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558877635048
-
2 # 使用者3937226028394
蜂窩的現象為混凝土結構區域性出現酥散,無強度狀態。
其產生的原因是:
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於多; 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
防治的措施:
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小蜂窩:洗刷乾淨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刷洗淨後,支模用工程師品牌的A3耐久性高強修補料進行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灌築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麻面的現象是混凝土區域性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租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其產生的原因是:
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於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模板未澆水溼潤或溼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摸板拼縫不嚴,區域性漏漿;模扳隔離刑塗刷不勻,或區域性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防治的措施
模板去面清理乾淨,不得粘有乾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溼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扳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溼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處理缺損厚度在5mm以下的請況可以,使用工程師耐久性薄層修補料進行面層修復。5mm以上的情況需要使用工程師耐久性高強修補料進行修補。其中新老混凝土交接處,還需要進行介面處理,預防後期空鼓以及表面脫落等危害發生。
回覆列表
造成的原因: 1、混凝土含氣量過大,而且引氣劑質量欠佳。目前泵送混凝土用量較大,為了保證泵送混凝土的可泵性,往往在泵送混凝土中加人適量的引氣劑。由於各種引氣劑效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混凝土中呈現的狀態也不盡相同,有的引氣劑在混凝土中會形成較大的氣泡,而且表面能較低,很容易形成聯通性大氣泡,如果再加上振動不合理,大氣泡不能完全排出,肯定會給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造成蜂窩麻面。 2、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混凝土過於黏稠,振搗時氣泡很難排出。由於混凝土配合比不當,例如膠結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太小、外加劑中有不合理的增稠組分等,都會導致新拌混凝土過於黏稠,使混凝土在攪拌時就會裹人大量氣泡,即使振搗合理,氣泡在黏稠的混凝土中排出也十分困難,因此導致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 3、由於混凝土和易性較差,產生離析泌水。為了防止混凝土分層,混凝土入模後不敢充分振搗,大量的氣泡排不出來,也會導致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出現蜂窩麻面。有一些水泥廠為了增大水泥細度,提高水泥早期強度,又考慮節約電能,往往在磨粉時加人一些助磨劑,例如木鈣、二乙二醇、三乙醇胺、丙二醇(1.2)等物質,由於其中一些助磨劑有引氣性,而且引入的氣泡不均勻且偏大,也會給硬化混凝土結構表面造成蜂窩麻面。解決方法: 1、選擇使用優質的引氣劑。優質的引氣劑在混凝土中引人的氣袍直徑宜在10-200微米,氣泡表面能比較高,氣泡在混凝土中分佈比較均勻(平均間距不大於0.25毫米)。 2、降低混凝土黏稠度。適當調整混凝土水灰比、砂率、膠結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劑的組分,改善混凝土的黏稠性,也可以提高混凝土結構窗層的質量; 3、控制新拌混凝土和易性。如果混凝土離析泌水,嚴格控制振搗時間,必須適時進行復振; 4、如果水泥中含有引氣組分,在拌制混凝土時應在其中加入消泡劑。例如加入適量的磷酸三丁脂、有機矽消泡劑、聚醚類消泡劑以及表面張力低於30達因/釐米的許多助劑,都可以消除其中的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