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甄嬛傳》裡的皇帝叫玄凌,是大周朝第四代君主,廟號憲宗,諡“聖神章武孝皇帝”。這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一個朝代,即這是一個架空的朝代、
電視劇《甄嬛傳》裡的皇帝是愛新覺羅胤禛,即歷史上的雍正皇帝,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yìn zhēn)(1678年—1735年10月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烏雅氏所生。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康熙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援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的信賴。
登基為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改革朝政
即位後,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徵暴斂。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徵。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
雍正七年(1729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世宗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同年,為適應西北用兵之需,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時改軍機處),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軍機大臣只能繕述皇帝命令,本身無贊畫權,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權於一身。他還在題本、奏本之外,命督撫布按等地方大員密摺奏事,以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把他批閱過的奏摺選擇一部分輯成《硃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御製文集》。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是因為工作過勞而暴卒的,因為他是在批閱奏章時去世。一說雍正因迷通道士,服用丹丸過度死於圓明園。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小說《甄嬛傳》裡的皇帝叫玄凌,是大周朝第四代君主,廟號憲宗,諡“聖神章武孝皇帝”。這是作者杜撰出來的一個朝代,即這是一個架空的朝代、
電視劇《甄嬛傳》裡的皇帝是愛新覺羅胤禛,即歷史上的雍正皇帝,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 (yìn zhēn)(1678年—1735年10月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清聖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胤禛於康熙十七年出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是康熙帝第四子。德妃烏雅氏所生。由於其生母烏雅氏出身低微,沒有撫育的資格,此外,清初時後宮也不允許生母撫育自己的兒子,因此胤禛滿月後由佟貴妃撫養。康熙帝曾評價幼年的胤禛“喜怒不定”,後經胤禛請求,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撤此考語。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訓喻他。胤禛早年隨康熙巡歷四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援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雍親王。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 。當時的太子胤礽兩立兩廢,康熙諸皇子儲位的傳奇猜疑很多。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的信賴。
登基為帝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他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
胤禛即了帝位之後即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而康熙皇八子胤禩先是被安撫封為廉親王,後被削宗籍和圈禁,並被改名為“阿其那”(意為待宰的魚)。康熙的皇九子胤禟發往西寧,後被削宗籍和圈禁, 並被改名為“塞思黑”(意為討厭的人)。皇十子胤礻我被圈禁,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禎(允禵)先是派去守陵,再後來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降爵,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圈禁。
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
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改革朝政
即位後,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雍正元年(1723年),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增加中央財政收入,並限制地方橫徵暴斂。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徵。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
雍正七年(1729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陝總督嶽鍾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世宗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同年,為適應西北用兵之需,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時改軍機處),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軍機大臣只能繕述皇帝命令,本身無贊畫權,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權於一身。他還在題本、奏本之外,命督撫布按等地方大員密摺奏事,以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把他批閱過的奏摺選擇一部分輯成《硃批諭旨》。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上諭八旗》。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御製文集》。
去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是因為工作過勞而暴卒的,因為他是在批閱奏章時去世。一說雍正因迷通道士,服用丹丸過度死於圓明園。葬於清西陵之泰陵,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