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南明妝護膚

    一、陝西省西安市青龍寺  青龍寺,又名石佛寺,中國佛教密宗寺院。位於陝西西安市城南鐵爐廟村北的樂遊原上。從大雁塔向東北方向1.5公里即可到達。  唐時為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前身是靈感寺,建於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原名“靈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廢。據傳,龍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佑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唐會昌五年(845)禁佛時寺廢。次年又改為護國寺。大中九年(855)長安左右兩街添置寺院八所,該寺又恢復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後寺院廢毀,地面建築蕩然無存,殿宇遺址被埋沒地下。青龍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  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到華後,在此寺受學於惠果。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因此,青龍寺盛名遠播海外。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青龍寺遺址進行發掘。根據發掘報告,遺址有兩處,一為塔址,一為殿堂遺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炕,當是塔心的地宮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於塔址東側50餘米處。殿址臺基面呈長方形,放柱礎石夯土墩,東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間缺少兩墩。夯土墩形成柱網狀,似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格局。中心減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種特殊設定。臺基東西兩側發現有呈坡狀慢道。臺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遺蹟,臺基南面中間有露道。出土遺物有銀質及鎏金小銅佛,唐代建築材料等。   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國香川、德島、高知、愛媛四縣協議在青龍寺遺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紀念碑落成。  1984年,建築考古學家楊鴻勳先生應邀根據1973年對青龍寺遺址的發掘資料對遺址4殿堂進行了復原研究。由於遺址4基址為兩個文化層的疊壓,楊先生為上下兩層分別做了復原。右側上圖為下圖是下層(早期建築)復原方案,最終的建設即採取此方案建成惠果空海紀念堂。上層(晚期建築)復原圖為右側下方圖片。  惠果、空海紀念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會、日中友好真言宗協會與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紀念堂選址在考古發掘的四號殿堂遺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佈局採用早期舊殿遺存,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的大方殿。復原後的方殿體積高大,氣魄雄偉,具有唐代建築風格,是西安第一座復原建築。 二、山西省稷山縣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山西省稷山縣城西4公里馬村西側,北依高垣, 稷山縣青龍寺南臨汾水,棗林環繞,景色優美。該寺由工部尚書王政奉敕而建,始建年代為唐龍朔二年(662),翌年改名。 元、明、清各代多次重建、修葺和補繪。現存建築系元、明遺物,佔地約6000餘平方米,分前後兩進院落,大小殿宇8座。前院南有四大天王殿三間(現改為山門),東為十王殿三間,西為羅漢殿三間。後院以中殿和大殿及東西兩廂為主,中殿三間左右垛殿各一,左為祖師殿,右為青龍門。大殿三間,左右垛殿各一,左為護法殿,右為伽藍殿。 中殿和大殿之屋頂均作單簷懸山式,中殿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重建,大殿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兩旁垛殿亦為元代遺物。 各殿塑像雖皆不存,但大殿、中殿和伽藍殿內儲存有壁畫196.38平方米,十分珍貴,製作跨元、明兩個時期。 大殿壁畫的主要內容:東壁是《佛說法圖》,中間繪釋迦像,兩側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以及護法金剛護衛,上有人首烏身的飛天;西壁是《彌勒變》,中間繪彌勒像,左右為二大菩薩和眾弟子,下方西側為國王和王妃剃度圖,有宮人圍侍。大殿壁畫據南壁窗檻畫工題記為明洪武十八年(1385)補繪或重灌。唯只西南隅少部分粉墨為元代印跡。 中殿四壁為“水陸畫”,是青龍寺壁畫中的精華所在。該殿全部構圖共有人物300餘眾,分畫在130平方米的牆面上。 西壁上為三世佛和禮佛圖,下為道教萬神圖;北壁上為十八羅漢,下為十殿閻君、六道輪迴等,另有陰曹地府行刑場面;東牆壁畫因日曬雨淋,眉目難辨。以上壁畫雖是宣傳封建禮儀和宗教迷信,但畫面結構嚴謹,筆力遒勁流暢,色彩柔和協調,人物繁而不亂,人體比例適度,造型優美,形象生動,衣飾飄然,栩栩如生。它繼承了中國唐宋以來的繪畫表現技巧,被視為元、明兩代繪畫之傑作。 2001年06月25日,青龍寺元代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三、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寺  原名慈雲寺,位於奈曼旗青龍山境內,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是清代奈曼旗 內蒙古奈曼旗青龍寺24座廟宇之一,曾以險要的地勢,優美的自然環境,精湛的建築藝術,精深的佛學,豐富的佛事活動及神奇的故事傳說,聞名於關東各地,引來四面八方佛教信徒,譜寫過輝煌的歷史。相傳慈雲寺是由龍尾溝一姓魏的人家主持修建的,因觀世音菩薩看中了這裡景色秀美、意境肅穆,是天成的修道場所,於是就化身一女孩被龍尾溝姓魏的人家撿回家中,不久滿身生瘡,久治不愈。於是魏家就讓姓王的小牛館揹著送到青龍山窪遺棄。過幾天魏家人來到山裡,正趕上下大霧,遠遠就聽見鐘鼓齊鳴,走到近前看見半山腰上有一座廟,廟裡有一個山洞,老母坐在山洞裡,王牛館站在一旁,方知菩薩顯靈,叩頭便拜。有一天魏家人夢見老母點化他建廟。眼前是大錠黃金,再看遠處,有一群羊正在駝著磚往山上爬,如走平地。一夢醒來,他才明白是菩薩顯靈,賜錢建廟,於是魏家人按照菩薩的指點,修建了老母廟。後來為教化人們盡忠盡義,又建了關公廟。寺廟佔地約800平方米,由老母廟和關公廟組成。關公廟前,一有眼天然的水井,井口粗約1米,泉水甘甜,彎腰就能舀上水來。每逢廟會等重大活動,泉水自然上漲,供人飲用。山裡的泉水井,特別有靈氣,能祛病強身,消災延壽。山有奇泉,廟有真身,一年四季,香火旺盛,人們求財得財,求福得福,到寺廟拜佛求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青龍山就像一條橫臥的巨龍,首尾相映十分形象,山上有幾百種花草樹木和上百種藥材及稀有真菌,均為自然生長,被列為奈曼旗原生植被自然保護區。這裡從正月開始,就有青草發芽泛綠,傳說這裡的靈氣是由千年的靈芝和成形的人參帶來的,這些珍寶由兩條大蛇看守,多少奇禽異獸,江湖郎中,始終不能近前,由於青蛇履履顯靈,人們經常看到有梁柁粗,幾十米長的青蛇,到廟前的水井裡飲水,青蛇亦既謂青龍。凡是在水井前供奉青龍者,均食清水素。於是當地信教徒,經請示宗教等有關部門,在水井上建了一座青龍廟,慈雲寺也因此更名為青龍寺。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滿足信教群眾的需求,除了對原有寺廟進行修復外,青龍寺建設委員會還決定在青龍山山腳下修建一座由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活動場所。所建寺院、採用現代工藝和古建風格相結合的手法,由前院、中院、內院和居士林組成,並將做為寺院的主體建築和今後的主要佛事活動場所。佛教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深入研究民族歷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精華,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認真貫徹“古為今用”方針,探索青龍山的古蹟,發掘青龍寺的文化遺產,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的繁榮與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龍寺主要法會: 1、二月十九日財神會;2、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蟠桃會;3、四月二十八日藥王會;4、五月十三日老爺會;5、六月社六蟲王會;6、六月十三日龍王會;7、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法會;8、九月九日重陽節。 四、四川省蘆山縣青龍寺   蘆山青龍寺 蘆山青龍寺斗拱在蘆山縣龍門鄉青龍場,南距蘆山縣城蘆陽鎮15公里。青龍寺建於元代,現僅有大殿尚存。青龍寺大殿為省內現存少數元代建築中有準確銘文紀年的古建築。雖經明、清歷次維修,仍基本保持原建時代特色,是研究元代古建和地方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實物,200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點:青龍寺大殿建築凝重樸實,結構靈活,用材隨宜,不分材等,體現著四川地區古建築風格的地方特色。大殿坐西向東,歇山式抬梁木結構斗拱建築,八架椽屋四椽栿前後對乳栿,用四柱。面闊,進深均為三間,通長15.3米,平面成正方形,建築面積234.09平方米。前簷明間補間鋪作三朵,中心一朵為溜金至中金檁,再接一挑斡至脊檁;兩側斗拱出五鋪作斜拱。次間補間鋪作為一朵,柱頭鋪作與補間鋪作均為五鋪作斗拱。後簷柱上,斗拱簡約,均以蜀柱替代櫨鬥承託正心檁,用挑枋實現出簷。屋面舉折平緩,角有蝦鬚椽。內柱直徑56釐米,素面覆盆式柱礎,素面須彌座石臺基,垂帶踏道。 五、上海青浦白鶴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白鶴青龍村。寺建於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青龍,親書“精嚴壽相”額,並賜寺名“吉雲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據光緒刊《青浦縣誌》載,青龍寺佔地60餘畝,寺田450餘畝,建築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築群。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廢損大半。民國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觀音閣及大鐘一口,今俱廢,僅存碑刻兩塊:(一)重興青龍隆福寺碑記。(二)敕賜吉雲禪寺重建大殿碑銘。   青龍塔建於唐長慶年間(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龍雁塔,俗稱青龍塔,七級八面,磚木結構。寺塔於宋康定、慶曆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1299)、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書畫家、水利專家任仁發及子任賢德、孫任士質三代相繼出資修葺寺塔。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鏡修塔。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復新之。迄今已有300餘年失修,樓梯盡毀,腰簷無存,塔身傾斜,岌岌可危。1956年,塔頂的銅葫蘆被颱風吹落,上鑄有“明崇禎十七年”字樣。現收藏在青浦區博物館。1992年,塔身偏離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邀著名建築糾偏專家曹時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於1959、1960年分別列為縣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六、四川省嘉陵區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嘉陵區積善鄉青龍山巔(今積善鄉賈壩村),距南充市46公里,距積善鄉2公里。青龍山地勢險峻,一峰獨秀,長約裡許,古木森森,形若青龍。四周丘陵起伏,山麓阡陌縱橫,山巔原有四大古寨,故名青龍寨。每當兵荒馬亂,四方百姓,皆至此山寨避難。青龍山的北面山麓,在北宋時期建有古剎,前為賈壩,後即絕壁,乃取名青巖寺。規模極大,殿閣輝煌,碑碣若林,廟田甚廣,明末毀於兵燹。現壩中瓦礫遍地,殘碑堆野,古詩碑文,依稀可見。有《題青巖寺》詩云:“寺好因崗勢,登臨臨夕陽。青山當佛閣,紅葉滿僧廊。竹色連平地,蟲聲在上方。最憐東面靜,為近古寨牆。”殘碑上有嘉祐二字,嘉祐乃宋仁宗年號,不知始建或是重修。今賈壩中人猶以正殿田,佛爺地,廂房嘴,和尚墳等名稱而呼其田地名,足見當時盛況。清朝康熙年間(約1700年),當地善男信女出錢出力在青龍寨山腰重修寺廟,取名青龍寺。並在寺中開辦私塾,聘請飽學之士教習詩書,附近童生皆來此讀書,古寨禪林,清雅幽靜,士人輩出,名聲大震。解放前夕,有名的地下堂人蘇俊與劉瑞安,張守政等烈士,皆啟蒙於青龍寨書館。 七、四川省西昌市青龍寺  四川省西昌市青龍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是邛海最富有傳奇的地方。  青龍寺下面海的深度為邛海最深的地方,達50米左右,民間說法是深不可測。相傳這裡古時有個梓潼縣城,突然有一天地底淪陷,整個縣城被湧出的大水所淹,至今有漁民說在天氣晴朗海水清澈之時,還能隱約看見海底被淹的建築輪廓和房瓦。此傳說極富傳奇性,在民間廣為流傳,老百姓大多確信有此事,還指證青龍寺稍下兩棵黃葛樹的位置,即為古時的梓潼寺。  既然為邛海最深的地方,這裡的水最為明澈乾淨,散發著水性裡某種不可捉摸的神秘的氣息,有說法說此處與地底暗河相通,有好事者將羽毛做了記號的鴨子從螺髻山的暗河放入,後在邛海此處的邊上找到了這隻做了記號的鴨子。傳說這裡有青龍、白龍、黃龍隱於其底,有人還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說看見了龍的身影之類,還說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如果運氣好的話,很容易見著。  此外,也有人說在這兒,看見過西方空中踏著青龍顯現聖像的觀音菩薩。而在青龍寺這裡,望西看去,瀘山正是太陽落山的地方,那裡是儒、釋、道三教共一山的地方。因此人們把諸多傳奇與這些都聯想在了一起,倒也頗有情趣。  這裡也盛傳著一個民間故事:東海龍王四太子小青龍每見古邛都逢乾旱時節,常顯聖降雨抗旱,老百姓為紀念他,於此修建青龍寺,祭祀供養他的聖像。  所有的這些,彙集成了傳奇的青龍寺。不僅僅傳奇,這裡也是邛海周邊高處看海的極佳所在,放眼望去,視野開闊,一覽無餘,藍天、白雲、青山、樹林、村莊、田園、海水相映成趣,在習習微風中,心胸為之而舒暢,恍然間有身處仙境之感。尤其是在夕陽西下之時,在這裡觀海,整個海面與天空都被餘暉渲染成醉心的霞紅,優美壯觀。在這裡,夏季的雨中看海,還能見海水層次分明的紅色、黑色、綠色等多彩的顏色,很美。  兩棵蒼勁挺拔、濃蔭茂盛的黃葛樹,將這裡的風景點綴得生趣盎然,彷彿見證著這裡的滄桑,也彷彿訴說著永遠的傳奇,也彷彿守望著亙古不變的自然情懷。青龍寺以前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聖像、道家的神仙真人和青龍的顯像,後市政府為順應旅遊的發展,在2006年“一辦三創”中於此大興土木,修建打造成了當前架構精緻、氣勢恢宏,純粹佛教風格和內容的青龍寺,由此極大地豐富了此處的人文情調,吸引著各地前來觀光和朝聖的人們。  青龍寺向北往下的最低處,有一個近九萬平方米的旅遊休閒區,由青河沙灘浴場、小青河野趣露營區、臨海小景點、登山步道、風雨廊等功能區組成。於此,可於河邊漫步,可於沙灘徜徉,也可於水中嬉戲,懷想青龍的神奇,再傾聽青龍寺隱約傳來的鐘磬之聲,是放鬆身心,品味邛海恬靜、雅趣的好地方。 八、山東省慶雲縣青龍寺  青龍寺位於山東省慶雲縣縣城東南3.5公里,大宗村西一里半處。據傳該寺唐代所建,廟宇佔地約3畝,寺內尼姑很多。明代,該寺之尼姑因受地痞欺辱,都搬至范家庵。廟宇因失修而倒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分辨鑽石等級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