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滕王閣序》裡面說的,道盡了李廣的滄桑和無奈,李廣為什麼又這麼難封呢?

    軍功制度問題

    漢朝承襲秦朝的軍功制度,當時計算軍功主要依據是殲敵數量,也就是割耳朵計算,朝廷會專門派人核實,冒領軍功也是重罪,李廣和匈奴大小征戰七十餘次,軍功應該不會太少,但是要想封候估計有點困難。

    漢景帝到漢武帝初期,對匈奴的主要方針是防禦為主,而不是進攻,也就是說,李廣實際上大部分作戰是防禦戰,防止匈奴對大漢邊境掠奪,在李廣一生七十餘戰裡面,擊潰戰佔據了大半,殲滅戰是少部分,而且當時的擊潰戰規模並不是很大,因為面對的是匈奴的騎兵,匈奴一般都是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打不死人,就割不到耳朵,那麼軍功就沒有,而且隨著李廣的名聲增大,很多匈奴都特意繞開李廣進行對大漢的騷擾,這樣一來軍功肯定就少。

    《史記》: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商鞅為秦制定的軍功制度,主要是根據當時秦國面對的窘境,用此制度來激發秦子民的好鬥之心,從而讓秦國不斷對外作戰,不斷透過作戰來滿足秦國子民的需求,都知道秦國以軍功最為讓人羨慕,一切都是圍繞軍功說話,其實仔細一想,白起坑殺這麼多人,難免有一點想割耳朵餵飽秦兵的嫌疑,面對這麼多軍功,白起可以不管,但是手下兵馬可不這麼看,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李廣與封侯總是失之交臂

    李廣這一生當中,有五次機會可以封侯,但都失之交臂,實在是時也,命也!

    第一次,馬邑之戰,這次大戰如果打起來,大漢勝利的機會很大,一旦大漢獲取勝利,李廣封侯那是肯定的,但是沒有打成,所以李廣也沒法獲得軍功。

    第二次,李廣被生擒了,雖然後面李廣逃出來了,但是也相應的沒有軍功。

    第三次,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哎。

    第四次,李廣再次領兵作戰,但是大漢軍隊死傷慘重,功過相抵之下,李廣再次無緣封候。

    第五次,其實這一次也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戰,但是李廣迷路了,又沒有功勞了。

    漢武帝時期,一共有26名將軍因軍功封侯,但是卻沒有成名最早,而且匈奴最為忌憚的李廣,按照當時大漢的軍功制度,“飛將軍”李廣的軍功確實無法封侯,無話可說,只能說是命運弄人,隨著“飛將軍”的自盡,含恨而去。

    綜上所訴,大漢能夠打敗匈奴,李廣的意義不僅是讓大漢得到了休養生息,更多是能夠吸引匈奴主力,就算打遭遇戰李廣也不會害怕匈奴,殺死一員大將容易,但是匈奴想生擒也不容易,需要付出的帶價不知道要多大,這也是漢武帝在最後時刻仍然使用李廣,這也是對李廣一生對大漢的貢獻的一種肯定,漢武帝也想李廣封侯,成全一名老將的願望,無奈的是李廣最終迷路,只能含恨而終。

  • 2 # 吳百蘭

    李廣不懂政治,所以難封

    李廣確實是位武功高強的大將軍,李廣射的箭可以入石三寸。

    李廣也是有軍功的將軍,在平叛吳楚七國之亂時,奪回叛軍軍旗軍功也的確配封侯。

    然,也許那時年青的李廣太急功近利了,居然接受了梁王授予他的將印。本來漢景帝就與梁王結過樑子,這個時候李廣接受梁王將軍印是什麼意思?

    想呀,就算李廣有大軍功,漢景帝有大度量,那也不可能封一個政治白痴的侯吧。國家之棟樑若不懂政治怎麼可以用?

    儘管如此,漢景帝還是給了李廣機會,派他守邊疆,李廣太過執著於立功封侯,天天在邊境上尋著匈奴打架。

    而此時的漢景帝的國策是嚴守,與民休息,而不是打架耗損國力。

    李廣這樣一個不懂政治的將軍,漢景帝怎麼好給他封侯?

    都是迷路惹的禍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第一齣擊匈奴時,也給了李廣和衛青同等的機會,封李廣驍騎將軍。

    可是李廣因迷路陷入匈奴的主力軍中,這次李廣的兵馬死傷過半,慘敗而歸。

    反觀衛青,出擊有目標,做事有目的。衛青首先作好功課,描準匈奴的龍城。直擊龍城好處多多。

    一,龍城是匈奴腹地政治中心,匈奴做夢都想不到,被他們打壓了幾十年的漢軍,有膽衝入他們的腹地政治中心來殺人放火。

    所以沒有主力軍把守龍城。衛青算準了,衝入龍城既遇不到匈奴的主力軍打擊,又可以殺幾個人回來邀功。結果衛青此次出征立了戰功凱旋而歸。

    就這樣,漢武帝還是給了李廣最後一次機會,這次的機會對李廣而言,確實有失公平,但大小也算是個機會吧,把握好了還是可以立軍功封侯吧。

    結果,李廣又迷路了。事後當衛青問責李廣迷路怡誤戰機的經過時,李廣因承受不了如此大的羞辱,拔劍自刎。

    一代將星,留下千古遺怨“李廣難封”。與平陽公主的駙馬爺衛青有影響,但關係不大。

  • 3 # 隨意言之

    探討這個問題,咱們要先講說一下這李廣難封的出處在哪裡。“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句源自於唐代少年天才王勃《滕王閣序》一文。意思是很簡單,就是說馮唐即便到老了,官位也沒得到升遷,李廣作戰一生也沒有被封侯。說白了就是要表達一下人的命途多舛,有些人奮鬥了一輩子也沒得到自己想要的。接著咱們再說一個問題,就是平陽公主是誰,平陽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也是西漢雙壁之一衛青的妻子。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衛青只是他的家僕,後來衛青依靠自己的姐姐衛子夫和自己本身能力發跡之後,平陽公主才嫁給他,這個時候的衛青已經是大將軍了,連他的兒子都因為衛青的功勳被封侯了。從這個道理上來講,已經是大將軍的衛青在這時的地位已經遠高於李廣了,而平陽公主雖然貴為公主,但對於大漢王朝對誰來封侯爵她肯本就插不進話。從邏輯上來看,在她嫁給衛青之前沒有去為了衛青打壓李廣的理由,嫁給衛青之後,沒有去為了衛青打壓李廣的必要。既然如此,李廣難封並非平陽公主打壓,那麼李廣究竟是為什麼終身沒有封侯呢?

    咱們還是先看看,為什麼李廣難封一直被人們感到可惜。其主要原因有這麼三個,太史公的《史記》一書,對李廣的描寫實在是太好了,把他對李家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不幸遭遇都寄託了在李廣的身上,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李廣的形象。第二個,李廣徵戰一生,最後卻以自刎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讓人們對這個沙場老將充滿了同情。第三個,漢文帝對李廣的評價,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在人們心裡給李廣下了定論,以李廣之能力就應當封萬戶侯。

    可最終李廣卻沒有被封萬戶侯,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咱麼來交流一下。

    第一個李廣有一個並不怎麼光輝的被俘歷史,李廣作戰勇敢,但喜好出奇制勝,作為這既是他的優點,但同樣是他的缺點。他不是一個超級士兵,他的作用是指揮作戰,可他經常把自己陷於危險之中,也就導致了他的被俘。看看中國歷史上,很少有被俘逃回而又被封侯的人。

    第二個,李廣有過殺降的事例,李廣在平定羌人叛亂的時候曾經誘騙過800羌人投降,最後卻把他們殺掉了,殺降不祥這個是古代為軍者的一條鐵律。往前看白起,往後看胡宗憲他們都有過殺降經歷,而結果也都沒有好的結果,雖然我們不迷信,但有些事或許就是冥冥中的天意。這種天意恐怕與李廣最後的自殺有關。

    第三個,在武帝之前,文景兩代並不重武功封侯這幾乎都為皇親國戚或者繼承爵位。李廣自然沒有可能。到了武帝的時候,武帝喜歡提攜年輕人,武帝一代以戰功封侯者幾乎都是年輕人,李廣的年齡大了,失去了優勢。但這其實不能說明武帝對其有偏頗,如果真的是有平陽公主打壓,武帝不重視他,他的兒子李敢也不可能因戰功封侯。

    第四個,看戰功。李廣是一個傳奇,這個傳奇是他個性的傳奇,他更像是一個俠者。雖然有時候能出奇制勝,但他發揮並不穩定。打的勝仗不少,但失敗的也很多。更何況李廣沒有大規模統兵作戰勝利的戰績。幾次征討匈奴,還總給人玩迷路。一個連路都不認識的將軍實話實說確實是不夠合格,單從這點上看,他與衛青和霍去病就有質的差距。

    第五點,我們在類比一下和李廣齊名的程不識。兩個人是同一時代的,年齡經歷都相仿,功勞也差不多。程不識出彩的地方不多,可出錯卻是沒有。而程不識也沒有封侯,那麼李廣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例外呢。

    就以上幾點來看,李廣雖然有著不俗的戰例,也有著親士卒、輕錢財的優良品質,但作為統帥他還是有差距的。而至於他不封侯的原因既因為時運不濟,而能力與個性所帶來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在我的心裡,李廣一直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他雖然愛兵如子,但是卻喜歡冒險,這樣不僅把自己同時把士兵也放在了危險裡面;他好出奇兵,但卻作戰發揮不穩定,作為一個將軍有些時候穩定反而比出奇制勝更為重要。李廣的確可以稱之為一個傳說,他的一生也確實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但就像我之前說過的,他更像一個俠客,而作為一個將領的確還缺少一些品質。

  • 4 # 橙子君17號

    總的說來,李廣作為將帥的謀略不足,好強逞勇,喜歡單打力鬥,在戰場缺少將兵方略和取勝之道,致使其領兵大規模作戰的勝率較低,淨首虜不高,無法達到封侯的資格條件。具體而言:

    1、李廣之勇在個人騎射能力突出,但性格好強,恃勇而驕,缺謀少略。敢以身犯險,深入敵陣,但容易陷入包圍,陷入以少對多的劣勢局面;自負偏執,不善於總結失敗經驗,在面對新局面時缺少應對能力。

    2、李廣將兵風格鬆散放任,這樣的風格在危急時刻團隊戰力不好凝聚、容易被沖垮;行軍宿營容易被偷襲、無法快速做出反應,很容易陷入被分割被包圍的困境;

    3、李廣軍備和戰術缺乏創新,戰前準備差。例如迷路失期,本身說明了戰前準備差;高明指揮善於製造以多敵少的區域性優勢局面,李廣卻相反,一味正面衝擊,總是陷入以少敵多的包圍圈,這與戰前準備和戰中指揮不足有很大關係。

    4、李廣對功名利祿的取捨缺乏眼光,如接受諸侯的封賞引起朝廷的不滿失去一個封侯機會;

    有些人一再抱怨李廣不受漢武帝重用,真是好沒來由,李廣以傳統將領世家,得到武帝給與多次機會,只是戰績糟糕。事實上,李廣獲得完全獨立領兵(設定總目標後自行規劃作戰)和半獨立領兵(在具體作戰計劃約束下)的機會也有四五次吧,也多次出任邊疆太守和首都警備司令,位列九卿,年薪2000石,說明了武帝對其的一再信任。但信任歸信任,如果你只有將5000兵的能力,武帝不會一再給你10000以上的兵力,這是肯定的,也是應該的。而其從弟李蔡和兒子李敢,都以戰功封侯,說明武帝無論對其本人,還是家族,都是很重視的,不存在李廣不受重用的情況。

    還有些人抱怨說衛青嫉妒排擠李廣,真是無稽之談。首先衛青是厚道人,李廣作為衛青伯父級前輩又未封侯,衛青其實是樂於見其封侯的;其次,李廣有自己獨立出征機會,戰績是全軍覆沒,與衛青無關;第三,李廣受大將軍節制出征的幾次,一次作為後將軍,戰功不是顯著未受封侯,這很正常。最受爭議的是漠北之戰,武帝答應李廣多次請戰,以前將軍列隊,但武帝又私下命衛青將李廣遷出前鋒陣營,衛青依令命李廣隨趙食其分兵東路作為包抄生力軍參加戰爭,可惜李廣、趙食其迷路未參與戰爭,對全軍來說,失去了消滅單于的機會,戰績不如預期;對於李廣來說,也是悲劇,結局不多說了。 但是全面中立的看,不存在衛青自己排擠李廣的問題,而且衛青作為萬戶侯、大將軍大司馬、內朝領袖,沒理由去嫉妒還未封侯年歲已高的李廣,想想,帝國二號人物、三軍總司令,有什麼必要去嫉妒一個即將告退的軍區司令?

    總之,李廣作為高薪高階官員,很受漢武帝重視,無奈自己進攻作戰指揮水平有限,戰功不著,未達到封侯條件,如此而已。

  • 5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李廣難封的主要責任在自己,在於那個時代,和平陽公主無關,和衛青無關、和皇帝也無關。

    按照大漢高祖皇帝劉邦定下的規矩:非軍功不得封侯。

    李廣最擅長的是單打獨鬥。李廣作為秦朝將軍李信的後人,世代授受弓法,精於射箭,武藝超群。李廣經常跟隨文帝出行,時或衝鋒陷陣,突破關隘,格殺猛獸,文帝嘆曰:可惜啊!你沒有遇上時機,你假如趕上高皇帝時代,封萬戶侯不在話下!景帝時,李廣任隴西都尉,升騎郎將。景帝時代,吳楚七國之亂,李廣擔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攻打吳、楚軍,奪下帥旗,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後來歷任上谷太守、上郡太守、隴西、北地等各郡太守,因努力作戰而出名。《史記》載:李廣曾和中貴人操練兵馬抗擊匈奴,中貴人率數十騎偶遇三個匈奴人,格鬥,三匈奴人射傷中貴人,幾乎殺光隨從。李廣立馬率百騎追擊幾十裡,李廣親自動手,射死二人,活捉一人。得勝歸途中,遇到幾千名匈奴騎兵包抄。李廣率部前行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處下馬解鞍,匈奴兵不敢攻擊。一個騎白馬的將領出來監護他士兵,李廣射死該將。李廣解鞍、下馬、躺地,時值太陽落山,匈奴疑慮,以為漢軍有伏兵,率兵全撤。

    李廣還曾經作為將軍,從雁門關出擊匈奴,因兵少傷病被活捉。李廣被用網兜安置在兩馬之間,走了十多里,李廣裝死,見機奪匈奴少年良馬奪弓箭而逃脫,遭幾百騎追擊,李廣射死匈奴人多名,成功脫逃。

    二、李廣唯一的一次封侯機會,因自己不懂政治、不尊法律而錯失。

    李廣在跟著太尉周亞夫鎮壓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曾奪取了敵人帥旗,在昌邑城下立了功顯了名,本來功可封侯。但李廣因為任性,不懂政治規矩,接受梁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最終得勝回朝,沒有得到封賞。這對他來說,已是法外開恩,如果不是因為用人之計,李廣驍勇出名,連殺頭的可能都有,功罪相抵,這是他李家祖墳冒青煙啦!

    三、自投入漢朝匈奴戰爭以來,李廣沒有封侯的軍功。

    恕我孤陋寡聞,翻遍《史記》中《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等相關傳記,沒有看到李廣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軍功,換言之他已不適應殘酷的漢匈戰爭。

    如上文所述載於《史記》的事例,李廣個人的機智、勇敢毋庸諱言是槓槓的,換個角度呢?冒險,逞個人英雄,這些帽子均可戴在他頭上,尤其是被俘的那次,損失傷亡過多,自己又被活捉,理當斬首的,後來他贖罪做了平民。

    同期的衛青、霍去病封萬戶侯、拜大將軍,全軍皆伏,並不僅因為他們是皇親國戚,而且因為他們為國家建立了豐功偉績啊!

    李廣的堂弟李蔡同李廣一起侍奉文帝,景帝時累功到兩千石。孝武帝時,到代國任丞相。元朔五年擔任輕車將軍,隨大將軍出擊右賢王,因功達到封賞標準,被封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替公孫弘做了丞相。李广部下的許多軍官、士兵也取得了封侯之賞。

    李廣有三個兒子,李當戶、李椒、李敢,在武帝時擔任郎官。李當戶早逝,李椒為代郡太守,他們均死於父親李廣前。李當戶有遺腹子李陵。李敢以校尉身份隨霍去病攻打左賢王,奪得左賢王的戰鼓、帥旗,斬獲甚眾,被賜關內侯,享受二百戶食邑,替李廣做了郎中令。

    可見,漢武帝並不用人唯親、賞人唯親。

    四、所謂皇帝姐夫兼大舅子衛青、平陽公主壓制李廣的說法均是對元狩四年衛青遠征匈奴事件的誤解。

    元狩四年,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一正一奇,兵分兩路想一舉剿滅匈奴。李廣幾次主動請纓,但武帝以為他年老,開始沒答應。後來經不住李廣蘑菇,最終任命他當前將軍。

    大將軍令李廣的部隊合併於右將軍的部隊,從東路出擊。李廣向衛青請求:我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改命為從東路出兵,再說我和匈奴作戰以來直到今天,才有機會與單于對陣。我願做先鋒,與單于決一死戰。大將軍暗受皇上告誡,說李廣已老,多次受困,不要讓他正面與單于對陣,以免失望。衛青不敢違旨,於是調開了前將軍李廣。李廣竟堅決拒絕調動,大將軍下命令給李廣幕府,率部和右將軍趙食其的部隊合併,從東路出發,因無嚮導,迷失方向,落在大將軍之後,後來大將軍擊敗單于,單于逃跑,大將軍率軍向南過沙漠時,遇到前將軍、右將軍,派長史急令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問。李廣拔刀自殺。

    李廣的自殺,衛青實在沒什麼太大責任。

    五、李廣之所有名氣很大,一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大書特書這位奇才的才能,二是歷朝歷代文人借詩抒情,要麼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豪情,要麼發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要麼表達邊界不寧時對良將的渴望。

    我這裡做回抄書公,抄幾首唐詩: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韋應物、張耒、劉老莊等也寫過類似的詩。但他們詩中的李廣只是一個文學形象,是塞上長城、國之棟樑的代名詞!況且這些詩人他們均不是權威的史學家,無力對李廣的軍事才能進行鑑定!甚至王昌齡詩中的“龍城飛將",我個人看法還是趨向在讚美大將軍衛青!只有他和霍去病才有這樣的傑出才能、非凡貢獻,李廣最多隻能稱“飛將軍",他和戰將這等帥才相差十萬八千里啊!

    李廣經歷朝歷代的文人的帶情緒化的大肆宣傳,演繹成了一個苦大仇深、懷才不遇的奇才,在蒼茫大地看來:其實他充其量只是一名優秀計程車兵、優秀城防司令,讓他去指揮大兵團進攻作戰,夠戧!“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道盡懷才不遇者的心聲,但史實上說,李廣實在難稱帥才啊!

  • 6 # 公子講故事

    李廣難封,是不是因為平陽公主的壓制?小編認為應該不是。平陽公主雖說是漢武帝的姐姐,丈夫是大將軍衛青,但歷史上並沒有平陽公主幹預朝政的記錄。而且早期漢武帝也是一個雄才偉略的英主,他不會因為自己的姐姐而壓制一位功勳的將軍。那為什麼“李廣難封”呢?我覺得還是李廣時運不濟,沒有達到封侯的標椎。不信我們一起來看看李廣一生的履歷。

    李廣,出生年歲不詳,死於公元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人),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封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關擊匈奴,遇主力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公元前119年,即元狩四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據說李廣一生,歷經七十餘戰,都未能獲封。難道李廣是受到詛咒嗎?我認為不可能。我們先來看看漢代封侯需要什麼軍功:一是捕斬敵軍王爺、丞相、將軍、閼氏等;二是斬敵千級以上;三是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四是父輩在戰鬥中立下大功,但是戰死,兒子可以獲襲封侯。遺憾的是,這四條李廣一條也不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一生歷任七郡太守,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親歷大小戰役七十餘次,怎麼會軍功不夠呢?聽筆者慢慢道來:

    其一,李廣生不逢時,李廣的青年時代,還是杭超和匈奴的和親密月期,基本沒有大的戰鬥。加之李廣當時主要負責宮裡的護衛工作,根本沒有機會立大功,漢文帝就感嘆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其二,李廣沒有政治敏感性,歷史上有汙點。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身先士卒,勇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但是,梁王卻私自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李廣受到漢景帝的猜疑,非但沒給封賞,反而貶到邊疆戍邊。

    其三,李廣沒有大局觀念。組織紀律觀念比較差。李廣的優點是愛兵如子,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還和士兵在一個鍋裡吃飯,但是在治軍方面很鬆懈,不重視組織紀律。比如,大軍休息時“人人自便”,晚上宿營居然不派警衛;還有一次,身為一郡之守卻擅離職守,領人去追捕匈奴的射鵰手,結果遇到敵軍主力,因為軍部不知道李廣的去向,也就沒接應,李廣差點全軍覆沒。

    其四,李廣的個人戰鬥力雖然很強,但是整體的軍事指揮能力比較差,打仗不講戰略戰術。一打起仗來就是身先士卒,猛衝猛打,鬥勇鬥狠,不注意在戰爭中時時瞭解敵我軍情,調整戰術,經常是跟匈奴硬拼硬,結果斃敵一千自傷八百,很難取得較大的軍功。

    其五,李廣歷經七十餘戰,大多數是小規模戰鬥,而僅有的幾次主動出擊,李廣也因種種原因未能獲得能夠封侯的戰績!

    漢武帝元光六年,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各帥一萬人出塞迎敵。公孫賀沒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損兵七千。李廣最倒黴,遇上了匈奴單于主力,不僅兵敗而且被俘,後來僥倖逃脫,被削職為民。而衛青則透過長途奔襲,端了基本不設防的匈奴的老窩——聖地龍城。關於此次戰役,電視《漢武大帝》中,陳寶國扮演的漢武帝說過一句話:“李廣被俘全是名聲太大,為名聲所累”。

    公元前123(元朔六年),李廣又受任後將軍,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出塞,征伐匈奴,許多將領因斬敵首級符合定額以戰功被封侯,而李廣的軍隊兩手空空,沒有戰功。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廣率四千騎兵、博望侯張騫率一萬騎兵分頭出征,李廣遭遇匈奴四萬騎兵包圍,苦戰一天,才等來援軍,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延誤期限,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李廣最後一次出征任前將軍,但漢武帝特意囑咐主帥衛青不能用李廣為先鋒,因為他運氣不好,於是衛青令其側路襲擊,結果,李廣迷路錯失戰機,最後因羞憤拔刀自刎。

    總之縱觀李廣一生,封侯的機會不是沒有,但是造化弄人,就拿漢武帝的五次主動出擊戰來說,李廣三次未遇敵和兩次全軍覆沒,最終的結果是雖經七十餘戰卻未達到漢代封侯的標準。

    所以李廣難封,並不是受到平陽公主的壓制,而應該用“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來解釋。

  • 7 # abc669fa69

    李廣難封是李廣自身性格造成的。李廣只知戰無不勝,愛護將士,他忘了能臣的最大弱點就是不示弱,最容易引起皇上的猜疑,猜疑是皇上的通病。平陽公主只是外因,不怪她。

  • 8 # 小張讀歷史

    實名反對這個問題下的“排擠論”。李廣的兒子李敢和弟弟李蔡都因為得以封侯,如果皇帝真的不待見李家或者衛青平陽公主等排擠李家,那麼為什麼只有李廣沒有封侯?而其兒子和弟弟都封侯了?所以排擠論實在是有些站不住腳。

    個人觀點,李廣難以封侯並不是因為平陽公主的壓制,而是因為飛將軍李廣自身的原因。

    漢朝封侯的標準:

    我們先來說說漢朝的封侯制度,什麼樣的人才能封侯?漢朝的制度是“非劉姓不王,非軍功不候”,可見在漢朝,軍功是封侯的硬性標準,而漢朝的軍功制度是十分明確和嚴苛的,達不到封侯要求的軍功標準,哪怕再勞苦功高、再幾朝元老也不能封侯。

    而據史料記載,李廣的相關戰績的確到不到封侯的標準。《史記》中的《衛將軍驃騎列傳》篇,詳細記載了漢朝各封侯者的具體軍功,經過統計,我們可以看出漢朝的封侯標準:

    我們以被封驃騎候的趙破奴為例:

    “......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

    另一個以軍功封侯的代表人物是李蔡,也是李廣將軍的弟弟,二人同屬於李氏家族。史料記載:

    “輕車將軍李蔡再從大將軍獲王。上谷太守郝賢四從大將軍,捕斬首虜二千餘人。”

    李廣的弟弟李蔡封侯,也是對於“排擠論”的有力反駁。

    由以上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封侯的軍功標準並不低,大概要達到斬首數2千左右,而且最好是有虜獲敵方王級的首領。而李廣將軍並沒有達到這一軍功基本線。具體關於李廣將軍的軍功,可參考《史記》中的《李將軍列傳》篇,裡面對李廣的軍功和幾次對外作戰結果都有具體的記載,資料可以明確告訴我們,李廣的對外作戰總體上敗戰數量很多,打勝的幾次戰爭中有沒有規模可堪封侯的大捷。

    李廣的個人原因:

    李廣歷經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是資歷很深的武將,漢武帝崇尚軍功,對李廣是器重和信任的,多次派李廣戍守軍事重地並命其參加重要的軍事行動。但是李廣其人性情不拘小節、不受規則管制、集體意識缺乏,這使得他在作戰時總是脫離集體單獨行動,幾次錯失好的戰機;由於不關注細節,作戰前沒有對地形詳細考察,導致多次迷路。這些都使得他幾次與大好的戰機擦肩而過。

    軍事能力上,李廣在那個時代也不是最一流。李廣的個人能力很強,他作戰勇猛、箭術高超、有以一敵百的氣勢,但是在領導軍隊時,他總是過於冒險輕進、不考慮整體局面,所以在領兵作戰時時常使隊伍陷於險境,與勝利失之交臂。

    另外,李廣的個人運氣也並不是很好。到了後期,李廣不能封侯的事快成了朝廷的難題,按理說,李廣為將多年,勞苦功高,封侯是早晚的事情,可他就是缺乏一場大捷來達到封侯的門檻。歷史記載的李廣軍功上,雖然有數次勝仗,可是規模就是達不到封侯的軍功門檻,可謂氣數上總是差了那麼一口氣;以至於在一次出征上,漢武帝專程對衛青說李廣“命數奇”,就是說李廣這人運氣總是不好,讓衛青千萬不要讓李廣單獨與匈奴對打,以免有意外,一定要讓他跟著大部隊一起作戰。結果性格不守規則的李廣不服從衛青管理,又一次脫離大部隊,最後迷路貽誤戰機的李廣被武帝下獄。

    (“李將軍列傳”中記載李廣最後一次出征的細節,可見其性格。)

  • 9 # 花生酥糖

    王勃26歲寫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人不禁唏噓李廣的命運多舛。那麼其為什麼難封呢?先來了解一下李廣。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回朝後自殺。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廣的部隊沒有功勞。過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走了大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計程車兵都很恐懼,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快馬衝擊敵人。李敢獨自帶了幾十名騎兵飛奔而去,直穿匈奴騎兵的包圍圈,抄出敵軍的左右兩翼而回,報告李廣說:“匈奴人容易對付。”士兵才安定下來。李廣佈成圓形陣勢,面向著四外,匈奴猛攻他們,箭下如雨。漢兵死亡的超過一半,漢軍的箭也快用完了。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匈奴人漸漸鬆懈。恰巧天色黑了下來,軍官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的神氣同平常一樣,更加精神振奮地指揮軍隊。軍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氣。第二天,繼續奮力戰鬥,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按漢朝的法律,張騫耽誤了預定的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呂蒙正:“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蘇泂:“十載尊前,放歌起舞,人間酒戶詩流。盡期君凌厲,羽翮高秋。世事幾如人意,儒冠還負身謀。嘆天生李廣,才氣無雙,不得封侯。榆關萬里,一去飄然,片雲甚處神州。應悵望、家人父子,重見無由。隴水寂寥傳恨,淮山宛轉供愁。這回休也,燕鴻南北,長隔英遊。”

    王夫之:“獲譽於士大夫之口,感動於流俗之。”

    黃道周:“李廣為將,才氣無雙。世世受射,射無不當。三人與戰,中責受傷:殺其二人,擒一以償。孤軍擊敵,解鞍其傍。敵疑為誘,轉奔而亡。不擊刁斗,部伍偏強。凡戰可侯,侯則未嘗。細推其故,禍在殺降。速道自剄,天意難量。”

    說幾點,一早年趕上了文景之治,對內黃老之道,休養生息,集聚民力。對外,尤其匈奴,實行“和親”策略。尤其漢文帝,曾被司馬遷媲美堯舜之君,一生節儉,自然沒有戰亂。作為武將的年輕軍官,只能平時陪陪皇上射獵,並多次格殺猛獸,其勇猛連文帝不得不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漢武帝時有幾次戰役。第一次,李廣與漢武帝小舅子名將衛青搭檔,以偏師遭遇匈奴主力,其軍隊數量和匈奴相差懸殊,結果全軍覆沒。匈奴想活捉他,才給他逃回。狼狽而回的李廣自然給漢武帝印象不好,雖然沒被殺,但被貶為平民。

    第二次,漢武帝派出的還是衛青和李廣。可匈奴一聽是飛將軍李廣,都繞開他的營地,不和他正面開打,李廣自然也就沒有戰功可言。

    第三次,李廣終於雄起,以四千兵力擊退匈奴四萬人馬。可是一代戰神霍去病太耀眼了,竟然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萬餘人,並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狼居胥山。這種光芒下,李廣的戰績肯定是被埋沒了。

    年過花甲,李廣迎來了漢匈的最後一戰。考慮到年紀,老將軍再三請求漢武帝允許自己出徵。漢武帝不得已答應,可主將衛青知道李廣求功心切,怕其冒進,於是讓他作為偏師策應,沒想到部隊迷失在沙漠裡,等衛青打敗匈奴,李广部隊才到達。延誤軍期是大罪,且無寸功,李廣羞愧難當,於是自殺謝罪。

    惜哉李廣。

  • 10 # 縹緲峰下一粒沙

    當然不是。

    只有皇帝個性軟弱或溫和的情況下,公主才能干政。比如劉徹的父親劉啟,就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的影響,但劉徹意志堅定,沒哪個姐妹可以左右他。

    李廣難封,不是因為別人,正是因為他自己。我們來看一下他的功績,以及失誤。

    一、鎮壓吳楚叛軍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漢景帝劉啟採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奪趙、楚等國的封地。

    吳王劉濞的太子是被劉啟用棋盤不慎打死的,內心深恨劉啟,藉機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藩王作亂。

    當時其他封國要麼附合,要麼觀望,只有梁國態度明確的支援朝廷。

    李廣隨著太尉周亞夫平叛,作戰勇猛,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下大功,聲名大振。這種大功必得封賞吧?並沒有。

    因為他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接受了梁王授給他的將軍印。

    但梁王不是皇帝,他並沒有權力授印給朝廷的將領;李廣如果稍有政治頭腦,也不該接受這枚將軍印。可以說他們都犯了皇帝的忌諱,只是梁王是為數不多支援朝廷的親戚,漢景帝不會找他麻煩;李廣就慘了,不但沒有得到封賞,還上了皇家的黑名單。

    李廣不能封侯,和這件事有很大關係。

    (李廣藝術形象)

    二、曾兵敗被俘

    此後數年,李廣一直在與匈奴作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打出了“飛將軍”的名號,威震塞外。

    但關鍵時刻,又出問題了。

    公元前137年,漢武帝劉徹在位,比較賞識李廣。讓他以衛尉之職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這是他首次獨領一軍出戰,如果能取得戰果,必然有厚厚的獎賞。

    可是他敗了。雖說是因為匈奴兵力勝過漢軍才敗的,但敗了就是敗了,沒那麼多道理可講。他還被匈奴生擒了,裝死才搶了匈奴騎兵的馬逃回漢地。

    這次戰敗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主帥李廣還活著被俘虜,朝廷認為應該治重罪斬首,李廣花錢贖死罪,成為庶人。

    這種經歷簡直是政治上的汙點,難以洗清。

    (李廣藝術形象)

    三、戰績平平

    雖說已是庶人,但世人皆知李廣是名將,劉徹也沒有放棄他,又給了一次機會。

    這次不敢讓他單獨領軍了,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軍都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而被封侯的,唯獨李廣的軍隊未有戰功,簡直不知道為什麼。

    過了三年,劉徹又讓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和博望侯張騫分兩路攻擊匈奴。

    結果此戰又失利。李廣被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奮死殺敵,好不容易等來了張騫,才得以殺出重圍。

    (網路配圖)

    此時李廣的四千騎兵幾乎團滅,功過相抵,沒有封賞;張騫則因延誤了戰機而被治罪,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

    這事兒上,李廣是有點冤枉的,要不是張騫晚到,他也不至於險些全軍覆沒。但結果就是這樣了,他又錯失封侯良機。

    更詭異的是,此後江湖中流傳著一種說法:李廣命途不好,不但自己封不了侯,和他搭檔的如果鎮不住他,也沒好下場。

    (電視劇中的老年李廣)

    四、最後一戰

    公元前119年,劉徹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越大漠遠征匈奴本部。

    出征的將領中本沒有李廣,但他一再請求,一洗前恥的態度非常堅決,劉徹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讓他跟隨衛青出戰。

    那種迷信傳聞,劉徹是聽過的,而且相信了,暗中對衛青說:“親,李廣年紀大了,而且運道不好,不要讓他擔任重要的任務,讓他渾水摸魚得個軍功回來就行了。”

    衛青大概也是相信的,所以在李廣要求擔任前鋒時拒絕了,讓他加入右軍策應。李廣憤憤不平,但不敢違抗軍令,只得按命令出發。

    (網路配圖)

    然後,他就迷路了……衛青打潰了匈奴的部隊,但沒能捉住單于,只好收兵回師,南行渡過沙漠之後遇到了迷路中的李廣,雙方都有點懵。

    這種事情肯定得報告劉徹,衛青送上糧食酒水,同時詢問他們是怎麼迷路的?李廣可能深感上天作弄自己,也不願意回去後被審問,揮刀自殺了。

    他兒子李敢因為此事而怪罪衛青,打了衛青,被霍去病射殺;他的孫子李陵徵匈奴時兵敗,投降了匈奴。李家名聲盡失,徹底敗落。

    (飛將軍雕塑)

    【結語】

    透過以上事蹟我們可以看出,李廣難封侯,真不是誰故意為難他,純屬個人原因。

    其實李廣在漢朝是很尷尬的,世人皆知他是名將,在世時幾乎參加了每一次對匈奴的作戰,說出去勞苦功高。可詭異的是,沒有一次達到封侯的標準,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阻撓他成為侯爵。

    後來李廣都認命了,認為是自己以前殺了八百多降卒,上天才不讓自己封侯。堅持參加漠北之戰,可能是想和上天最後對抗一次,結果失敗了。不過他兒子李敢跟著霍去病出徵,在此戰中殺敵頗多,被封為關內侯。

    而到了後世,“飛將軍”已經成為了守土衛疆、奮勇不屈的象徵,激勵著無數後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皮的錢夾髒了怎麼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