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是西洋三大獨奏樂器之一,它如人聲的音色,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起源與發展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絃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象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係,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絃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象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
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絃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構造與詮釋技巧
在外部構造方面,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卷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功能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通往外界。琴絃和琴橋對音質的影響很大,琴絃的質料,琴橋的形狀與材質以及它在面板上的位置,是關鍵要素。因為琴絃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的。腳棒是用來支援樂器的,可隨演奏者所需的高度調整高低,使其更加放鬆,並增加大拇指高把位的音準。由於這個設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梁,它們對於音響的關係十分重大,唯有正確的取材和位置,才能使提琴發出充實的音色來。
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絃樂器,因此弓佔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
名家與名曲
大提琴的名家中,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是很重要的人物。大提琴在他手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並奠定了它與鋼琴、小提琴同等的獨奏地位。因此他被認為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演奏家。其中,巴哈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便是由於他的發現和演奏而受到世人的重視。
大提琴的名曲,就舉德沃夏克(A.Dvorak)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為例,它和海頓、舒曼的協奏曲並列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名作。它的格局大,技巧華麗,充分發揮了大提琴悠然的歌謠音樂能耐。它以波西米亞與美國黑人音樂的民族色彩為素材,並將它們融會貫通,有新世界交響曲的氣勢。
大提琴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低沉的聲音也能有動人心絃的高音,它雖沒有小提琴高亢亮麗的音色,但音質柔和有磁性,正好擔任管弦樂團中低音部分。它位於指揮右側,由於演奏姿勢特殊,很容易辨認出來。大提琴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於它富有張力的高音,深沉的低音。尤其在表達內心情感上,易觸動人的內心深處,因此這也是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和受歡迎的原因。
大提琴猶如一位美女,但並不隨時光流逝而衰老,相反,她卻日益年輕、苗條、柔軟、優美而雅緻。”帕布魯·卡薩爾斯曾這樣說過。
大提琴(Violoncello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它是15世紀一種叫做“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樂器演變而來。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e,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它屬提琴家族樂器裡的下中音或低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複雜的感情。
音樂家已把大提琴的技巧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在絃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外,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四根琴絃A、D、G、C按五度排列,它主要用低音譜號記譜,在演奏高音區時,亦可用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記譜。
大提琴可自如演奏音階及伴音階,並能自如地演奏各種音程跳動和裝飾音,在一根弦上,可拉奏滑音。在速度不太快時,可演奏雙音,較容易演奏的雙音有:八度、純四度、增四度、純五度;可以演奏的雙音有:大、小六度;在速度慢時可以奏出的雙音有:大、小三度,但有困難;其它音程的雙音很少使用(或無法奏出)。在速度不快(並儘量運用空弦)的情況下,大提琴可演奏三音和四音組成的和絃。
由於是大型樂器,所以大提琴不像小提琴、中提琴一樣夾在肩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因為體積的關係,橋(Bridge)的弧度較大且弦與弦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那樣快速地移動到其它的音。但左手就可以不必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包括拇指在內的所有指頭來按弦,因此能產生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音響效果。
音響富有人聲美,表現力很豐富。作為獨奏、重奏或齊奏樂器,可演奏各種寬廣、抒情的旋律,亦可以演奏各種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作為合奏樂器,可以演奏和聲的內聲部或低音聲部;經常與低音提琴作八度或同度重複,有很好的效果;音響能很好地與其它樂器相融合。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也是中低音聲部的主體,擁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沉的聲音也可以發出非常光輝優美的高音,它不似小提琴的輕快,但音質柔和,正好擔任管絃樂中低沉的音域。適合扮演各種角色,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的演奏起到節奏中間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拙。
大提琴是中低音樂器的代表,它沉重、委婉、傷感……當時光在大提琴的弦上流逝,大師們則以各種方式捕捉剎那、感受永恆。
大提琴是西洋三大獨奏樂器之一,它如人聲的音色,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起源與發展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絃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因為是大型樂器,所以不象小提琴、中提琴夾在肩膀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由於體積的關係,橋的弧度比較大,弦和絃之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象小提琴一樣快速的移動到其它音,但左手可以不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所有指頭按弦,產生一般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聲音。
古大提琴的音色十分柔和,有朦朧之美。但到了十七世紀,由於廣場演奏的機會增加,音量要求增大,故有必要將古大提琴加以改良。經過一段時日的嘗試和研究,終於產生一種最完美的樂器---大提琴。其改良成就在於音色柔和有張力,優雅富魅力,體積大小適於合奏或行進間的演奏。而在發展過程中,更有巴哈為首的作曲家,給予高評價的肯定,並作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名曲,使大提琴能在十八世紀取代當時仍頗受喜愛的古大提琴,成為該型樂器的主流。此後,幾乎每個作曲家都把大提琴列入演出目錄中,提琴的技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在絃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
構造與詮釋技巧
在外部構造方面,琴身之上,稱為琴頸。琴頸部分包括了卷弦箱、中空的結構,由面板,背板和側板組成。面板上左右對稱的f字型音孔,主要功能是把面板與背板共鳴所產生在箱內的空氣加以振動,通往外界。琴絃和琴橋對音質的影響很大,琴絃的質料,琴橋的形狀與材質以及它在面板上的位置,是關鍵要素。因為琴絃的振動是透過琴橋傳至面板,而引起共鳴的。腳棒是用來支援樂器的,可隨演奏者所需的高度調整高低,使其更加放鬆,並增加大拇指高把位的音準。由於這個設計,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內部結構有音柱與低音梁,它們對於音響的關係十分重大,唯有正確的取材和位置,才能使提琴發出充實的音色來。
大提琴是一種以弓擦弦來發音的絃樂器,因此弓佔有重要地位,大提琴獨特的音質與音色及它所要表達的情感,不能沒有弓。東方人很早就知道以馬尾作弓毛,塗上松香幫助它在樂器上摩擦,發出美妙的聲音。然而,十一世紀之前,西歐等國幾乎沒有琴弓傳世。據說琴弓是源於中國的胡弓,經由絲路傳入阿拉伯,再傳進歐洲的。
名家與名曲
大提琴的名家中,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薩爾斯是很重要的人物。大提琴在他手中,開創了一個新紀元,並奠定了它與鋼琴、小提琴同等的獨奏地位。因此他被認為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演奏家。其中,巴哈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便是由於他的發現和演奏而受到世人的重視。
大提琴的名曲,就舉德沃夏克(A.Dvorak)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為例,它和海頓、舒曼的協奏曲並列為大提琴三大協奏曲名作。它的格局大,技巧華麗,充分發揮了大提琴悠然的歌謠音樂能耐。它以波西米亞與美國黑人音樂的民族色彩為素材,並將它們融會貫通,有新世界交響曲的氣勢。
大提琴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低沉的聲音也能有動人心絃的高音,它雖沒有小提琴高亢亮麗的音色,但音質柔和有磁性,正好擔任管弦樂團中低音部分。它位於指揮右側,由於演奏姿勢特殊,很容易辨認出來。大提琴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於它富有張力的高音,深沉的低音。尤其在表達內心情感上,易觸動人的內心深處,因此這也是其一直佔有重要地位和受歡迎的原因。
大提琴猶如一位美女,但並不隨時光流逝而衰老,相反,她卻日益年輕、苗條、柔軟、優美而雅緻。”帕布魯·卡薩爾斯曾這樣說過。
大提琴(Violoncello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它是15世紀一種叫做“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的樂器演變而來。最初在義大利語中被拼作Violoncelle,後來逐漸簡寫為Cello,它屬提琴家族樂器裡的下中音或低音樂器,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複雜的感情。
音樂家已把大提琴的技巧提升到很高的境界,在絃樂器中,除了小提琴外,大提琴是擔任獨奏最多的樂器。四根琴絃A、D、G、C按五度排列,它主要用低音譜號記譜,在演奏高音區時,亦可用中音譜號或高音譜號記譜。
大提琴可自如演奏音階及伴音階,並能自如地演奏各種音程跳動和裝飾音,在一根弦上,可拉奏滑音。在速度不太快時,可演奏雙音,較容易演奏的雙音有:八度、純四度、增四度、純五度;可以演奏的雙音有:大、小六度;在速度慢時可以奏出的雙音有:大、小三度,但有困難;其它音程的雙音很少使用(或無法奏出)。在速度不快(並儘量運用空弦)的情況下,大提琴可演奏三音和四音組成的和絃。
由於是大型樂器,所以大提琴不像小提琴、中提琴一樣夾在肩上,而是著地靠在左肩上演奏,也因為體積的關係,橋(Bridge)的弧度較大且弦與弦間的距離較遠,右手無法像小提琴那樣快速地移動到其它的音。但左手就可以不必用拇指支住樂器,必要時,可使用包括拇指在內的所有指頭來按弦,因此能產生小提琴和中提琴所發不出來的音響效果。
音響富有人聲美,表現力很豐富。作為獨奏、重奏或齊奏樂器,可演奏各種寬廣、抒情的旋律,亦可以演奏各種技巧性較高的華彩樂段;作為合奏樂器,可以演奏和聲的內聲部或低音聲部;經常與低音提琴作八度或同度重複,有很好的效果;音響能很好地與其它樂器相融合。
大提琴以其熱烈而豐富的音色著稱,是交響樂隊中最常見的樂器之一,也是中低音聲部的主體,擁有廣潤的音域,能奏出比中提琴更低沉的聲音也可以發出非常光輝優美的高音,它不似小提琴的輕快,但音質柔和,正好擔任管絃樂中低沉的音域。適合扮演各種角色,有時加入低音陣營,在低聲部發出沉重的嘆息;有時則以中間兩根弦的演奏起到節奏中間的作用。
大提琴最為輝煌的時刻,要數作曲家賦予其表現如歌的旋律使命,整個大提琴組奏出的美妙旋律,足以令交響樂隊中任何其他樂器都相形見拙。
大提琴是中低音樂器的代表,它沉重、委婉、傷感……當時光在大提琴的弦上流逝,大師們則以各種方式捕捉剎那、感受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