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裡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髮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遊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複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複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繫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計程車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后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后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繫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禮服:
褘衣:為皇后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后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朝服:皇后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商周時代的服飾:
商周時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戰國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這種衣服叫「深衣」。還有一種「單衣」,是沒有裡子的寬大衣服。他們頭上還戴「幘」;幘是用來包住頭髮的頭巾,不讓它們披散下來。
這個時期,遊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長褲、靴子,也傳進外國,這種帥氣的服裝穿著起來,行動的確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飾: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女服服飾: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秦漢時代,在中國服色是一個重要階段,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秦朝國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規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
男服服飾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
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不過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飾:
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
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
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
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於辟雍的時候穿著。
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
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漢代的朝服,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
女服服飾:
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
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複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複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繫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繡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男服服飾: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計程車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女服服飾: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后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后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侯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掇」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男服服飾:
冕服:宋朝開始減少冕服的種類,大典禮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經常出現。
朝服:宋代在勁下加上特別的裝飾謂之「方心曲領」。
公服:宋代以常服為公服。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為常服。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
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飾:
冕服:
天子袞冕服。
皇太子袞冕服。
公服:行禮時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層主要服裝。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婦女只能穿桃紅、紫綠及一些淺淡的顏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長裙,腰上繫著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男服服飾:
冕服:從宋代起皇帝幾乎只穿一種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辦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復唐宋時代的常服糸統。
女服服飾:
禮服:
褘衣:為皇后受刪、謁廟、朝會時穿著。
翟衣:為皇后的第二禮服。
禮服:品官命婦的大禮服。
清代的衣服長袍馬褂,早先是富貴人家才穿的服飾,到後來普遍了,變成全國的一般服飾,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顏色是外面黑,裡面紅。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寬寬大大的,後來才變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們的鞋子也很特別,是一種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漢族婦女的服飾,則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后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