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蕭逸555

    老師的稱呼起源於韓愈的的文章《師說》中的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思是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文中正面論及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麼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當時流行於士大夫階層中的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擴充套件資料:1、尊稱“師傅”、“師父”、“先生”、“老夫子”、“先師”、“師長”、“尊師”等是古代對老師的尊稱。如:《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封建社會稱太子的老師為“太子師傅”。“師父”是對古代老師特別親切的稱呼,把老師當做父親,這也印證了中國的那句老話“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師。”古代把年老的、德高望重的老師稱為“先生”,《禮記曲禮上》:“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鄭玄注:“先生,老人教學者。古時把“門館”、“私塾”的中年老師都成為“先生”。“先師”是對前輩的老師或去世的老師的尊稱,“尊師”是對老師或他人師傅的敬稱。韓愈在《石鼎聯句》詩序中寫道:“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為弟子,不敢更論詩。”2、蔑稱蒙古人在1206年一統中原,建立了元朝。元朝把教師納入三教九流的位置,曰“八娼九儒十丐”,稱老師為“臭老九”。並且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不敬的、戲謔的稱呼,如“教書匠”、“娃娃頭”、“孩子王”、“村學究”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洋參有什麼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