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知識經驗的專業傳授者,教師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中,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用。儒家禮樂文化的倡導者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尊師重教”也是儒家思想思想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荀子在《禮論》篇中,將“天”、“地”、“君”、“親”、“師”五者相提並論。在《大略》篇中,更是將尊師重教與否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絡在一起。秦漢以後,在儒家禮樂文化的影響下,歷代都制定了相關的尊師重教的禮儀。
在歷代尊師禮儀中,以祭祀先聖、先師禮最為重要。所謂先聖、先師,先秦禮經中並未確指其人,但漢魏以後,先是確定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後又確定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對於孔、顏,歷代帝王或封予爵位,或賜贈諡號。
禮經記載的祭祀先聖、先師之禮,主要有“釋奠”禮和“釋菜”禮。
釋奠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早在商周之時,就已有官學的設定。周代的官學中,於四時舉行釋奠禮祭祀先聖、先師。釋奠禮是設定酒肉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釋菜”禮是以菜蔬(蘋蘩之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時的祭奠先聖、先師之禮。唐、宋以後,一般只用“釋奠”禮,既作為學禮,也是祭孔禮。
據《禮記·學記》記述:天子不能把老師視為臣子。按照禮制規定,天子接見臣下時,面南背北,以示威嚴。一般臣子要面北背南向天子行禮,以示對天子的敬重。但天子的老師卻可享有不遵行此禮的優待。據《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第九》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甚至詔令房玄齡等撰定《太子接三師儀注》,規定太子的老師來東宮時,太子要出殿門迎接,並先向老師行拜禮,老師受禮後答拜。每逢進門,讓老師先行。進殿後,老師入座,太子才能就座。給老師寫信時,信前要寫“惶恐”,信末要寫“惶恐再拜”。連貴為天子的帝王及其太子都如此尊重教師,自然會上行下效,在社會上形成尊崇教師的禮俗傳統。
古代學生入學時,除了要行“釋菜”等拜師禮外,還要向老師交納“束脩”。束脩,又作束脩,屬於贄禮之一種,是學生入學時贈送給老師的見面禮性質的酬勞。脩,乾肉,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古人相見,必執贄以為禮。學生拜見老師,即執束脩以為禮物。這一禮節,大概源於孔子。據文獻記載,孔子的學生拜見孔子求學時,即以束脩為禮。
中國古代的尊師禮儀還有許多其他規定。據《禮記·曲禮》及其他禮書規定,要將老師稱為師父、師傅、先生等,以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在行為舉止方面,遇見老師需要作揖行禮。老師提問時,學生必須站起來(先秦為跪坐起來)回答。向老師請教問題時,要舉手示意。如果沒有聽懂老師的講解,就要“請益”,即請老師再講一遍,以示對老師的尊重。老師若有所問,要等先生問完,學生再從容回答,切不可急於搶答。路上遇到老師,要趨行敬禮,等老師離開後,學生再走。老師在場,學生不能大聲喧譁,高談闊論。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學生,還要照料老師的生活起居。《管子·弟子職》就規定:從老師的起床盥洗開始,老師吃飯,夜晚入睡時,弟子都須在一旁恭敬侍奉。
作為知識經驗的專業傳授者,教師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中,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用。儒家禮樂文化的倡導者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尊師重教”也是儒家思想思想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荀子在《禮論》篇中,將“天”、“地”、“君”、“親”、“師”五者相提並論。在《大略》篇中,更是將尊師重教與否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絡在一起。秦漢以後,在儒家禮樂文化的影響下,歷代都制定了相關的尊師重教的禮儀。
在歷代尊師禮儀中,以祭祀先聖、先師禮最為重要。所謂先聖、先師,先秦禮經中並未確指其人,但漢魏以後,先是確定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後又確定以孔子為先聖,以顏回為先師。對於孔、顏,歷代帝王或封予爵位,或賜贈諡號。
禮經記載的祭祀先聖、先師之禮,主要有“釋奠”禮和“釋菜”禮。
釋奠原為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早在商周之時,就已有官學的設定。周代的官學中,於四時舉行釋奠禮祭祀先聖、先師。釋奠禮是設定酒肉而祭,有音樂而沒有屍(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釋菜”禮是以菜蔬(蘋蘩之屬)設祭,為始立學堂或學子入學時的祭奠先聖、先師之禮。唐、宋以後,一般只用“釋奠”禮,既作為學禮,也是祭孔禮。
據《禮記·學記》記述:天子不能把老師視為臣子。按照禮制規定,天子接見臣下時,面南背北,以示威嚴。一般臣子要面北背南向天子行禮,以示對天子的敬重。但天子的老師卻可享有不遵行此禮的優待。據《貞觀政要》卷四《太子諸王定分第九》記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甚至詔令房玄齡等撰定《太子接三師儀注》,規定太子的老師來東宮時,太子要出殿門迎接,並先向老師行拜禮,老師受禮後答拜。每逢進門,讓老師先行。進殿後,老師入座,太子才能就座。給老師寫信時,信前要寫“惶恐”,信末要寫“惶恐再拜”。連貴為天子的帝王及其太子都如此尊重教師,自然會上行下效,在社會上形成尊崇教師的禮俗傳統。
古代學生入學時,除了要行“釋菜”等拜師禮外,還要向老師交納“束脩”。束脩,又作束脩,屬於贄禮之一種,是學生入學時贈送給老師的見面禮性質的酬勞。脩,乾肉,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古人相見,必執贄以為禮。學生拜見老師,即執束脩以為禮物。這一禮節,大概源於孔子。據文獻記載,孔子的學生拜見孔子求學時,即以束脩為禮。
中國古代的尊師禮儀還有許多其他規定。據《禮記·曲禮》及其他禮書規定,要將老師稱為師父、師傅、先生等,以表達對老師的敬意。在行為舉止方面,遇見老師需要作揖行禮。老師提問時,學生必須站起來(先秦為跪坐起來)回答。向老師請教問題時,要舉手示意。如果沒有聽懂老師的講解,就要“請益”,即請老師再講一遍,以示對老師的尊重。老師若有所問,要等先生問完,學生再從容回答,切不可急於搶答。路上遇到老師,要趨行敬禮,等老師離開後,學生再走。老師在場,學生不能大聲喧譁,高談闊論。在日常生活中,作為學生,還要照料老師的生活起居。《管子·弟子職》就規定:從老師的起床盥洗開始,老師吃飯,夜晚入睡時,弟子都須在一旁恭敬侍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