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不可考,京劇中的臉譜源自於一個歷史故事:《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的記載,北齊(公元550——577)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帶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淨醜,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裡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主要包括“生旦淨末醜”幾個角色。“生”(男性)、“旦”(女性)面部妝容比較簡單,只是塗抹脂粉,不上重油臉譜。而“淨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複雜,特別是淨角,重施油彩,因此也被稱為"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淨的面部繪畫。而“醜”,因其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為了強調人物的性格,臉譜以不同的顏色區別。
白臉代表奸詐,如曹操。
紅色代表武勇,如關羽;偶爾也會有反面人物勾上紅色,這是一種暗諷,如明朝大太監劉瑾,但這種情況不多。
黑色代表公正廉明,如包拯。
藍色代表勇敢有謀,如竇爾敦。
黃色代表彪悍殘暴,如宇文成都。
紫色代表威嚴果斷,如戰國刺客專諸。
綠色代表魯莽暴躁,如程咬金。
粉紅代表年長,如東漢名臣蘇獻。
金、銀色表現各種神怪,如西遊記裡的神佛,都會貼上金銀粉。
老一輩戲劇家翁偶虹曾這樣總結京劇臉譜的顏色:
紅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黃狠灰貪,藍勇綠暴。
神佛精靈,金銀普照。
據不可考,京劇中的臉譜源自於一個歷史故事:《樂府雜錄》、《舊唐書·音樂志》、《教坊記》的記載,北齊(公元550——577)蘭陵王高長恭,勇武過人,但容貌清秀,自以為不足以威懾敵人,遂帶木雕面具出戰,時常取勝。一次與周師戰於洛陽金墉城下,以少擊眾,大勝敵軍。齊人慕其勇冠三軍,便模仿他的動作,編成舞蹈,配以歌曲,稱為《蘭陵王入陣曲》。唐代發展成歌舞戲,稱之為大面。演戲時,扮演蘭陵王的演員頭戴面具,“衣紫,腰金,執鞭”(《樂府雜錄》)載歌載舞,作種種指揮、擊刺的姿態。後世的戲曲臉譜,受到它的影響。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淨醜,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裡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主要包括“生旦淨末醜”幾個角色。“生”(男性)、“旦”(女性)面部妝容比較簡單,只是塗抹脂粉,不上重油臉譜。而“淨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複雜,特別是淨角,重施油彩,因此也被稱為"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淨的面部繪畫。而“醜”,因其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為了強調人物的性格,臉譜以不同的顏色區別。
白臉代表奸詐,如曹操。
紅色代表武勇,如關羽;偶爾也會有反面人物勾上紅色,這是一種暗諷,如明朝大太監劉瑾,但這種情況不多。
黑色代表公正廉明,如包拯。
藍色代表勇敢有謀,如竇爾敦。
黃色代表彪悍殘暴,如宇文成都。
紫色代表威嚴果斷,如戰國刺客專諸。
綠色代表魯莽暴躁,如程咬金。
粉紅代表年長,如東漢名臣蘇獻。
金、銀色表現各種神怪,如西遊記裡的神佛,都會貼上金銀粉。
老一輩戲劇家翁偶虹曾這樣總結京劇臉譜的顏色:
紅忠紫孝,黑正粉老。
水白奸邪,油白狂傲。
黃狠灰貪,藍勇綠暴。
神佛精靈,金銀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