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鳥寒鴉
-
2 # 374567709719
小時候六七十年代,收音機裡聽馬三立侯寶林等幾位大師的相聲,真的好聽,八十年代馬季姜昆等電視相聲,正是姜昆當紅之時,也是很好聽的,九十年代牛群馮鞏霸佔熒屏,紅極一時,現在二十一世紀,郭德綱于謙紅遍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可為什麼要問郭德綱和以前的大師,有沒有一比這個問題,因為九十年代以前的演員,都是體制內的沒人反對,可郭德綱是民間藝人,得罪了體制內的,所以才有這樣問題,肯定的回答有一比,論相聲基本功郭德綱可排前列,論相聲段子數量可排第一,論文化底蘊也名列前茅,論成績讓相聲起死回生,帶動相聲紅火的市場,到底是誰和誰有沒有一比呢?
-
3 # 雍心562
謝謝邀請 不做比較,現實愛聽老藝術家相聲的人,是很少一部分了,相比之下聽現代相聲的人比比皆是,在聽現代相聲的人群裡,聽德雲社相聲的人又佔了很大的比例。相聲發展到今天,是幾代人的努力,從侯寶林大師的專業相聲,到姜昆的高雅相聲,再到郭德綱的大眾相聲,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過去人們確實是聽相聲,一個小半導體拎在手上,走到哪聽到哪。現在是拿著手機,走到哪就看到哪。德雲社演員們的相聲我都喜歡,純娛樂性,雖然沒有教育我,但是也沒讓我學壞,還時不時的讓我噴飯,一桌子人都是笑臉,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滿足的呢。郭德綱這個小黑胖子,能量確實不小,一個人能攪動相聲界,歷史罕見,郭德綱能讓主流同行如臨大敵,說明了郭德綱的本事,也印證了主流相聲的頹勢:一幫穿皮鞋的,幹不過一個穿草鞋的,情何以堪?
-
4 # 飲茶的菩提
時代在進步,再甜的瓜吃多了也膩,不要用老眼光去衡量現在的藝術,也不要用現在的眼光去批評老藝術,畢竟,它們的存在都是合理的(這其中當然不包括李宏燁這樣的偽藝術),沒有老的藝術家教育傳承又哪裡來的新藝術家的養成,就當下而已,盧鑫玉浩郭陽郭亮等人的表演藝術也有了長足進步了,基本上來說,和郭德綱就比肩了,假以時日,造詣也很炫目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未必就一定要死在沙灘上,但前浪如果止步不前不充實自己(姜昆等人就是如此),那就只能等死了,偶爾靠批評下新人去博取關注還被噴一臉口水,藝術的舞臺永遠需要激情和創新,永遠需要與時代接軌,只有這樣,它才是群眾擁護的喜聞樂見的好藝術。
-
5 # 水邊的林
在近代相聲發展史上,侯(侯寶林)、馬(三立)、常(常連安)、劉(劉寶瑞)四大流派所做的貢獻最大,也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時至今日,候派隨著侯寶林、侯耀文的相繼去世,剩下的少侯爺去德雲社搭夥。常派中老一輩演員已經去世的去世、退休的退休,常遠雖名為常家第四代傳人,但早已經遠離相聲舞臺,成為開心麻花團隊簽約演員。劉寶瑞在“文革”慘死,後繼無人。馬派相聲以馬三立、馬志明父子為代表,第三代也無嫡系傳人專業從事相聲工作。
在四位大師中,侯寶林把相聲由街頭雜耍登上了大雅之堂,其表演功力、創作能力以及對相聲表演形式做出的革新,都讓他毫無爭議地成為公認的中國相聲的泰斗級功勳人物。相聲界有一句話“侯寶林對相聲有功”,他開創了一代“侯式幽默”,也讓相聲登上了曲藝最輝煌的舞臺,是20世紀中國最著名的相聲藝術家。
在侯寶林之後,馬季可以算一位承前啟後的宗師,既得到了舊社會老藝人的言傳身教,基本功紮實,作為解放後的中堅力量又創作了無數傳世的作品。論創作能力無出其右。而且桃李滿天下,弟子的成就高於大多數藝人。
在八十年代初期,相聲與其他各種曲藝形式共同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得益於電視媒體的傳播,姜昆成為那個年代相聲的代表性人物,其他有一定影響力的演員包括楊振華、師勝傑、丁廣泉、侯耀文、牛群、馮鞏等,但是這些人無論從藝術成就還是受眾影響力都無法和四大門派的“四有”以及下一代的馬季相提並論。
反觀當下火遍網路的德雲社,其成功之處應該是經營模式的創新,把相聲迴歸小舞臺併成功進行市場化運作,是德雲社對相聲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毫無疑問,德雲社稱得上是目前最成功的單純依靠相聲為主業的演出團隊。從表演的角度來講,郭德綱和于謙稱得上是目前相聲界出類拔萃的優秀演員,但是絕對稱不上一代宗師,並且目前團隊中其他演員能達到同等水平的基本沒有。從作品創作的角度來說,德雲社的作品創新不足,時至今日也沒有創新出一段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作品。
所以,拿德雲社的相聲和老藝術家相比,就如同您拿著您剛從美術院校剛畢業的孩子的比較得意的作品問:這孩子和齊白石的作品比,誰更好?
回覆列表
解放前撂地的相聲沒聽過,沒法比較。最早聽得相聲,應該是春晚馬季先生說的宇宙香菸,那之後,相聲在電視上才多了起來。
還有個問題,上電視的相聲都是稽核了多少遍的,時間普遍也比較短。好看的也有,基本一個包袱開啟就結束了。不過癮。
後來李金斗陳湧泉在電視上表演了武松打虎,我第一次見到這麼說相聲的。而且第一次覺得相聲必須得看,不能光靠聽。
牛群馮鞏的小偷公司是我聽過笑料最多的相聲。也是這兩位的巔峰之作。可是現在回頭想一想,這段相聲裡面有包袱嗎?它就是個笑話集錦。
之後就沒好相聲了,相聲的沒落期來了,小品全面替代了相聲,相聲演員大批改行。直到郭德綱的出現。
五十年相聲之怪現象說的鏗鏘有力。對錯不重要,相聲又回來了。他不撂地,賣票。居然有人買,還有黃牛了。這了不得。
他出名了,很多人也去學相聲。然後整個行業從業人員就多了。其中不乏有實力的演員和以前被埋沒的藝術家。年輕人不說了,老一輩的少馬爺,沒有郭德綱的崛起,誰會知道他呀。他上過幾次電視?
對不起。我跑題了,這就說回來。除了侯寶林馬三立馬季幾個老藝術家,還有幾個是在郭德綱出現之前被現在的相聲迷眾所周知的?所謂的藝術家老前輩,也是拖了郭德綱的福,這幾年被一些人搬出來對付郭德綱德雲社,才被大家知道的。
總結:老藝術家沒有多少傳世之作流傳下來,電視上也很少播放他們的作品。很多人甚至都沒聽過。他們是被目前的相聲繁榮局面順帶出來的,目的是論資排輩,打壓德雲社,結果沒打壓成,順便火了一把。
那還比較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