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yznm46109

    “假道伐虢”原是春秋時代的一個歷史事件。“假”是借的 意思,“道”就是道路,“虢”是春秋時代的一個清候國名。   語源出自《左傳》,是從“假道於虞以伐虢”這句話演變而來的。據記載,公元前658年,晉國已經成為諸侯當中的大國。當時在晉國南面還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虞國,一個是虢國。虞、虢兩國同姓毗鄰,唇齒相依,早就訂有盟約,一旦有事,互相援救。晉獻公為了進一步擴充疆土,早就想兼併鄰近的兩個小國,於是採用了苟息的建議,先用名馬、寶玉買通了虞公,讓晉軍借道虞國去放取曉國。回國途中,住在虞國,順手就把虞國也給滅了。這個典故,說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如何用計滅掉兩個小國的故事,不存在著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所以與解語之意不盡相符,作為計名的“假道伐虢”在這裡只是象徵一箭雙鵰,用一計滅兩國。   本計雲;“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因,有言不信。”大意是:處在敵我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當敵方威脅它屈服時,我方要積極援助,並藉機把自己的勢力滲透進去。對這種 處於兩難之間的國家,只空談而無實際行動,不可能真正取得其信任。此為混戰之計,乘人之危壯大自己,亂中取勝。   (棋解)此計運用到棋戰中主要是“假道”,具體地說就是在出擊、進攻、運子及退防等方面存在著“路線”及重要據點問題,透過利誘威逼的聯合手段,讓對方讓出路線或重要據點,然後發動全面攻擊以戰勝對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臺標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