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在魯國的南武城裡有個人和曾參是同名同姓,這個人一次在外鄉里殺了人,又擔心自己受到懲罰,就連夜趕緊收拾行李忙不迭地逃走了。官府為抓捕此犯人,便在城裡貼出了公文告示懸賞捉拿。老百姓們看到了這個公文,都議論起來。

    有一個人與曾參很熟,便到了他家裡,給曾參母親來報信:“大事不好,曾參殺人了,正被官府懸賞捉拿呢!老人家趕緊逃走吧,免受牽連。”曾參母親莫名其妙說:“你在瞎說些什麼呀!我兒子他是出了名的老實,怎麼會殺人?”那人卻堅持道:“我真的沒騙您,都傳開了,你的兒子是在外鄉殺的人,怕坐牢,所以就逃走了!”“你不要再胡說八道了!一定是你自己搞錯了!”曾參母親把此人給送出去了。她異常篤定地認為曾參沒有殺人,繼續在屋子裡做著鞋墊。

    哪知道,沒過多久,又有一人來到大門前,氣喘吁吁地就大聲喊:“大娘,曾參真的殺人了,您快去去看看吧!此時曾參母親心中委實有些疑惑,但她轉念一想:“曾參平日裡對父母孝順,又善待朋友,怎麼就可能會做出那殺人越貨的事呢?我是他的母親,我一定要相信他!”於是,曾參的母親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開啟門高聲說道:“我的兒子不可能殺人的!”

    那個 人卻斬釘截鐵地說:“不只是我一個人看見了,街上很多的百姓都看到了。現在大家都在找曾參!”曾母到了此時還是不能相信,將這個來的人又趕走了,繼續幹活,但是心中的疑惑越來越深。又過了不一會兒,第三個報信的人又進來了,這次來的人一邊拍著門一邊說道:“曾參真的殺了人!您到底是否知道他在哪兒啊?”這下子曾母慌了;心想:“大事不好了,連著三個人都說兒子殺了人,難道他真的殺了人嗎?”曾參的母親在屋裡急得團團轉,等了又等,見兒子還是不回來,喃喃著道:“兒子出去那麼久了還不回來,肯定就是像別人說的,殺人了後逃跑了!兒子平日如此忠厚老實,怎能做出如此的事情呢?留下一個老母親,可怎麼活呀”曾母心中認定曾參殺了人,連門也不敢開,也不敢再回應外面的人。她悄悄地收拾好行李,搬著梯子來到後院,翻牆逃跑了。

    該則故事告訴我們,應當用分析的眼光來看問題,要實事求是,並且需在掌握了確切的事實證據後再下判斷,而不能盲目相信流言蜚語。

    透過這個故事,將領領兵打仗,給君王講這個故事,可以增加信任,我再忠誠,你對我再瞭解,也比不上大賢人曾參他母親瞭解他兒子那樣瞭解!信任不信任,完全看君主的慧眼和毅力!

  • 2 # 小義老師扯歷史

    安排親信監視,監軍就是幹這個事兒的,皇帝安排自己的親信隨大軍出征,隨時密報前線情況,保證皇帝對前線戰況和將領情況第一時間知道,保持資訊暢通,也讓將領有所顧忌,效忠皇帝。

    扣留人質,將領家眷親人,尤其是兒子留在京城任職,不得私自出城,加強對將領的控制,增加將領叛亂的成本。

    稱兄道弟,皇帝與將領以兄弟相稱,甚至結拜,以忠義繫結將領。或者與將領結親,與將領成為親家,成為“一家人”,增加感情,也使將領感覺在為自家而戰鬥。

  • 3 # 南宮外史

    古代大軍出征,君主把國家的安危和軍隊交給將軍一人掌握,往往對將軍不太放心,但是作為戰爭,國君對領軍將軍的掣(che)肘,則是不利於戰勝敵人的。所以,君主與將軍的互相信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一般情況下君主和將軍透過如下方式,達到相互信任。

    一、神權約束

    派遣將軍出征前,在太廟或者宗廟,舉行祭祀儀式,在神靈面前,由國君親自把鉞、劍、虎符等代表征伐、權威的禮器交到將軍的手中。將軍在神靈面前接過禮器,就代表將軍在神靈的面前立下了誓言。有神靈作證,來約束將軍忠誠於國家、忠誠於君主。

    二、誠信約束

    有的君主,派遣將軍時,跪下來推著將軍的車轂(gu,車輪)說,國門以內的事我決斷;國門以外的事,由將軍裁定。所有軍隊中因功封爵、獎賞的事,都由將軍在外決定,歸來再奏報朝廷。用君臣雙方的誠信來感動將軍,約束將軍忠君報國。

    三、友誼約束

    出征前,給將軍擺宴送行,授給將軍銅鉞、符節、儀仗等,國君親自為將軍斟酒。君主賜給將軍各種獎勵。出發前,再次為將軍敬酒壯行等。這既能提高士氣,也能加深君臣友誼。

    四、官吏約束

    君主為出征軍隊設定副帥、監軍之類的官職,以便於監察、監督軍中事務,隨時為君主傳送軍中訊息等。監軍一般由君主信任的官吏擔任,在宦官專權的時期,大都由君主親信、寵幸的宦官擔任。

    五、自我約束

    有的出征將軍為了打消君主對自己的疑忌和顧慮,出征前,大肆購買田地、宅院,多向君主討要賞賜等,以貪財、貪功的自汙形象,顯示自己沒有異心和大志。

    六、主動釋疑

    有的出征將軍,在出徵前,與君主促膝長談,向君主保證戰爭的勝利和對君主的忠誠,同時要求君主不要對自己掣肘,不要聽信小人讒言,而對將軍不信任。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 4 # 如史如畫

    這真沒有什麼依靠的,退一步說還是得靠君主的眼光,派兵出征可不是什麼小事,尤其是舉國出兵,或者是命懸一線的戰爭,靠的還是君主挑選將領的能力。比如秦末,劉邦派韓信獨自出徵之前,對他關懷備至,自己的好衣服給他穿,美食也親自端給他,可謂是寵愛有加,劉邦也把韓信看透了,他絕不會反的。基於這種信任,劉邦才敢讓他帶兵。另一種情況就是扣留人質,比如漢武帝晚年,漢武帝曾派一名將軍出征打匈奴,漢武帝信不過他,但朝中無人可用,於是將他家屬全部留在長安。誰知那位將軍果真叛變,漢武帝於是將他滿門抄斬。將軍一旦帶兵出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虎符是將軍隨身攜帶的,自古以來士兵都是隻認虎符不認人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行軍打仗最怕的上層幾個領導命令不一,所以為了指示簡單明瞭,士兵們都是隻認虎符,誰拿虎符,誰就是指揮者。所以派兵打仗,君主眼光非常重要,選對了元帥就皆大歡喜,選錯了就慢慢後悔吧!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古代大將出徵,率領的軍隊有可能是一個國家的大部軍力,如秦朝時的王翦,領軍60萬,除去地方維持安全和防禦其他國家的部隊外的全部軍事力量。如果君主不能和大將確立信任,反叛的情況經常發生,甚至顛覆王朝,反之,不被信任的將軍即便是在獲勝後,也可能被君主秋後算賬,如白起、韓信等都被誅殺。

    君主和統軍大將如何建立信任?

    君主對統帥大軍的主帥是非常畏懼的,不敢輕易將軍隊交給不信任的人,錢財、美女對有些將領來說一切都是浮雲,如果反叛成功,這些物質方面的享受自然而然比原來君主賞賜的多。古代君主如何控制帶軍出征或者戍衛邊疆的將領和文官們吶?主要從這幾方面進行控制。

    第一,將領家屬人質制度。

    將領出徵之時,主要的將領的家屬一般都要住在都城,在皇帝的監控之下,其他次要的將領一般要將一個兒子送達京城,成為質子,其餘家屬則被各地政府有效監控起來。

    假如主將造反,跟隨者的一些將領們都要考慮自己的所有家屬的生存問題。如漢武帝時期貳師將軍李廣利叛逃,其家族被滅,附屬將領們的家屬主要成員也被殺,其他家屬淪為官奴。李陵投降匈奴,其家族也被滅三族。(滅蜀漢二將鄧艾、鍾會劇照)

    三國時期,鄧艾、鍾會進攻蜀漢得手,二人相繼都被名不見經傳的監軍衛瓘所滅,他能聚集二人手下的將領們,最重要的一招就是將領們的家屬都被控制在洛陽,假如反叛,下場可想而知,很多將領和士兵都不願意追隨鍾會反叛。(監軍衛瓘劇照)

    第二,監軍制度。

    君主派遣的監軍一般就是皇帝的代言人,對軍隊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用來制衡軍隊主帥的權力,這種制度形成也是由來已久的。

    如北宋北伐時,主將潘美,副將楊業他們的所做所為都受到監軍的控制,直接導致楊業被圍,而主力早早撤退,導致悲劇發生。不過負責監軍的主要成員事後也被嚴肅處理。

    第三,摻沙子制度。

    皇帝對軍隊的控制還在於任用不同派系的軍官,都在一個將軍的統帥之下,但將領們各有各的派系,在對外作戰上可以軍令一致,假如反叛,則要考量軍隊中的不同勢力因素。即使主將處理了不同派系的將領,但他們的手下未必願意真心跟隨反叛。

    假如統帥大軍的主將和其他次要將領們鐵板一塊,那麼皇帝的位置危險了。趙匡胤陳橋兵變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第四,控制後勤供應。

    軍隊如果沒有充足的後勤供應,幾乎沒有戰鬥力,將軍統領大軍的物資一般都不會一次給非常多,都是分批供給,這也防備軍隊有足夠的糧草反叛,君主不得不防。(軍隊運輸軍糧劇照)

    第五,戰後交出軍權

    將軍打完戰役結束後,幾乎都要將軍權交還皇帝,皇帝對軍權再次分割安排給其他將領。(虎符圖)

    其實君主在控制有軍權的將領方面還採取了政治聯姻,確保將領的的榮華富貴,將將領們的權益和皇帝的權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建立信任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安石的《元日》是七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