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式設計思想就是如何用程式語言描述世界。
2.資料庫設計有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
一般,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大致可分資料庫設計為5個步驟:
1)需求分析;調查和分析使用者的業務活動和資料的使用情況,弄清所用資料的種類、範圍、數量以及它們在業務活動中交流的情況,確定使用者對資料庫系統的使用要求和各種約束條件等,形成使用者需求規約。
(2)概念設計;對使用者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透過對其中住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資料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資訊結構、資訊流動情況、資訊間的互相制約關係以及各部門對資訊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絡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絡以及對資訊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資訊的區域性描述(在資料庫中稱為使用者的區域性檢視)。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使用者的區域性檢視整合為一個全域性檢視,即使用者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資料模型。
(3)邏輯設計;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資料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援的邏輯資料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資料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4)物理設計;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儲存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儲存結構(包括檔案型別、索引結構和資料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5)驗證設計;在上述設計的基礎上,收集資料並具體建立一個數據庫,執行一些典型的應用任務來驗證資料庫設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一般,一個大型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迴圈反覆。當設計的某步發現問題時,可能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進行修改。因此,在做上述資料庫設計時就應考慮到今後修改設計的可能性和方便性。
1.程式設計思想就是如何用程式語言描述世界。
2.資料庫設計有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不同的。
一般,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大致可分資料庫設計為5個步驟:
1)需求分析;調查和分析使用者的業務活動和資料的使用情況,弄清所用資料的種類、範圍、數量以及它們在業務活動中交流的情況,確定使用者對資料庫系統的使用要求和各種約束條件等,形成使用者需求規約。
(2)概念設計;對使用者要求描述的現實世界(可能是一個工廠、一個商場或者一個學校等),透過對其中住處的分類、聚集和概括,建立抽象的概念資料模型。這個概念模型應反映現實世界各部門的資訊結構、資訊流動情況、資訊間的互相制約關係以及各部門對資訊儲存、查詢和加工的要求等。所建立的模型應避開資料庫在計算機上的具體實現細節,用一種抽象的形式表示出來。以擴充的實體—(E-R模型)聯絡模型方法為例,第一步先明確現實世界各部門所含的各種實體及其屬性、實體間的聯絡以及對資訊的制約條件等,從而給出各部門內所用資訊的區域性描述(在資料庫中稱為使用者的區域性檢視)。第二步再將前面得到的多個使用者的區域性檢視整合為一個全域性檢視,即使用者要描述的現實世界的概念資料模型。
(3)邏輯設計;主要工作是將現實世界的概念資料模型設計成資料庫的一種邏輯模式,即適應於某種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支援的邏輯資料模式。與此同時,可能還需為各種資料處理應用領域產生相應的邏輯子模式。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邏輯資料庫”。
(4)物理設計;根據特定資料庫管理系統所提供的多種儲存結構和存取方法等依賴於具體計算機結構的各項物理設計措施,對具體的應用任務選定最合適的物理儲存結構(包括檔案型別、索引結構和資料的存放次序與位邏輯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徑等。這一步設計的結果就是所謂“物理資料庫”。
(5)驗證設計;在上述設計的基礎上,收集資料並具體建立一個數據庫,執行一些典型的應用任務來驗證資料庫設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一般,一個大型資料庫的設計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次迴圈反覆。當設計的某步發現問題時,可能就需要返回到前面去進行修改。因此,在做上述資料庫設計時就應考慮到今後修改設計的可能性和方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