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的二貓
-
2 # 15878445540
一:自然火
二:鑽木取火
後來人們發現透過一些硬物像木棍,在木頭上持續摩擦,會發熱,最後會燃燒起來,於是有了鑽木取火。
三:擊石取火
一個偶然的發現,人們找到了一個新東西-火燧石,也就是打火石。這種石頭互相摩擦會迸發出火花。
四:火摺子
火折是一種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用很粗糙的土質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放入竹筒裡蓋住不通風。雖然明火熄滅了,但還是會有隱約的紅點在燃燒,可以保持很久不熄滅。等需要用時對著火星吹氣使其復燃。
五:火柴
硫磺引火的原理被馬可·波羅帶到了歐洲,從一開始的黃磷火柴,到普魯米辛火柴,又到無磷火柴,直到後來,才演變成了用紅磷做火柴頭的現代火柴。
-
3 # 開周說宋
在兩三千年前的商朝和周朝,鑽木取火是很小眾的取火方式,擊石取火才是普遍流行的取火方式。至於夏朝,那只是一個傳說中的朝代,尚未被考古證明,可以忽略。
先說鑽木取火。
鑽木取火的原理是摩擦生熱。找一根乾燥的木頭,削出尖頭,去鑽另一根乾燥的木頭,假如旋轉速度足夠快,應該可以使兩根木頭相接觸的地方碳化,並逐漸升溫到引燃點以上,進而生出火來。但這種方法說起容易,做起來很難,所以一旦取出火來,必須小心翼翼地把火種儲存起來,省得下次再使出吃奶的力氣去鑽木頭。在殷墟,在周原,在更為久遠的半坡文化遺址以及紅山文化遺址,我們都能看到大量灰燼的堆積層,那應該就是先民們儲存火種的地方。
從漢唐到明清,每年寒食節過完,歷代皇帝都會讓小太監去鑽木取火(這僅僅是向先民致敬的一種習俗,並不表明漢唐時期還笨到需要鑽木來取火),然後把火種分發給王公大臣,這是向原始社會致敬的一種方式。小太監們將質地堅硬的棗木削尖,中段刻出凹槽,纏上繩索,製成簡陋的木鑽,在質地鬆軟的桐木上鑽洞。他們雙手齊上,拉動木鑽,使盡吃奶的力氣,直到把手掌磨出血泡,都未必鑽得出火花。一般情況下,幾十個小太監同時鑽木取火,也只能有一個兩個僥倖成功,進而得到皇帝的獎賞。
因為鑽木取火太費力氣,成功率太低,所以從有文字記載的時代開始,古人生活中真正普及的取火方式是擊石取火。
擊石取火的石,是指燧石,俗稱“火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並含磷、錳以及少量稀土元素,例如鈰和鑭。用鐵器敲擊燧石,會形成顆粒很小但表面積很大的碎屑,這些碎屑與空氣中的氧氣充分接觸,在分子劇烈運動所產生的熱力作用下急劇升溫,變成火花噴濺出去。
實際上,普通岩石受到撞擊,同樣會產生火花。即使不用岩石,僅僅用一塊鐵去敲擊另一塊鐵,也會有火花出現,只是鐵器敲擊產生的火花數量偏少,熱度不夠,不容易將紙媒燃著。
所謂紙媒,未必全是紙,還可能是曬到乾透的通心草、軟細如棉的艾絨、除去樹膠的芭蕉根、剝離種籽的木棉花。火花飛濺到這些東西上,逐漸引燃,再輕輕吹旺,火花變成小火苗,再引燃稻草與乾柴,即可煮熟食物。
與普通岩石和鐵器相比,燧石中的易燃物豐富(磷、鈰、鑭都是燃點很低的元素),產生的火花多而集中,是天然岩石中最便於獲得和最適合取火的好東西,火山附近俯拾皆是。
古人行走江湖,懷裡或者百寶囊裡一般都揣著三樣取火器材:火刀、火石、火絨。火絨就是前面說的紙媒,火石就是燧石,火刀則是一塊厚刃寬背的鐵刀,它不能殺敵,只用來敲擊燧石。
事實上,就在不遠的二十年前,廣大煙民使用的打火機同樣是用燧石取火——火機頂端有一個小小的金屬輪,金屬輪底下就是一小塊燧石。我們用大拇指快速轉動金屬輪,金屬輪摩擦燧石,燧石濺出火花。與此同時,打火機裡儲存的汽油、煤油或者甲烷等燃料噴射到火花上,一股火苗騰空而起。
有人說唐朝人就已經發明瞭火柴,這是對歷史的誤讀。據唐人筆記,唐朝商人竇乂製作並銷售“法燭”:在乾透的木棍頂端塗抹厚厚的硫磺塗層,用來引火。這種法燭只能引火,不能取火,因為唐朝人並沒有發現硫磺與磷的摩擦可以產生火花,所以根本發明不出火柴。
回覆列表
鑽木取火,那是原始人的做法。
古代1.有一種火摺子的工具,可以將火星保護起來,需要的時候拿出來點燃易燃品。
2.煤塊,據記載可能西漢時期就有煤的使用,雖然不是普及的燃物,但是也可以作 為儲藏火的東西,需要淹沒在灰裡。
3.火石也叫燧石,在和鐵器擊打後可以產生火花,從而生火。
4.借火。這個我們平時生火也需要的交流手段,看誰家火生著呢,就去借點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