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談君

    勃列日涅夫能僭越赫魯曉夫成功上位,成了蘇聯的第四位最高領導人,而且操持蘇聯政壇達十八年之久!奧妙何在?

    一、急功近利的赫魯曉夫

    1、三架獨乘~成王斯大林成為歷史後,貝利亞、馬林科夫、赫魯曉夫組成的“三駕馬車”共同掌控政壇的局面。

    後來,赫魯曉夫先解決了貝利亞,然後又壓制了馬林科夫,成功登頂,成為蘇共的第一書記。

    2、譭譽參半~改革赫魯曉夫上臺後,在全面否定斯大林(引發了蘇聯乃至全世界思想領域的震動)的同時,針對已嚴重影響蘇聯政治經濟生活的“斯大林模式”,火急火燎地著手進行改革,改善了人民得生活環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導致了系列不良問題。

    赫魯曉夫的改革,主要在於革除農業僵化、幹部任期制等方面的弊病。動機尚可,立足點還行,但沒有考慮到如何應對已從“斯大林模式”中已獲取巨大利益的群體。

    同時,由於方式的粗率、過程的粗放,加之一些想當然的行為,導致了赫魯曉夫的改革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效,反而,造成了諸多內憂外患。

    比如,變革了斯大林時期形成的主席團和書記處格局,在不適合生長玉米的西伯利亞地區強力推廣種植玉米,遭到了農民地強烈反對,隨之逐漸對他失去了興趣。

    再如,把克里木半島當做禮物送給烏克蘭,引發了蘇聯高層的強烈不滿。應對“古巴導彈危機”乏效,嚴重損害了國家形象等。

    3、親信上位~敗寇就在赫魯曉夫信心滿滿、志在必得地推進“幹部任期終身制”改革的同時,他的蘇聯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已是岌岌可危。

    1964年,在黑海度假的赫魯曉夫被“政變”了。企圖極力挽救,圖謀失而復得的赫魯曉夫從黑海回到莫斯科後,組織召開了蘇共中央委員會議。但是,幾乎所有的中央委員都想讓赫魯曉夫出局,大局已定,無力迴天。隨之而來的是對赫魯曉夫的無情批判。

    1964年10月17日《真理報》發表題為《蘇共不可動搖的列寧主義總路線》一文指出:“列寧式的黨反對主觀主義和在共產主義建設中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裙帶關係,草率的結論,魯莽冒失的、脫離實際的決定和行動,吹牛皮說大話,根本不顧科學和實際經驗已經研究出來的結論,凡此種種都和列寧式的黨格格不入。

    共產主義建設是個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事業,它不能容忍官府衙門的工作方法,不能容忍個人單獨作出決議,不能容忍無視群眾實際經驗的態度。”

    這次政變的主要推手是曾擔任克格勃主席的謝列平,克格勃的威力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堪比列寧、斯大林的蘇斯洛夫。而當時已位居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勃列日涅夫不過是個服從者、執行者。在當時的政治環境裡,蘇聯最高領導人的競爭者應該是謝列平和蘇斯洛夫,但兩強相鬥難予取捨。

    在1964年10月14日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赫魯曉夫因“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而被解除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同時,勃列日涅夫當政。

    二、雖庸亦能的勃列日涅夫

    1、委曲求全~臥薪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烏克蘭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於第聶伯羅捷爾任斯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政治部主任。勃列日涅夫曾在國防部擔任了副政委,政治退位後的勃列日涅夫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積極、努力地加強與軍隊的溝通、聯絡,從而為自己奠基了強勁、雄厚的政治資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因成功配合赫魯曉夫除掉了馬林科夫等人,又進入了蘇共政治核心,成為了蘇共中央委員。隨之,被赫魯曉夫培養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最高蘇維埃主席。勃列日涅夫治國理政水平不咋地,但是老道於玩弄政治手段,堪稱老辣的“政客”。

    阿爾祖馬尼揚(二戰期間曾共事)說:“這個人在權力鬥爭和安插幹部方面是不用別人去教他的”。勃列日涅夫拉攏了謝列平的反對派,將謝列平排擠出權利的核心圈層。蘇斯洛夫不喜前臺演政,善於幕後操作,正和勃列日涅夫的心意,倒也相安無事。於是乎,勃列日涅夫唱起了獨臺戲!

    2、虎頭蛇尾~得失勃列日涅夫執政後,著眼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 並以此為重點,推行了糾改赫魯曉夫時期的偏頗且帶有勃氏特點的經濟體制改革。

    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1964年到70年代初),穩定人心,不斷構築、穩固自己的權力磐石;努力探索創新性社會經濟改革途徑。“新經濟體制出臺”,經濟改革獲取了初步成效,提高了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增強了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實力。

    在這個階段,勃列日涅夫始終強調,經濟改革要堅持三大原則:擴大企業經營管理的自主權,增強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經濟管理由行政與經濟方法相結合,逐步轉向以經濟方法為主,凸現經濟槓桿的作用;國家、企業和個人利益相結合。

    這既是實行新經濟體制的原則,也是改革要達到的目標。政策的調糾是這一階段的一個重要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廢止赫魯曉夫時代的建立在生產原則基礎之上的工、農業黨組織;復建地區生產特徵之上的黨的組織、領導機關。

    其二,呼籲重建已解體於斯大林破時代的集體領導機制。

    其三,試圖改變蘇共乃至國家的工作、生活作風,大力強調、突出人民民主與法治建設。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們的制度保障勞動人民享有廣泛權利和政治自由。黨和國家將警惕地捍衛這些權利和自由,恪守社會主義法制。”

    這些方面的糾改,影響了當時的蘇聯意識形態領域,變化了蘇聯的政治思想氛圍,為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創造了有利而重要的條件。

    農業改革,有針對性地採取了相關政策、措施:實行固定收購和超計劃交售獎勵的制度,凡是農莊、農場超過固定收購計劃指標後交售給國家的農產品,國家按比收購價格高出50%的價格收購。 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某些農產品收購價格超過了零售價格水平,出現了倒掛;二是財政補貼不斷增加。 完全經濟核算制的農場,可以把大部分利潤留為自己支配。 其改革初期是積極的、向上的,但是沒能從根本上觸及、變革傳統的體制,這也就導致了第二階段的不良結局。

    第二階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對於潛在的危險,勃列日涅夫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更缺少解決實質性社會經濟問題的信心、能力和膽略,只對前期的調整,查缺補漏,不再有任何創新,而且導致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滯阻、下滑等劣變態勢。至關重要的是,企業自主權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切實有效的解決。

    經過改革,企業自主權的擁有量雖然有了一定的增加,但企業的社會地位沒有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據當時的社會調查,大多數企業當家人認為,企業的許可權不僅沒有得到擴增,而且時常遭到政府機關的侵奪,難以切實保障。

    蘇聯著名學者A·阿甘別基揚發表的一次調查報告中說:“被調查的1064名大企業經理中,有80%認為,各級機關仍然像以前一樣,侵犯企業權力;90%認為,企業權力太小,如面臨一整排軍官們指揮計程車兵,當其中一個軍官下達"前進"的命令時,另一個軍官卻高喊"臥倒"!……”

    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痼疾。其經濟改革卻從沒有觸及蘇聯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70年代後半期,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下來,主要原因在於對市場經濟的作用認識不到位,滯阻了對新經濟體制的深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不能客觀面對出現的問題、矛盾,不能科學引導、疏解突發情況,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同時,恐懼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動搖其權力基礎,因而初期的如火如荼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萎縮”、變態,直至措施虛無、改革流產。

    三、過不掩功的高階政客以政客層級掌國的勃列日涅夫。

    在蘇聯那種“獨夫”式集權統治下的薰染、影響下,雖說能力偏低,但也練就了一身官僚本領,在改革派和反對派之間的激烈鬥爭中,堅持了十八年,並且獲取了一定的政績,也還是可圈可點的!

    1966年-1970年,特別是到1960年代末期,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到這個時期,蘇共二十大所激發的,而在隨後的歲月中被保守主義的滅火“到這個時期,蘇共二十大所激發的,而在隨後的歲月中被保守主義的滅火隊竭力加以撲滅的那股新的熱情也已逐漸泯滅。

    1964年上臺的領導人甚至不想去使國內政策恢復活力。經濟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中國歷史上最盛行的無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義的管理作風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阿爾巴托夫語)

    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綜合國力曾達到了巔峰狀態。在軍事上,蘇聯的實力得到了極大增強,擁有核武器的數量超過了美國,蘇聯歷史性地成為軍事上的超級強國。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臟病卒於莫斯科,終年76歲。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叄月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由西向北,路口左轉時被由東向西直行車輛撞到車身右後側,責任怎麼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