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孝坊1011

    古代遊俠是有當時的具體情況下產生的,他們一方面遊歷各地,另一方面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不過他們的行為有時候會影響社會安定,影響統治者的統治,一定程度上會遭到統治者反對。

  • 2 # 歷史何必認真

    我的觀點:遊俠可以看作是這個過渡時期的必然,遊俠沒有沒有政治立場,遊俠為欣賞自己的人代言。

    西周,社會穩定,秩序井然,人人安分守己,諸侯以周王室為天下共主,社會各層次沒有出現僭越的行為,遊俠不會出現。

    春秋戰國,社會結構開始變得鬆散,周王室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開始自發圖強,不在以周王室利益為中心。各種思潮蓬勃發展,諸子百家脫離農業生產,遊走於列國之間,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俠”就是其中的一種,《史記·遊俠列傳》“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列國之間的兼併戰,必將求賢求才,遊俠必將成為爭搶的物件,這個時期為俠士提供了適宜生長的土壤。

    金庸老先生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古龍老先生又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可見,俠士有崇高的信義,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士為知己者死”,俠士可以為主人或者朋友捨棄性命,他們沒有政治原則,沒有理想信念,有的只是一腔熱血,只圖快意恩仇,不管社會秩序,國家法規。

    秦漢,國家大一統,中央高度集權,統治者不允許一群遊走與國家法規之外的遊俠出現,韓非子說過“俠以武犯禁”,可見,遊俠是秩序的天然敵人,在大一統時期,自由的土壤不復存在,遊俠存在的環境消失,每個人都要遵守秩序,以免白白丟掉性命。

    可見,遊俠說是過渡時期的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士為知己者死”,說明遊俠不忠於任何政治勢力,只為欣賞自己的人赴難。

  • 3 # 靈石蘊

    題目太大,簡單說一下先秦遊俠

    春秋時期禮樂崩潰,遊俠精神應運而生,所謂遊俠,輕生死,重信義,信之所使,義之所驅。當然,也有一些傻子,頭腦一根筋,經常玩些流血事件證明自己勇猛。當時的招賢館裡拔刀相向,比武較技很頻繁,就跟古龍小說似的,踩人上位,偏偏這樣的招賢館,還開的到處都是,各國都有……

    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就記載點遊俠事件

    比如說齊國某個城池裡住了兩個遊俠,一個住在城東,一個住在城西。這一天,兩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東的說,哎呀,難得相遇,我們一起喝酒慶祝一下。住在城西的說,是極是極,同飲同飲。喝了幾杯酒後,一人說,哎呀,有酒沒肉,不過癮,兄臺且等我打些肉回來。另一個則說,你是肉,我也是肉,哪裡用去打肉?提議買肉的那人連呼是極是極,於是二人抽刀互相割肉下酒……

    有好有壞,也有一些良性記錄,比如史記記載

    當年伍子胥逃亡時,碰到大江攔路,後有追兵,前有江河,怎麼辦?這時候,江中劃出個小船,船家對伍子胥說,先生快上船,我送先生過江。到了江對岸,伍子胥拿出隨身寶劍相贈以表謝意,船家不要,他說,按照楚國法律,抓住先生可得糧五萬石,豈是區區寶劍可能相比的?先生快走吧。伍子胥怕船家告密,臨走時叮囑,我的行蹤,還請保密。船家擺擺手,說,放心,快走。伍子胥走遠,再回頭望時,發現船家駕船江中,正在下沉,以死守信……

    兩則故事,都是俠義,遊俠精神魯莽和信義並存,也不知道是不是什麼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描寫洞庭湖景色的一個完整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