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08204498042
-
2 # 使用者9866520236700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古今傳誦、婦孺皆知的抒情小詩。作者孟浩然(698年—740年),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透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裡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絡詩的前兩句,夜裡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著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移家別湖上亭》唐代 戎昱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小池》宋代 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春日》宋代 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詠柳 / 柳枝詞》唐代 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曉》唐代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天淨沙·春》元代 白樸春山暖日和風,闌干樓閣簾櫳,楊柳鞦韆院中。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江南春》唐代 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鳥鳴澗》唐代 王維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村居》清代 高鼎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