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如下:霧失樓臺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斷無尋處⑸。可堪孤館閉春寒⑹,杜鵑聲裡斜陽暮⑺。驛寄梅花⑻,魚傳尺素⑼,砌成此恨無重數⑽。郴江幸自繞郴山⑾,為誰流下瀟湘去⑿?詞句註釋⑴踏莎行:詞牌名。⑵郴(chēn)州:今屬湖南。⑶霧失樓臺: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中。⑷月迷津渡:月色朦朧,渡口迷失不見。⑸桃源望斷無尋處: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語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指生活安樂、合乎理想的地方。無尋處:找不到。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⑺杜鵑:鳥名,相傳其鳴叫聲像人言“不如歸去”,容易勾起人的思鄉之情。⑻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裡作者是將自己比作范曄,表示收到了來自遠方的問候。⑼魚傳尺素: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另外,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將信匣刻成魚形,美觀而又方便攜帶。“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這裡也表示接到朋友問候的意思。⑽砌:堆積。無重數:數不盡。⑾郴江: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載:郴水在“州東一里,一名郴江,源發黃岑山,北流經此……下流會來水及自豹水入湘江。”幸自:本自,本來是。⑿為誰流下瀟湘去:為什麼要流到瀟湘去呢?意思是連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況人呢?為誰:為什麼。瀟湘,瀟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內的兩條河流,合流後稱湘江,又稱瀟湘。小結:1《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此詞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2作詞背景:此詞為作者紹聖四年(1097)作者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當時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又貶橫州,此詞作於離郴前,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蘇軾受到賈易的彈劾。秦觀從蘇軾處得知自己亦附帶被劾,便立刻去找有關臺諫官員疏通。秦觀的失態使得蘇軾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敵的攻訐,而蘇軾與秦觀的關係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人認為,這首《踏莎行》的下闋,很可能是秦觀在流放歲月中,透過同為蘇門友人的黃庭堅,向蘇軾所作的曲折表白。3感情賞析:上片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作品原文如下:霧失樓臺⑶,月迷津渡⑷,桃源望斷無尋處⑸。可堪孤館閉春寒⑹,杜鵑聲裡斜陽暮⑺。驛寄梅花⑻,魚傳尺素⑼,砌成此恨無重數⑽。郴江幸自繞郴山⑾,為誰流下瀟湘去⑿?詞句註釋⑴踏莎行:詞牌名。⑵郴(chēn)州:今屬湖南。⑶霧失樓臺:暮靄沉沉,樓臺消失在濃霧中。⑷月迷津渡:月色朦朧,渡口迷失不見。⑸桃源望斷無尋處:拼命尋找也看不見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語出晉陶淵明《桃花源記》,指生活安樂、合乎理想的地方。無尋處:找不到。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⑺杜鵑:鳥名,相傳其鳴叫聲像人言“不如歸去”,容易勾起人的思鄉之情。⑻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裡作者是將自己比作范曄,表示收到了來自遠方的問候。⑼魚傳尺素:東漢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另外,古時舟車勞頓,信件很容易損壞,古人便將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將信匣刻成魚形,美觀而又方便攜帶。“魚傳尺素”成了傳遞書信的又一個代名詞。這裡也表示接到朋友問候的意思。⑽砌:堆積。無重數:數不盡。⑾郴江: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載:郴水在“州東一里,一名郴江,源發黃岑山,北流經此……下流會來水及自豹水入湘江。”幸自:本自,本來是。⑿為誰流下瀟湘去:為什麼要流到瀟湘去呢?意思是連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況人呢?為誰:為什麼。瀟湘,瀟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內的兩條河流,合流後稱湘江,又稱瀟湘。小結:1《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此詞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2作詞背景:此詞為作者紹聖四年(1097)作者因坐黨籍連遭貶謫於郴州旅店所寫。當時作者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又貶橫州,此詞作於離郴前,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蘇軾受到賈易的彈劾。秦觀從蘇軾處得知自己亦附帶被劾,便立刻去找有關臺諫官員疏通。秦觀的失態使得蘇軾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敵的攻訐,而蘇軾與秦觀的關係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有人認為,這首《踏莎行》的下闋,很可能是秦觀在流放歲月中,透過同為蘇門友人的黃庭堅,向蘇軾所作的曲折表白。3感情賞析:上片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