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年不下雨
-
2 # 孟掌櫃vlog
冰箱裡的細菌是由食物等帶進去的,主要有沙門氏菌、志賀菌、李斯特菌、耶爾森菌、大腸桿菌和黴菌等,其中對人影響比較大的是前4種菌。
沙門氏菌——來自於雞蛋、肉類等農產品
0℃-4℃往往只能抑制沙門氏菌的生長,一旦將冰箱裡的食物拿到常溫下,兩小時就會繁衍出足夠多的數量。沙門氏菌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8~24小時,起病急驟,表現為怕冷、腹絞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繼而發生腹瀉,一天幾次至十幾次或更多。
志賀菌——來自於蔬菜和水果
家庭冰箱志賀菌的檢出率為8.3%。志賀菌病也叫細菌性痢疾,是夏秋季節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感染這種細菌經1-3天的潛伏後,會突然發病,有發熱、腹痛、水樣腹瀉等症狀。
李斯特菌——最喜歡躲在喝了一半的牛奶裡
李斯特菌可在0℃-10℃的低溫中生長,在牛奶裡面大量繁殖,感染了這種病菌後,會有發燒、怕冷、頭痛等症狀,病菌主要在血液裡發作。
耶爾森菌——主要來自於生豬肉
溫度越低繁殖越快。每年腸道門診中有2%的病人感染耶爾森菌,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小腸結腸炎等炎症性疾病,城市裡很多人感染這種細菌是透過冷藏食物,所以醫學界稱之為”冰箱腸炎”。
冰箱內有很多喜低溫細菌,比如李斯特菌、耶氏菌、類丹毒桿菌等,還有很多食物上攜帶的大腸桿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 。
在冰箱4℃~8℃的溫度下,雖然絕大多數的細菌會放慢生長速度,但是,有一種叫做“嗜冷菌”的細菌,是可以在0℃~-20℃的環境中繼續生長和繁殖的。比如“李斯特菌”在冰箱裡反而增長繁殖的更迅速。如果誤食了被這些細菌汙染的食物後,輕者腹痛、腹瀉、發熱等腸道疾病,嚴重的甚至招致敗血症。
冰箱本身並不具備滅菌功能,它只是在較低的溫度環境下,控制多數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速度及抑制酶的作用來推遲食物的腐敗變質現象。此外,一些真菌和黴菌也會造成冰箱內食物的交叉汙染和腐敗變質。即便在冰箱的冷凍層,溫度在零下18℃左右,一般的細菌都可以被抑制或殺死,從而對存放在冷凍櫃內的食品具有更好的保鮮作用。但冷凍並不等於完全殺菌,仍有一些抗凍能力較強的細菌可以頑強地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