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憶夢月華微課堂

    謝謝邀請!我認為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就是多讀多寫。我們知道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是在“大語文時代”到來之際,孩子們更應該學好語文。其實,學好語文就是那麼簡單: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學生就一定會有好的語文素養!但語文課是一門綜合訓練課,語文的學習並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最好是從一年級開始重視語文,堅持積澱下來,語文一定能學好。

    1、《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課外閱讀做出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各種型別,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鼓勵學生海量閱讀,擴大閱讀量,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00萬字。在閱讀中積累語言,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文的方法。多讀多積累,天長日久, 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 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個理兒。

    2、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怎麼寫出好作文?不能只寫命題作文,還應多寫日記、隨感小練筆,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養成課前認真預習課文的好習慣,把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當老師講到時要認真聽,這樣才能更加容易讓你學好這一課。上課要專心聽講,並要積極回答問題!課後的作業要認真完成,及時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最好在課後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語文學習能力。

    總之,提高語文素養離不開讀和寫,只要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語文素養就提高了。

  • 2 # 山水有道

    閱讀,閱讀經典,閱讀中國儒家經典,閱讀世界文庫中的經典,閱讀人類創造的經典中的經典!唯有閱讀,才可以提高你的語文素養!

  • 3 # 三人行有我為師

    記得我們在讀大學的時候,都是文學的愛好者。那些喜聞樂見的詩和歌常常引起我們的共鳴,注意那只是求同存異的共同接受並喜歡。我們都喜歡,我們都傳唱,可是我們都是根據個人的境遇,有不同的理解。

    我是個愛求真的人,當時針對這樣一個歌詞“很想給你寫封信,告訴你這裡的天氣,昨夜的那場電影,還有我的心情。”我問了兩個同學,這首歌給你的感受。

    熱戀中的同學回答我,是兩個人一起喜氣洋洋的看了場電影。回家以後回味著甜蜜,迫不及待地抒發心情,要把這種喜悅的戀愛的感覺分享給對方;

    失戀的同學回答我,自己一個人去看了午夜場,又想起了從前的過往。很想給他寫封信。想你啊……

    而我自己,正陷入一場暗戀不能自拔,只能給他寫一封信,訴說孑然的自己,而這是一封永遠也沒有機會寄出的信。

    當時的我就切身體會到,文學作品之所以流行,之所以傳唱,之所以喜聞樂見,原因就在於他滿足了不同人的不同精神需要。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正是文學的存在意義和魅力所在。

    工作以後,常常聽見學生反應,語文難學和不愛上語文課,也常常聽到語文老師的種種吐槽。

    想起多年以前,有一次我為高考監考,一道語文選擇題,正是我們大學時熟悉的臺灣詩中的一句“我噠噠的馬蹄聲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我是個過客。”呵呵,答案是註定唯一的嘍,親愛的弟子們,看你們誰能正合命題人心意,選出正確的答案吧。

    典型的語文試題,還有解釋文中加點詞的作用。呵呵,標準答案洋洋灑灑,有分析,有答題套路。可是作者也許是寫作的時候,這個詞就是他信手拈來,靈感所至呢?你讓作者自己來分析,他能分析出這一點兩點三點來嗎?

    身為教師,我日漸成熟。我已經完全被模式化的答題方式馴服啦!(不服不行,不服不得分)並把它傳授給我的學生。

    身為老教師,我正在變成那個從前我最討厭的人。嚴厲要求學生,記住套路,並只能按套路答題。(你想的沒用,不用你想,讓你咋答你就咋答)

  • 4 # 綿陽鐳霆教育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裡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薰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透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最佳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侷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侷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充套件: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遊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字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透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鑑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字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覆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薰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範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透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字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準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覆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迴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透過教育,瞭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透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 5 # 樂夫天命

    全面提高語文素養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的日積月累的過程。語文要高度重視閱讀,閱讀名著,閱讀經典,甚至要閱讀奇聞軼事和名人傳記。閱讀分為精讀和瀏覽二種方法,經典美文要精讀,並做一些筆記,最終達到背誦的程度;一般的書籍可以快速瀏覽,培養閱讀的速度,並瞭解主要人物和故事梗概。語文既要重視古典詩文的閱讀,汲取古代文學的滋養,含英咀華,厚積薄發,又要關注當代文學和網路文學,選擇性地閱讀一些熱點,這是一種"大語文"的意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達到登堂入室漸入佳境的地步。

  • 6 # 使用者1367422161921016

    學語文就是多讀書!詩詞、古文、文學、歷史、傳記……,閱讀量上來了知識積累也就豐富了,那語文素質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 7 # Amanibook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裡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薰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透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最佳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侷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侷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充套件: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遊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字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透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鑑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字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覆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薰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裡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範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透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字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準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覆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薰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迴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透過教育,瞭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透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 8 # 樂趣人生記事

    國家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明確了要求,教材較以前增加了一些古詩詞的內容和必讀書目,要求學生讀經典、讀名著,從各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生活等於學習語文,生活處處離不開語文,可以看出學語文重要性,那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興趣習慣的養成

    我們實際生活中,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不開一個"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可以激發孩子學習語文、閱讀語文興趣,只要有了興趣,足以保證學習語文素養的動力,所以當前培養其興趣最重要。

    2、閱讀能力的培養

    注重於語文知識的積累,學習語文和文字方面打交道,要讓學生多閱讀,喜歡上閱讀,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閱讀也是一種技能,在語言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透過大量的閱讀,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豐富了我們的大腦,增長了那知識和見識,提高了自身修養。所以我們要多讀課外書籍、讀一些經典名著、古詩詞的頌讀,做到多思多想,那語文素養就會逐步提高。

    3、語文素養不光體現在閱讀上,還體現在寫上。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注意一些好詞好句的摘抄並背誦積累,每次上課我安排三五分鐘時間反饋他們的整理情況。給予整理較好的同學鼓勵,時間長了,他們就開始喜歡這樣的活動,逐步養成了好習慣。平時多注意讀寫結合,不但積累了他們的詞彙量,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語感。堅持多寫在他們的語文學習中留下了痕跡,為他們以後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孩子的語文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靠的是長時間的日積月累,他們堅持主動閱讀、快樂閱讀,長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必將得到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 9 # 四川自學考試直屬站點

    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不管是日常應用還是面對各類考試,都已經引起大家的共識,特別是國家提倡重視傳統教育,讓我們老祖宗的精華重新綻放光彩以來,全國上下已經掀起一片熱潮,光看看大家對CCTV的詩詞大會以及經典詠流傳這兩個欄目的喜愛與深遠影響,就已經鮮明的標識了這個觀點。

    首先要及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很厚很深,不管做什麼都要及早,學習語文也是如此。讓孩子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非常必要,學習漢字,背誦古詩詞,以及日常的練字都非常重要,這些學習與日常的在校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不光能提高孩子的文化素養還能提高孩子的學業考試成績,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掌握一個原則,就是我們老祖宗——孔子對自己的要求,這就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這個原則。不管是誰,只要有孔子這樣的精神,都會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堅持,不厭煩,日積月累,永不放棄。

    再就是,語文的學習有兩條鐵律:(多)讀與(多)記,(勤)學與(勤)思。前一條是基礎,後一條還是基礎。博覽群書,多讀多記,“記”除了用腦子記,還要多記筆記,這一點非常重要啊,“記”的範圍也很廣,既有有字書,更有無字書。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多練——也就是多多練習寫作:從小的寫日記開始,養成動筆的習慣,哪怕先記成流水賬,只要練筆就有收穫,隨著孩子讀書的增多,自然而然的也就下筆如有神,這是水到渠成的事,而不是什麼老師教出來的。

    相信這樣幾年以後,您將成為非常豐富的人,不光學好了語文,也同時提高了自己的語文素養,更不用說語文成績的提高了。

    簡單一點,語文學習要想學好,必須是日積月累,不是一蹴而就

  • 10 # 踏歌悠行

    蘇步青教授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他曾擔任復旦大學校長。很榮幸,我曾在遊覽參觀復旦大學時見到了這位中外馳名的學者,其實我是無臉去見這位大數學家的,因為我的數學很差。聽說馬雲頭次高考數學1分,再次19分,三次79分,而我還不如馬雲。唯一讓我有些底氣見蘇教授的是我對語文的喜愛,因為蘇教授非常重視語文素養。下面我不妨做一下搬運工,讓大家瞭解一下蘇教授學語文的經歷和對學語文的看法。

    蘇步青,中國近代數學奠基者之一,被譽為“東方國度燦爛的數學明星”,作為一個知名數學家,他卻坦言“語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1915年,他進了當時溫州唯一的一所中學。那時,他立志要學文學、歷史。中學一年級時,他用《左傳》筆法寫了一篇作文。老師把它列為全班第一,但又不完全相信是他寫的,老師問:“這是你自己寫的嗎?”他說:“是的。我會背《左傳》。”老師挑了一篇讓他背,他很快背出來了。老師不得不歎服,說:“你這篇文章也完全是《左傳》筆法!”

    《史記》中不少文章他也會背,《項羽本紀》那樣的長文,他也背得爛熟。他還喜歡讀《昭明文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樹生花,群鶯亂飛。他很欣賞這樣的詞句。還有《資治通鑑》,共有200多卷,他打算在中學四年裡全部讀完;第一年末,他已唸完20來卷。

    他成了數學專家,但仍然愛好語文。他經常吟誦唐宋詩詞,也喜歡毛主席的詩詞。他每晚睡覺前,總要花二三十分鐘時間念念詩詞,樂在其中。

    他曾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他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他說讀書,第一遍可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體會。他小時候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都是這樣。《聊齋》他最喜歡,不知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我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了理解。

    我們從蘇教授學語文的經歷中,不難悟出廣泛閱讀對於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性。對於閱讀的重要性老師們早已達成共識,問題是讀什麼?怎樣讀?目前一個通常的辦法,是老師開出一串長長的書單,然後叫學生們去購買,去閱讀。所開的書目大多是一些世界名著、中囯的古典作品。我對這種簡單的做法十分反感,因為,一是不可能,這麼多的書讓學生去讀,你讓當年偏科的韓寒去讀,他也讀不了。二是沒必要,我們現在所讀的翻譯作品,翻譯得並不好,佶屈聱牙,翻譯腔很濃,好多詞語不規範,學生讀了,語文的根基都動搖了,病句頻出。有些翻譯者,英語很好,但國語不行,這就很勉強,懂國語者又不懂英語,也不敢指出來。三是老師不作指導,光佈置,這樣會使效果很差,最後還是走過場,留於形式,結果充實了出版商、書店的腰包,塵封書籍堆滿在學生的書房。學生反而對閱讀很討厭,提不起興趣。閱讀有精讀、泛讀,有通讀、選讀,不一定要瞄準名著,也可以報刊、雜誌,現在還有多媒體影片,這也是一種手段。王蒙與劉心武主編過《課外語文》,裡面沒有宏篇大作,全是短篇佳作,讀起來輕鬆愉快,在快樂中慢慢地提高語文素養。

    提高語文素養,還有多種手段:如組織春遊,秋遊,讓學生即興描述、交流;組織表演小話劇;音樂作品欣賞;學生辯論比賽,等等。方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關鍵在於用心去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魯班的師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