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擺渡人劉老師

    怎樣“立規矩”,孩子才不牴觸?什麼樣的規矩,孩子才會遵守?真心有幾個建議:

    1、不給孩子“扣帽子”

    爸媽跟孩子立了某個規矩,而孩子不能遵守,大人不免生氣,一生氣,就少不得責備孩子,要麼是“不守信用”,要麼是“出爾反爾”,大帽子一扣,孩子本來沒那麼嚴重的行為,就給“定了性”,連同孩子的品行,都給否定了。

    特別反對給孩子“扣帽子”,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就事論事是更好的方法,上綱上線,其實是某種傳統的慣性思維在作怪。

    孩子的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即便是他應該自己做好的事,比如獨立寫作業,也不會一下子就能每天自動自發地做得很棒,更不用說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學齡前孩子就能做到的自己收拾玩具、做事不拖拖拉拉、有時間觀念等等。所以爸爸媽媽不能期待,你今天教給他什麼規矩,明天就立竿見影。

    2、違背孩子天性的規矩,儘量少立

    爸爸媽媽都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會給孩子立各種各樣的“規矩”,但有的規矩,違背孩子的天性,孩子自然很難遵守。

    比如,孩子都喜歡自由自在,不喜歡有特別多的約束,但有些爸媽,會給孩子每天的的活動,制定一個嚴格的時間表,幾點幾分做什麼,每天閱讀多長時間,什麼時候開始寫作業,孩子沒有大人那麼強的時間觀念(事實上很多大人也沒有),這個時間表就很容易被破壞。那麼像這樣可執行性特別差的規矩,就應該儘量少立,讓孩子享有更多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的自由。

    當然,讓孩子懂得必要的規矩,是為了避免養成惡習,所以一些規矩,還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公共場合不大叫大嚷,不做騷擾到別人的熊孩子。

    3、給孩子的規則越少越好

    家庭教育中最起作用的,還是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父母沒有做出良好示範,給孩子立再多規矩也沒有用。

    我們很少給孩子立規矩,和孩子約定的規則,也只涉及特別關鍵的事項,比如不可以打人、不可以說髒話、不可以沒有節制地看電視、玩遊戲等等。孩子需要遵守的規則沒有那麼多,也就不會養成見到規則就想破壞的習慣心理。。

    4、規則最好和孩子一起約定

    孩子大一些後,需要孩子做到的事,我們會盡量用“約定”而不是“命令”的方式。

    總之,明明給孩子立好了規矩,孩子卻不能遵守,這事沒有大人想象得那麼嚴重,也不用擔心孩子會養成“不守信用”、“出爾反爾”的壞品行。大人調整下自己給孩子立規矩的方式、那些“規矩”的內容,讓孩子守規矩就容易得多。

    當然,如果能用合作的方式,與孩子“約定規則”,對孩子來說,更是再好不過的事。

  • 2 # 騰爸談育兒

    另外讓孩子遵守的,大人也必須做到,比如不讓孩子看電視,大人自己卻在看,不讓孩子打遊戲,大人卻在刷抖音影片,這樣就不行了。

    另外家裡最好創造學習讀書的氛圍,孩子小的可以給孩子讀繪本,大些上學認字了,可以在晚上睡前安排親子共讀時刻,孩子讀他的書,大人讀大人的書,讀完還可以互相交流下。

    喜歡讀書的孩子,規則意識都會比較強。總之一句話身教勝於言傳,要想孩子遵守規矩,大人先以身作則。

  • 3 # 家庭教育指導師飛飛

    愛要制定規則

    我們中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總是讓孩子聽話、乖。其實就是讓孩子無條件的服從,因為中國自古的教育就是這樣,講究“孝順”。但是傳統的孝順講究的是“父慈子孝”,而落實在現代社會大多數卻變成了孩子必須要聽父母的話,不能頂嘴叛逆,“父慈母愛”這一點卻遺忘的一乾二淨。

    在我們老一輩那裡,評價一個人是不是好人,其標準就是他是不是一個“老實人”。過去的教育,培養出的孩子都是被動、等待、聽話的人。但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網路的普及,市場經濟的推動,智慧時代的到來,再用這種服從,壓制的方法培養出的孩子,已經無法適應今天的環境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有進取精神,創新能力,有自信,有衝勁,有權利意識,有選擇意識,有主動性的人。因此,一味的批評指正,亡羊補牢式的教育已經滿足不了我們的需要。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這是在教育孩子當中的大智慧,讓孩子變被動為主動,這才能培養出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於是我們就要學習一個新的方法,一個新的理念制定規則。

    制定規則對很多父母來講好像是一件新穎有趣的事情,其實在國外很多國家的教子理念就是這樣,世面上很多家庭教育書中都有講過,如猶太媽媽/日本媽媽/德國媽媽這樣教孩子等書,其實我們中國古代也是這樣做的,古人常講一句話一人必有家,家必有訓”,這個家訓就是家中的規則,特別是從宋代開始,出現了很多家訓文章流傳至今。

    制定規則最大的好處,就是將父母與孩子放在了一個平等的應置上,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強迫施壓的一方,而是規則在約束孩子,我們透過跟孩子平等協商制訂出的規則。這樣我們執行規則,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又能約束住他們作為未成年人所產生的不正確的行為,是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比如我們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我們可以事先制定好規則,早晨6:30起床,7:00吃早飯,7:20出發去上學。當我們跟孩子平等協商好,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制定出規則以後,我們就開始實施。我們可以給孩子買一個鬧鐘,教會他如何將時間定在6:30。

    如果到了6:30孩子還沒起來,我們可以叫他一次:“寶貝兒,已經六點半了,你是現在起床還是5分鐘後起床?”他如果5分鐘後仍然不起,那就是他的事情了。他可以繼續睡,然後自己承擔所有的後果:遲到、挨老師批評等等。當然還有包括我們規則制定的,如果違反規則要受到的懲罰措施。這樣做,既可以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又可以讓孩子學會敢做敢當。而且違反規則屬於明知故犯行為,受到處罰也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那麼,應該如何制定規則呢?

    首先就是要平等

    家長要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協商,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孩子做,哪些事情家長做,做的好有什麼獎勵,如果沒做到,要受到什麼懲罰。特別是孩子的學業、為人處世的行為等事項,家長應該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與孩子交流,徵求孩子的意見。

    那當孩子與我們的意見不統一,發生衝突時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這樣做: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說出家長的感受和需求。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把所有想法都寫下來(不帶任何評論)。挑出哪些建議你們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諸行動。

    實際操作案例

    牛牛是一個十歲的男孩,放學後總是不按時回家,和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玩兒,耽誤回家吃晚飯的時間。

    媽媽:牛牛,看來關於按時回家吃飯這件事我們達不成共識。

    兒子:我告訴過你了,我已經盡力了,每次都是玩到一半的時候我就得離開。

    媽媽:哦?

    兒子:沒人比我走得早,一個都沒有!

    媽媽:嗯。

    兒子:我還得不停的問別人時間,我的破錶壞了,他們

    老衝我喊“閉嘴,煩死了!”。

    媽媽:哦,那是挺讓人難過的。

    兒子:是啊,明明還叫我“小屁孩兒”

    媽媽:太過分了·····我聽出來了,你受到了來自小夥伴的壓力。

    兒子:就是!

    媽媽:牛牛,你知道媽媽的想法嗎?

    兒子:知道,你想讓我早點回家。

    媽媽:這只是一部分,最主要的是你回來晚了我擔心你。

    兒子:你不用擔心!

    媽媽:我也希望自己不擔心.....我們想一想,看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都接受。我去拿紙和筆,咱們寫下來,各自發表各自的意見,最後再看。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清單:

    牛牛回家晚,媽媽別擔心

    媽媽去操場叫牛牛回家

    把表修好,牛牛自己看時間

    把晚飯放在微波爐裡

    晚飯推遲十五分鐘

    媽媽:牛牛,我們一起來看看,哪些想去掉?哪些想保留?

    兒子:好,看看吧!

    媽媽:你先來去掉一個。

    媽媽別擔心”。 兒子:去掉“媽媽去操場叫牛牛回家”“牛牛回家晚,媽媽別擔心。

    媽媽:你是媽媽的寶貝兒,我可不能不擔心。接著看看

    下 個,我可以把晚飯往後推遲十五分鐘,你覺得十五分鐘嗎?

    兒子:不......太少了吧!

    媽媽:我偶爾把飯給你放微波爐裡,但你要提前打電話告訴我,而且每週最多一次,

    兒子:好。那我留下“修理手錶”。

    媽媽:好的。但如果修好後,你再弄壞,要你自己花錢修。

    兒子:我戴的時候會小心的,這樣我玩的時候就可以看錶,知道什麼時候該回家了。

    媽媽:會嗎?.....嗯,好,我們來看看目前我們達成的共識。

    媽媽推遲十五分鐘吃晚飯,牛牛可以多玩十五分鐘。媽媽幫牛牛把表修好,但如果再壞,牛牛自費修理。媽媽偶爾把飯放在微波爐,但牛牛要提前打電話,而且每週最多一次。

    媽媽:這些辦法怎麼樣?

    兒子:好!

    只要我們肯花時間坐下來,不把孩子當成一個問題來糾正,同時,也要放棄“父母總有正確答案”的想法,和孩子分方法。

    享彼此的真實感受,我們會和孩子一起想出雙方都接受的解決

    那麼制定規則的第二點,就是不要貪多

    很多家長一聽到制定規則就很興奮,覺得終於逮到一個機會去約束孩子了,於是三下五除二的寫了幾十條,結果最後以失敗告終,原因是他寫的太多了,過了兩天,連自己都忘記了,記不清了。

    所以,在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以五條左右最為合適,最好把這些行為淮則用文字寫下來貼在牆上,或者雙方各持一份。

    第三點,家長負責執行規則,成功在於堅持。家長在執行規則的同時,自己必須也得受規則約束。家長首先要遵守規則,不超越範圍去幹預孩子的自由和事情,同時當孩子破壞規則想要獲得額外利益時,家長絕對不能開口破例。當孩子違反規定時,家長應該嚴格按預先協商的條件來對孩子實施懲罰。

    最重要的,也是成敗的關鍵,就是要堅持。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時隨意性很強,高興了就管兩天,不高興了就不管了,這樣會使你在孩子心中的權威性大大降低,從而導致孩子不願聽你的話。所以,當我們制定了規則,就必須要堅持,至少要堅持三個月,讓孩子形成習慣。

    第四點,關於懲罰與獎勵

    很多家長喜歡用物質去懲罰或獎勵孩子,這是極其錯誤的。懲罰與獎勵要結合事情,針對事物本身。就像一個孩子餓了,你要給他的獎勵是一個麵包,而不是帶他去動物園玩。孩子考試考的好,你給他一千塊錢,這根本就是驢唇不對馬嘴嗎?所謂結合事情,針對事物本身,就是隻對事,不對人。比如孩子今天違反規則了,多看了十五分鐘電視,懲罰就是第二天少看三十分鐘電視,翻倍。孩子如果一週都遵守規則,就獎勵孩子週末多看一個小時電視。

    如果孩子考試考的好,父母衷心的為孩子高興,為孩子慶祝,獎勵就是全家吃頓大餐慶祝,允許孩子點最喜歡吃的菜。考得不好,就要懲罰孩子這一週每天減少半小時娛樂時間,用來學習等等。

    這樣才能讓孩子覺得他只是這件事情做錯了,改正了就行了,他的人沒有問題,這樣孩子就不會產生恐懼心理,從而牴觸規則。(更多家庭規則如PK、對賭、消費和婚姻等機制)

  • 4 # 愛講故事的牛仔爸

    建立規矩的基礎是:合理、公平、公正、有獎有罰。

    合理的建立規矩,才能讓孩子去執行。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孩子才有可能去遵守;

    公平、公正需要有原則,而不是今天可以因為奶奶的一句話而不執行,這樣的規矩不用太久就會失去效力。必須有人嚴格遵照規矩本身的原則來執行,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才能讓孩子明白規矩是不能逾越的。

    有獎有罰無須解釋太多,試問各位家長在公司、單位的制度是否賞罰分明?只有賞罰分明才會讓孩子主動自覺地遵守。

  • 5 # 白家二姐

    看似簡單而又難的一個問題

    我簡單講解下我家如何立規矩的:

    我們會不定期的開家長會,要每人發言,先自我表揚自己近期的進步點活躍氣氛,

    然後引導家長帶頭說自己的不足地方,小孩就會潛移默化的一起說出來,大人也可以點出

    這樣針對性的寫一些規矩列條款,前提是由孩子自己來寫(所有人的條款都在上面),然後全家一起遵守,互相制約著,有違規就有懲罰,懲罰條例也要寫明

    最後全家一起簽字

    張貼家中顯眼的地方.

  • 6 # 柔美時光

    通常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都是父母認為孩子有不合適的行為,透過規矩糾正他們的言行舉止。父母和孩子間的衝突隱約可見,相互對立,難以配合。

    孩子的心裡狀態:

    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什麼問題,或者說孩子感到自己行為不當,心裡有愧疚。

    家長的狀態:

    必是帶著譴責語氣的疑問句,質問孩子,接著釋出命令或懲罰性的紀律與規則。

    這時候雙方的負面情緒都比較濃烈,家長嚴厲訓斥將激起孩子抗拒的內心,從而關閉了和孩子溝通的大門,很難獲得孩子的認可和支援,更無法讓孩子配合解決問題。

    給孩子立規矩,父母想讓孩子做的並不是孩子想去做的。出現問題,孩子的想法是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關愛;而父母想的是弄清楚事情的過程,瞭解孩子想法,立即解決問題。雙方的出發點不同,如果父母直接禁止孩子的行為,立下規矩,他們內心的想法沒有得到滿足,是不原意與父母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真的有人是穿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