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三恪”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一種禮儀制度,新王朝建立後對以前的兩個王朝或者三個王朝的王室後裔成員封王侯,並給與食邑或者封地,讓他們祭祀自己王朝的祖先,這樣做是對以前王朝的尊重,並顯示自己的王朝是正統的王朝。這些人不是本朝皇帝的臣子,而是賓客,因此也被稱作“二王三賓”。
如果封前兩個王朝的後裔為王侯則稱“二王后”,三個王朝則被稱作“三恪”。一般都根據政治需要才封二王后或者三恪。(唐代杜佑著作《通典》,是古代敘述典章制度改革的一本書,裡面有記載“二王三恪”制度。)
1.周朝建立後,封舜的後人在陳國,夏朝後裔在杞國(杞人憂天中的杞人就是杞華人),商朝的後裔先封在殷,叛亂後被消滅,改封為宋國。
對前朝後裔的封地過大容易引起反彈,因此後世大都控制對前朝王室後裔的封地,增加監控力量。(周朝封前朝代後裔封國圖)
2.魏晉時期,漢獻帝被曹丕封為山陽公,蜀漢劉禪封安樂公,晉朝代魏後,漢獻帝封侯不變,劉禪也不變,魏帝被封為陳留王,後陸續降低為公、侯。
3.武則天建立武周,這時是一個特例,她將周朝、漢朝封為“二王后”,舜、禹,湯後裔為“三恪”;唐玄宗時期改為北魏、北周、隋朝三朝王室後裔為“三恪”,此後也都有改動。
4.南宋時期是最盛行的時候,不但將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封侯,隋、唐、五代以及以前各個地方割據政權的後裔都封了侯,祭祀他們的祖先。大概想借助力量保護南宋的江山社稷吧!
元代後,“二王三恪”制度衰落,只封前朝後裔以爵位,封地沒有,只有爵位俸祿。後世王朝相信自身力量,封個爵位表示表示也就算了。
1.元朝封宋恭帝趙㬎為瀛國公,長大後趙㬎對佛學感興趣,忽必烈派他到西藏做和尚,成了一代高僧。最後也因為寫了一首思念家鄉的詩句,被安插在身邊的間諜發現,馬上元朝統治者處死他。
2.元昭宗的兒子買的裡八剌被常遇春俘虜,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崇禮侯,後放歸蒙古,爭奪蒙古汗位,朱元璋希望和蒙古親善,此人的後事不詳。
3.清朝建立後,對明朝皇室嫡系後裔追殺,不留活口。到雍正皇帝時找了一個明朝皇室的遠支朱之連為延恩侯,他根本沒有什麼號召力,只是作為一個象徵罷了。
“二王三恪”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一種禮儀制度,新王朝建立後對以前的兩個王朝或者三個王朝的王室後裔成員封王侯,並給與食邑或者封地,讓他們祭祀自己王朝的祖先,這樣做是對以前王朝的尊重,並顯示自己的王朝是正統的王朝。這些人不是本朝皇帝的臣子,而是賓客,因此也被稱作“二王三賓”。
如果封前兩個王朝的後裔為王侯則稱“二王后”,三個王朝則被稱作“三恪”。一般都根據政治需要才封二王后或者三恪。(唐代杜佑著作《通典》,是古代敘述典章制度改革的一本書,裡面有記載“二王三恪”制度。)
“二王三恪”例項。1.周朝建立後,封舜的後人在陳國,夏朝後裔在杞國(杞人憂天中的杞人就是杞華人),商朝的後裔先封在殷,叛亂後被消滅,改封為宋國。
對前朝後裔的封地過大容易引起反彈,因此後世大都控制對前朝王室後裔的封地,增加監控力量。(周朝封前朝代後裔封國圖)
2.魏晉時期,漢獻帝被曹丕封為山陽公,蜀漢劉禪封安樂公,晉朝代魏後,漢獻帝封侯不變,劉禪也不變,魏帝被封為陳留王,後陸續降低為公、侯。
3.武則天建立武周,這時是一個特例,她將周朝、漢朝封為“二王后”,舜、禹,湯後裔為“三恪”;唐玄宗時期改為北魏、北周、隋朝三朝王室後裔為“三恪”,此後也都有改動。
4.南宋時期是最盛行的時候,不但將周世宗柴榮的後裔封侯,隋、唐、五代以及以前各個地方割據政權的後裔都封了侯,祭祀他們的祖先。大概想借助力量保護南宋的江山社稷吧!
“二王三恪”制度的衰落。元代後,“二王三恪”制度衰落,只封前朝後裔以爵位,封地沒有,只有爵位俸祿。後世王朝相信自身力量,封個爵位表示表示也就算了。
1.元朝封宋恭帝趙㬎為瀛國公,長大後趙㬎對佛學感興趣,忽必烈派他到西藏做和尚,成了一代高僧。最後也因為寫了一首思念家鄉的詩句,被安插在身邊的間諜發現,馬上元朝統治者處死他。
2.元昭宗的兒子買的裡八剌被常遇春俘虜,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崇禮侯,後放歸蒙古,爭奪蒙古汗位,朱元璋希望和蒙古親善,此人的後事不詳。
3.清朝建立後,對明朝皇室嫡系後裔追殺,不留活口。到雍正皇帝時找了一個明朝皇室的遠支朱之連為延恩侯,他根本沒有什麼號召力,只是作為一個象徵罷了。
二王三恪制度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傳統制度,一旦其功能喪失,也就會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