小陶,每個月發了工資,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先往還房貸車貸的賬戶裡打一筆錢,再留個幾千存下,剩下的才用於個人消費。

    看起來是不是規劃得極好?這也是幾年前花錢買的教訓。

    那會小陶工作不錯,也談起了戀愛,給女孩兒買點東西每次都往上萬了刷,一波操作猛如虎,可按他的收入來看,欠個幾萬信用卡也不算什麼。

    可後來,行業改革,他換了工作不太順利,信用卡花了很長時間才全部還清。

    這段經歷,讓他對生活做出了規劃和把控,現在的小陶有車有房有女友,日子過得很踏實。

    除了買房,我不贊同超前消費,那必然會讓你自己的生活失控。

    你得做好計劃,如果你月入1W,每個月至少可以拿3000多出來放進金庫,如果收入高,最高佔3/4都不過。

    存的錢要麼用來買房、要麼用來治病,其他任何事情不能動。借錢、買車、過年過節給紅包,都不能動這些存的錢。

    2. 學會平衡

    理財本質上注重的是一種平衡。

    學理財,得要在不同的理財規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簡單來說,假如你手上有個10萬,你自然不能把這10萬全都丟進P2P,要是沒了,啥也撈不回來。

    當然,這裡只是舉個P2P的例子,P2P還是別再碰了,身邊投過的小夥伴們,80%都已經雷了。

    反過來,如果你把這10萬分成幾份,放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是基金,可以是股票,可以是定投。

    3. 懂得保障

    好多年前,網上就流傳著好多關於明星們買保險的八卦。

    比如范冰冰的臉,值一個億,莫文蔚給自個兒的腿投保了4000萬,郎朗的手也值個2億。網上還有吳京拍《戰狼》受傷太多次而被拒保的段子。

    但對於普通人們來說,保險總是看起來不那麼重要,所以通常會被大多數人忽略。

    一般人都是這麼想的:什麼天災人禍,反正不會砸在我頭上;買保險的錢還不就等於打水漂?不如留著平時當零用錢花花。

    可人生在世,就怕萬一,《我不是藥神》裡一盒藥,可是要賣4萬一盒的。哪天每天幾萬砸進醫院,沒幾個人受得住。

    這時候提前買過保險的人就會幸運許多,無論是意外還是疾病,都有保險幫著擔了一部分。

    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量概念。

    不同的人中了五百萬彩票,都有不同想法,有人覺得這些錢夠他度過自己的下半輩子,有人覺得這些錢根本買不下自己想要的一套房。

    學會讓收入>支出,學會平衡,懂得保障,才是財務自由的入門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和子網掩碼和閘道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