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榴蓮望返206545
-
2 # 地理縱橫
去過新疆及內蒙古一帶旅遊的朋友們會看到一種特殊地貌——風蝕蘑菇,不僅如此,我們在地理教材上也看到過這種地貌圖片。
風蝕蘑菇是地理學上一種由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是風力作用強盛的表現。主要分佈在乾旱、風力較大的地區,如中國的新疆、內蒙古、美國的西部科羅拉多峽谷及澳洲西部等地,都有著廣泛的分佈,是一種常見的地貌型別。
這種地貌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自然界中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非常多,如河流沖積形成河口三角洲,風力堆積作用形成了黃土高原,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洞、風蝕蘑菇等。
風是塑造自然界最活躍的力量,風力強弱往往與地形有關,地形狹窄的地區,由於氣流的狹管效應,風力表現最為強烈,如中國新疆的阿拉山山口,這個口子往往是極地冷空氣南下時途徑地帶,而且一年四季爆發,只是強弱不同,類似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風力強盛也與地形有關。
南美洲太平洋西海岸國家,常年盛行比較穩定的信風——東南風, 這裡靠近海邊,降水量嚴重不足,連續91年沒有降過一滴雨,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大沙漠,這裡也有非常多的風力侵蝕地貌——風蝕蘑菇。
諸如此類,但凡風力作用比較強盛、風向穩定的乾旱地帶,這個風力、風向不論怎麼形成的,都有形成風蝕蘑菇的可能。
其次,自然界中的地層往往具有層理構造,常見於沉積岩中,由於沉積環境中外力或物質發生改變,形成了層狀岩石(上圖),在長期的風化過程,會出現坍塌,形成孤立的柱狀巖體,形成風蝕柱。如下圖:
風蝕柱再進一步風化,就有形成的風蝕蘑菇的可能。如下圖:
為什麼會形成了風蝕蘑菇
上圖可以看出,風蝕蘑菇是風蝕柱演化過來的,但形成風蝕蘑菇條件還是很苛刻的,也不是所有的風蝕柱最終都演化成風蝕蘑菇,風蝕蘑菇只是一種特殊形態,這種地貌形成也是一種巧合,就像我們啃蘋果一樣,果肉被吃掉了,剩下的含有纖維較多的果核,對於風蝕蘑菇也是如此,核心部位比較堅硬,抗風化能力強,周圍岩石都坍塌了,只有核心部分保留下來。
為什麼會形成上大下小的形態呢?
這是因為風力侵蝕程度不同。在乾旱地區,風吹沙起,近地面由於沙粒還要受重力作用影響,大部分沙粒集中在近地面層,據一些資料資料,一次沙塵暴過程90%的沙粒集中在近地面2米範圍之內,越接近地面沙塵密度越大,顆粒越粗。下圖
而在近地面沙粒大,沙粒多,能量足,對底層風蝕柱摩擦打磨,使得下面的岩層先於頂層侵蝕,就形成的上大下小的形態。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上下岩層性質不一,上面的岩層比較堅硬,抗風化能力強,而下層岩石比較軟,風力優先於侵蝕岩石較軟的部位,也會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形態。
當然自然界中你看到的有蘑菇形態,還會演化成其它地貌形態,風力侵蝕形成的地貌形態各異,五化八門,如風蝕橋、風蝕洞等。
▲風蝕橋
▲風蝕洞
總的來說,這些地貌形成主要源於風力強弱和地層巖性不一而導致的,我們把這種風化稱之為差異風化,風蝕蘑菇只是風蝕地貌一種。
無論是風蝕蘑菇、風蝕洞、風蝕橋,還是其它型別的風蝕地貌,最終被夷為平地,外力作用總是把高山拉低,把盆地填平,高差越來越小,這是外力作用終極目標。
-
3 #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因為風吹會帶動沙石,越重的越在下面,而風蝕地區的風強度可以吹翻火車,可想而知它的力度有多大,帶動沙石擊打在石頭上,慢慢形成蘑菇形。只有突出的石頭才可以形成蘑菇形。一整塊平鋪的,只能形成洞,溝,峽谷。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石頭上方受到沙石的打擊越少,蘑菇形就完整了。
首先,我地理不是很好,然後以下是我的思路:按道理,地面吹的風因為摩擦力大,風力應該比上空中的風小,侵蝕作用應該比上空弱才對。還有,如果地殼運動後一直有沉積作用,或者理想的就只有沉積作用,以及按照岩石的新老關係,難道沉積久的岩石還沒有剛剛沉積的岩石堅硬嗎?但是為什麼“風蝕蘑菇”是下小而上大?
回覆列表
有很多岩石分層,從上到下各層的強度不相同,比如有砂岩,有頁岩。長期受到風蝕作用,強度低的層次破壞的快,留下的少,強度高的則留下的多。若一塊石頭下面風蝕的快上面風蝕的慢,就成了上大下小的蘑菇狀。當然,若是下面風蝕的慢,上面風蝕的快,就形不成蘑菇狀,就是個很一般的石頭疙瘩。只有上大下小的蘑菇狀石頭,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因為它奇特。西北的雅丹地貌,臺灣島的野柳海灘地貌,都是因為蘑菇狀的石頭而吸引旅客。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像,上面是堅硬的珊瑚巖,下面是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