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描。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採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舊學老先生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農村樸素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藤野。
2、以小見大。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魯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昧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3、反諷。魯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4、對比。魯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透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透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5、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擴充套件資料:寫作時間:《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創作背景: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援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援學生的正義鬥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1、白描。注意人物的刻畫和描寫,運用白描的手法,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徵,採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舊學老先生壽鏡吾;《阿長與山海經》中農村樸素婦女阿長;《藤野先生》中教學嚴謹的藤野。
2、以小見大。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中,魯迅既寫出了無常富於人情昧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3、反諷。魯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的病》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裡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諷刺。
4、對比。魯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如《五猖會》透過“我”前後心境的對比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反感和批判;《無常》透過無常這個“鬼”和現實中的“人”對比,深刻地刻畫出了現實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醜惡面目;《狗·貓·鼠》作者對小隱鼠的愛和對貓的強烈憎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5、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蘊涵豐厚。如描寫百草園的景緻,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擴充套件資料:寫作時間:《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寫於北京,後5篇寫於廈門,曾先後發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並作了《小引》,7月又寫了《後記》,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創作背景: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援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援學生的正義鬥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