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86764325834

    魯迅在短篇小說《祝福》中,是透過這種典型的概括手法,以極簡練的筆墨,表現和刻劃人物的外貌和性格,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祥林嫂在《祝福》中的第一次肖像描寫:“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枝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祥林嫂的第二次肖像描寫:“她不是魯鎮人,四叔家要換女工,衛老婆子帶著她來了.作者是這樣描寫的“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蘭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可以說是一個新近守寡的,年輕少婦.

    祥林嫂的第三次肖像描寫,是男人傷寒病死了,兒子阿毛不幸又被狼叼了,她又到魯四老爺家求活幹.“桌上放著荸薺式的園藍,簷下一個小鋪蓋.她仍然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

    文章是用倒敘的手法,先寫作者在小鎮上的河邊,遇到祥林嫂,第二天,祥林嫂就在舊社會的壓迫和歧視下,走完了她苦難的人生歷程,死在魯鎮的風雪地上.

    作者在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上,相同的是:“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蘭夾襖,月白背心”,因為窮,所以祥林嫂沒有多餘的衣服,因此衣服總是原來那件,沒有什麼變化.

    而每次變化的是她的外貌和神情,例如:第一次到魯家,她才二十六七歲,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這時候的祥林嫂,可以說,還有些微的青春的氣息.第二次,夫死子亡,兩頰已經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沒先前那樣精神.……不半年,頭髮也花白起來了,記性尤其壞,甚至於常常忘卻了去淘米.此時的祥林嫂,頭髮已經花白,記憶已壞,人已顯得有些木訥.第三次,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此時的祥林嫂,頭髮已經全白,神情已經木訥,只有那眼珠一動,說明她還是一個活人.

    作者彷彿用祥林嫂,在不同生活時間和環境下,拍攝出來的三張不同照像,讓讀者清楚而鮮明地看出了主人公的巨大變化.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對吃人的舊社會表示無比的憤慨.

    我們欣賞先生的高超藝術手法,為我們今後的創作,提供學習的借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需要可回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