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簡而言之,形而上學是探究“本源”的哲學概念,是隱藏於形式背後的屬性與內在本質的研究,整個哲學史基本上可以說是一部“形而上學”哲學史。馬克思哲學認為形而上學是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這是從唯物論觀點出發的。形而上學的探究伴隨著哲學的發展會繼續深奧下去,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易.繫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對此,朱子解釋為:“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而馮友蘭解釋是:“我們所謂形上形下,相當於西洋哲學中所謂抽象具體。上文文所說之理是形而上者,是抽象的;其實際的例是形而下者,是具體的”。  “在世界萬物形成之前,物質還沒有可見的形狀,這是‘形而上’,即有形物質形成之前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道’。‘道’是無形的物質實體,是世界萬物的本質、根源和本體。因為它是一種物質,所以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本質物質;當本質物質、本體或‘道’發展變化為萬物以後,物質具有了可見的形狀,這就是‘形而下’,即有形以後的物質,《易經》中把這種狀態中的物質叫做‘器’。‘器’就是擁有具體形態、形體、質量和硬度的世界萬物,我們可以把它叫做現實物質。‘道’是‘器’的根源、本質和本體,‘器’是‘道’的發展態”(百度資料)。  因而,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以及認識所積累與提練起來的經驗知識,也有了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即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形而上學是對道(宇宙本原及自然規律及事物原理等)作抽象思考及揭示的學問,此為哲學;形而下學則是以具體事物或關係為基礎的研究,它是解析具體事物或關係的結構及證明其原理的學問,此為科學(或含自然哲學部分)。因此,在哲學的範疇內也可以解釋為,“在各種哲學理論中,對‘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現實物質世界形成之前的無形的本質物質世界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上學;對‘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現實世界形成以後的有形的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和論述的學說,就是形而下學”(百度資料)。  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哲學術語,是指哲學中那些思考與探究宇宙本原及根本道理的部分。形而上學既然是針對宇宙本原的學問,而宇宙本原又是永恆不變的物質,因而,形而上學是研究宇宙間靜止不變部分的學問;而形而下學則是研究由宇宙本原衍生和演化出來的具體事物的不斷變化部分,因而,它是研究宇宙間永遠運動著的具體事物的學問,如諸多門科學或所謂的辯證法等。  因為形而上學是先驗的,又是關於宇宙本源上的;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認為它是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其實,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形而上學的誤解。哲學的核心部分(宇宙本原)只能是人透過先驗的認知來感悟它,而運用已知的有限經驗知識則難以勝任,更是很難達到。宇宙的本原這是人在經驗範圍能力之內難以獲得的存在,這是超出於人經驗知識之外的認知。特別是人類科學技術尚未達到很高程度時所難以企及的一種認知。因此,形而上學便屬於哲學根本和核心部分的範疇(即哲學的哲學)的事情。基於宇宙本原是永恆不變的部分,因而,對它的真面目的認識上也是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了的。除非是錯誤或片面的認識它時才會需要經常性作出改變其認知(變化觀念)的。還有,只有它所衍生出來的具體事物才是永遠變化和運動著的,因此,形而下學的科學或辯證法才需要不斷變化的。笛卡兒將形而上學稱為“第一哲學”,是哲學的總綱領。哲學的形而下學或科學部分只是在其總綱領之下才衍生和演化出來的細分的具體觀點和方法。  至於馮友蘭把形上與形下解釋為抽象與具體,這雖然使人通俗易懂,但卻似乎有太過於簡單化和片面化之嫌。對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地準確理解應當為哲學的核心或綱領部分與演繹或發展部分。  馮友蘭說:“就我們之知識言,我們之知形而上者,必始於知形而下者。我們的知識,始於感覺。感覺之物件,事事物物,皆是形而下者……就真際之本然言,形而上者之有,不待形而下者,惟形而上者之實現,則有待於形而下者”。  宇宙及我們的世界是由形上與形下共同構成的結果及現象,形上是形下的根本和依託,形下是形上的衍生與顯化;形上存於形下之中,形下則體現了形下。沒有形上則沒有形下的存在與展現,而沒有形下則是形上的無能力表現,即形上在衍生和演化能力上的缺欠。形上是形下存在的本原和道理,形下是形上的衍生和演化能力;它們是相互依賴、相互演繹的事物的兩面和關係。如一件事物從醞釀、誕生、生長、成熟、衰老到最終消亡這一種過程,其中事物的醞釀就源於宇宙本原,而事物的消亡也只是迴歸於宇宙本原上,這是形上的;中間的發展變化則是宇宙本原的衍生和演化,此為形下的。因此,我們的一部分知識是先感知於形下,然後方得知其形上。另一方面則是先驗的,在形上之中便可以感悟到的,如對於宇宙本原上的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o語言怎麼判斷字串中是否含有某個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