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給靈魂一點味道
-
2 # 貴金屬廢水提純
這個肯定不會,你來看,朱元璋死前傳位給太子朱標,那就是說朱元璋做太上皇,要知道朱標是死在朱元璋前面好幾年,等朱標死了傳位給朱允文,那時朱元璋還沒死,那就是太太上皇了,有朱元璋在消藩是不可能的,所以朱棣也不會造反,就算消藩,有朱元璋在朱棣也不敢造反,就算朱元璋死後朱允文再消藩,朱棣也是不會成功的,他在他爺爺朱元璋輔佐下肯定比他在當太皇孫的時候要強很多了
-
3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歷史已然發生,假設不能重演。
朱棣發動靖難一役,打出了旗號為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
他似乎並不是反對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傳位皇太孫朱允炆,而是強烈反對侄皇帝朱允炆即位伊始,在謀臣齊泰、黃子澄等的勸說下,急於削藩。
朱允炆在根基未穩、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為強化自己的皇權,而同時削弱諸叔王的藩國權益,並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了激烈的行動,導致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被幽禁爵除,貶為庶人流放,甚至出現了湘王朱柏畏罪自焚。與此同時,建文帝使擁兵最強的燕王朱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險,他是朱允炆動手的下一個。
朱允炆的急不可耐與極不明智,導致了最初不敢輕舉妄動的朱棣,在道衍和尚等人的勸說下,鋌而走險。
朱棣有覬覦皇位的可能,即便對大哥朱標很是敬畏也不改野心,但最後付諸興兵造反行動,還是朱允炆的威脅所致。這樣的內訌,不是朱元璋先傳位朱標,再傳朱允炆,完善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所能避免的。當然,朱標倘若即位,繼續推行自己的仁治理念,能緩和朱元璋治下的緊張政治環境,但未必能改變自己的生命。而朱棣的靖難成功,也不是朱允炆多歷練幾年但不改急躁所能逆轉的。
-
4 # 一點點歷史
還是那句話,朱棣的“靖難之役”最終能夠成功有著太多的偶然性和運氣成分,無論面對朱標或朱允炆,勝算一直都很小。
題主的這個問題是加入朱標先經手一下皇帝,並不是很長時間,然後再傳給朱允炆,那麼朱棣會造反成功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朱標經手皇位期間做了什麼事?
朱標在位期間朱棣是斷然不敢反的,朱標是天下公認的正統繼承人。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而且是嫡長子(存在一些爭議),按照繼承製度朱標是儲君的不二人員,事實上也是如此,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朱標就是王世子,朱元璋稱帝的第一時間朱標即被立為太子。
朱元璋對朱標非常信任,安排了超強的東宮班底,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盛等都被派去輔佐太子,而且朱元璋對太子非常信任,朱標長期以監國的身份處理國事。
朱標的能力也是非常出色的,滿朝文武對於朱標都是非常認可。
朱標在位期間朱棣是絕對不敢反,而且也沒人願意跟著反。
朱標會削藩嗎?
我認為削藩是大明長治久安的必要舉措,明朝初期為了維護統治藩王手中都有兵權,這樣做拱衛皇室的作用非常突出,但是隨著國家安定政局穩定,藩王手中的兵權反而成為了不安定因素,削藩是必然舉措。
但是朱標削藩肯定會緩和許多,憑藉在兄弟中的威望削藩進展也會順利很多。
朱棣為什麼造反?
在我看來朱棣被逼反的,縱觀歷史在大一統王朝政局穩定的情況下,藩王造反成功的機率幾乎等於零。
朱允炆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只能推斷,因為關於他的一切記錄在靖難之後悉數被毀,根據朱允炆的三位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來看,朱允炆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溫文爾雅缺乏決斷之人,但是朱允炆削藩卻是雷厲風行,周王朱橚,湘王朱柏,岷王朱楩,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廢。
這讓朱棣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要麼博取天下,要麼束手就擒,對於雄才大略剛毅果斷的朱棣來說,其實只有造反這一條路。
再回到題目中,如果朱標繼位後再傳給朱允炆,那麼主要看朱標是否開始削藩,削藩進展到什麼地步。
如果透過朱標的削藩朱棣已經成了光桿司令,即使他想造反也沒有實力,但是如果削藩並沒有觸及朱棣的基礎,那麼造反依舊是朱棣唯一的選擇。
-
5 # 棄道入魔
肯定是不會反的,朱標不死藍玉等一大批將領也不會死,藍玉還是朱標的岳父。再一個在朱元璋的薰陶下兄弟幾個感情都比較好。
-
6 # 奕天讀歷史
如果朱元璋在朱標死前就傳皇位給朱標,朱棣應該連造反的想法都不會有了,更不要說造反之後獲得成功了。
我們確認完兩個重要的時間點,這件事情就非常清晰了。這兩個時間點就是朱標和朱元璋死亡的時間。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朱標在巡察陝西回來後不久就病逝了。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朱元璋才去世。
對比兩個時間點,只要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或者之前禪位太子朱標,朱元璋就是太上皇監國,而朱標是皇帝。按照明初立太子的習慣,朱標繼位後,就會立朱允炆為皇太子。依據是,朱元璋稱帝就將朱標立為了太子,而朱標死後不到半年,朱允炆就被朱元璋立為了皇太孫,所以,朱元璋在世,太子位是不會空缺的。
這種情況下,新皇帝朱標死後,新太子朱允炆會順理成章的繼皇帝位,而太太上皇朱元璋還健在。朱元璋有六年的時間,幫助新皇帝朱允炆穩固朝政。
朱元璋這時候,為了幫助新皇帝朱允炆穩固統治,應該還是會殺了藍玉等居功自傲、飛揚跋扈,不容易節制的開國將領,但是對於那些比較低調的將領,應該會交給朱允炆使用。這時候,朱元璋也不那麼想當然的讓晉王、燕王等等同姓諸侯王帶兵幫朱允炆守邊疆了。即使還是將兵權交給了同姓王,六年的時間,朱允炆的皇帝位也早已經非常穩固了。
按照朱允炆繼位後就開始削藩的作為,朱允炆是明白藩王帶兵的危害的,他一定會請求朱元璋不要給這些同姓諸侯王統兵權。其實,這時候有一種最好的交接方式,朱元璋留南京監國,朱允炆在1398年時,也已經21週歲了,完全可以作為統帥,御駕親征,征討北方的蒙古諸部。這時候,明朝開國時的眾多將領還在,馮勝、傅友德、藍玉、耿炳文、李景隆、徐輝祖等等一大批名將,他們只要跟隨朱允炆打幾次仗,有了一定的互相瞭解,基本上都會比較堅定的支援朱允炆了。
朱允炆畢竟相對朱元璋仁慈多了,有這麼好的領導,誰還捨得換。朱元璋在,影響朱允炆執政的數位大儒對朱允文的影響應該就不會那麼大了,朱允炆還會變得更果斷勇毅一些。到朱元璋死時,朱允炆已經做了六年的皇帝,對於處理朝政已經非常熟練了,朝野上下,恐怕對朱允炆的支援是空前的。這期間朱允炆應該早已經剝奪了藩王的兵權,不會出現朱元璋死時,朱允炆強制削藩,造成多名藩王成為庶人或者死亡的事情,藩王們這時最多就是有名無實吧。
這時候的朱棣在做什麼呢?也就是住在北平,養了數百護府的親兵罷了。朱允炆在朱元璋在世時繼位,他應該連帶兵抗擊蒙古餘部的機會都沒了,自然在軍隊中也缺少了威望,想造反都沒有資本呀。朱棣沒有了造反條件,也沒有了死亡威脅,他的燕王王位也安枕無憂,此時,做皇帝的野心恐怕早就沒了,更不要說造反了。朱棣都沒造反的心思了,當然更談不上造反成功了。 -
7 # 風逍逍兮易水寒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天下大勢向來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情況。但是一些朝代並不是被外部力量顛覆的,而是王朝內部的奪權。皇帝的崇高地位和巨大權力讓所有皇族都眼紅,都是同一個姓,憑什麼他能做皇帝。在皇族的力量足以挑戰皇權的時候,國家就會發生內亂。但是由於中央王朝畢竟是最大宗,皇室臣子顛覆皇權的例子並不多,明朝朱棣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朱棣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封地是北平,朱棣後來透過靖難之役,成功打敗了當時的皇帝朱允炆,朱允炆也是朱棣的侄子。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朱允炆,朱棣不久後就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是一開始朱元璋立的太子是朱允炆的父親朱標,朱標死後才將皇位傳給朱允炆。假設朱標在死之前就繼承了皇位,自己死了後又將皇位傳給了朱允炆,而不是由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那麼朱棣的造反還會成功嗎?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朱棣為什麼要造反?朱元璋本來一開始立的太子是朱標,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兒子,也是法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朱棣本沒有理由造反,但是朱標英年早逝,沒等當上皇帝就去世了,之後朱元璋卻沒有在其他兒子中另選太子,而是直接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這下子,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就不服了,皇位歷來就是“立嫡立長再立賢”,從沒有聽說過直接將皇位傳給孫子的,你置我們這些叔叔伯伯輩於何地。可以說是,朱棣造反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朱元璋在立繼承人時引起了諸子的不滿。
明朝朱元璋建國後,為了抵禦外患,加強自己的統治,於是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各地。藩王勢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發展壯大,朱元璋在世時尚且還能壓制他們,但是朱元璋一過世,朱允炆繼位後,這些藩王的勢力就成為了中央朝廷的巨大威脅。朱元璋自然也明白這個問題,只是還沒等他騰出手來解決藩王勢力過於強大的隱患就去世了,只能將這個隱患留給朱允炆解決。
朱允炆雖然有仁德之心,但是卻是書生氣十足,比較軟弱,並無一國之君該有的才能,而且也沒有絲毫治國的經驗。他也明白藩王對自己的巨大威脅,於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的對藩王下手,他挑了幾位勢力較小的藩王進行削藩,將這些長輩貶為庶人。唇亡齒寒,朱棣等藩王自然也擔心朱允炆對自己下手,朱棣又是一個果斷強勢的主,直接打出“株齊黃,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掀起靖難之戰,其他各地藩王紛紛響應,起兵反抗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最後朱棣取得勝利,順利登基稱帝,史稱明成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朱棣造反的目的就是對朱元璋立嗣一事不滿、對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恐懼以及自己想當皇帝的慾望。如果是朱標在位,朱棣造反會成功嗎?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四:
一、朱標是法定第一順位繼承人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也是朱元璋的第一個兒子。在身份上,朱標的身份是嫡長子,又是嫡子,又是長子,可以說朱標是朱元璋無可爭議的繼承人。朱元璋也在朱標13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了,不管是身份上,還是法理上,朱標繼位都是理所當然的。朱棣沒有理由去造反,就算造反,在大義上肯定得不到支援,朱棣獨木難支,難以成功。而只有在朱標成功登基稱帝后,朱允炆如果被朱標立為太子,才會得到所有人的信服。
二、朱標是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朱標從小就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的,大明的江山可以說朱標是親眼看著建立起來的。而朱標太子身份的早早確立,也讓朱元璋對其傾盡了所有心血。朱元璋從小就把朱標當做接班人來培養。跟隨朱元璋的時候,也跟隨宋濂、劉伯溫等名士學寫了不少理政的能力。朱元璋甚至將自己的老臣調到朱標的東宮,比如李擅長、徐達、常遇春等功勳名臣,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時,都是有朱標監國,可以說朱標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治理國政了。幾十年的臨朝理政經驗不是朱棣和朱允炆能比的,朱棣縱然才能出眾,但是也比不上朱元璋花了幾十年培養的接班人。
三、朱標會有元老功臣保駕上文我們提到了朱元璋將自己的老臣調到朱標宮中,為的就是讓他們輔佐朱標快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接班人。而朱標死後,朱元璋悲痛欲絕,隨後就開始了清洗功臣的行動。
朱元璋晚年清洗功臣的行動,主要目的就是為朱允炆的繼位鋪平道路,他怕朱允炆鎮不住這幫功勳卓著的老臣。而朱標就不一樣了,朱標從小就跟著朱元璋打江山,經歷無數大風大浪,很多老臣都信服這個少主,甚至在朱元璋的看重下,宋濂、李善長、徐達等開國名臣都跟朱標有深厚的革命情誼,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也不會在晚年掀起清洗功臣的風暴,朱標有這幫老臣保駕護航,朱棣想造反首先就要過了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開國功臣的關,而朱棣手下又有多少能媲美這寫功臣的手下呢?
四、中央朝廷的軍事實力遠超燕國其實朱棣的靖難之役打得並不順暢,因為雖然朱允炆軟弱無能,但是朱元璋的家底都留給了他,中央朝廷的軍事實力還是力壓諸藩王的。只不過朱允炆沒有領兵作戰的才能和經驗,加上性格軟弱,給了他這些叔叔可乘之機,靖難之役可以說是朱棣行走在懸崖邊的造反行動,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他能獲勝實屬天意了。
如果朱標不死,不僅領兵作戰的才能和經驗遠超朱允炆,甚至比之朱棣都不遑多讓,因為朱標從小就生活在朱元璋的軍帳中,論軍事,他不會差。而且朱元璋給他留下的文武班底和軍事力量,足以讓朱標應付藩王們的叛亂。
其實,朱棣贏得靖難之役,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朱允炆登基不久,政局還未穩定,也並沒有收服天下人的心,而且朱允炆的能力實在是比朱棣差太多了,加上朱元璋的清洗行動,中央朝廷的實力被大幅削弱,饒是如此,朱棣也是在朱允炆不忍心對叔叔們下手的情況下才奪得最終勝利。如果朱標活著,朱棣恐怕沒有任何機會,而且朱棣也沒有理由造朱標這個受群臣愛戴、兄弟們尊敬的大哥的反。
-
8 # 歷史雜貨鋪
不用等到朱允炆,只要朱元璋的皇位傳給了朱標,那麼朱棣下場就不怎麼好了,朱標活著的時候的確很照顧他的這些兄弟們,他的這些兄弟們當了藩王之後,幹下的錯事可不少,每次都是朱標去向朱元璋求情。可是並不代表朱標當了皇帝之後還會這樣,即使再怎麼在乎兄弟之情,做了皇帝也不會像之前那樣。
朱允炆削藩的時候太著急了,他的很多叔叔都被逼到極點,朱棣這個時候選擇站出來反抗,如果說是朱標削藩呢?朱棣他敢造反嗎?給他一百個膽子都不敢,從朱元璋開始起義的時候,四處征戰都是帶著朱標,朱元璋稱王的時候,朱標就被封為世子,並且請了很多大才專門去教育他的這個兒子,非常看重朱標的發展。
等到朱元璋稱帝的時候,朱元璋同樣是毫不猶豫的將朱標立為太子,並且經常讓太子行使他皇帝的權利,這個在歷朝歷代都是很罕見的,皇帝是絕對不會把自己權利分出去,哪怕是一丁點,給自己兒子都不行。滿朝文武都知道朱標就是板上釘釘的繼承人,朱元璋太喜歡他這個兒子,大家都知道。
那些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知道這一點,他們在之前也是和朱標朝夕相處,關係很融洽,朱標繼位他們肯定會盡力去輔佐。朱元璋晚期大殺功臣,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朱允炆,他怕自己死後朱允炆鎮不住這些開國功臣們,如果朱標在,完全沒必要殺他們,他們依然會是朱標的左膀右臂。
哪怕說朱標當上一年皇帝就死了,朱棣都不敢造反,這些功臣都在,況且朱標可是一直跟著朱元璋上戰場的,什麼都經歷了,說難聽點朱標人家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他和那些武將可以說是生死的關係,他登基之後的權勢可想而知,而且朱元璋稱帝后,每次出去都是太子監國,朱標是有能力做好一個皇帝的,有這些因素,朱棣根本不敢有造反的心思。
-
9 # 珞珈山的貓
朱標(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大明第一任太子,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嫡長子,根正苗紅,不僅當了24年的太子,在朱元璋剛剛建立地盤之後便被吳王朱元璋立為世子,朱元璋更是從朱標小的時候便請當代大儒宋濂做為朱標的老師,自己更是一有時間便教其治國之道帝王之術,因此無論是跟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勳貴,還是朱元璋手下的文官集團都對朱標讚賞有加,認為皇太子朱標寬厚仁慈、聰慧賢明。而且對於弟弟妹妹們頗為照顧,在諸多皇弟皇妹中也是威望極高。因此倘若皇太子朱標不死,燕王朱棣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造反成功的,也是無論如何不敢造反的。
只可惜,天不假年,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便不幸因病去世,時年只有37歲。從13歲被立為皇太子至去世那天做了24年之久的皇太子,距離登上皇位差的只是時間,後來明太祖朱元璋在朱標去世以後,並沒有從其他皇子中選一位皇位繼承人,而是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封為了皇太孫,想要將自己對於朱標的期望全部轉移到皇太孫身上,只可惜,這樣的行為間接刺激到了手握兵權的兒子們。
於是,當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之後,朱允炆繼位做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時年21歲的朱允炆其實本可以坐穩江山,但是急於削藩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很快便鬧得叔叔們人人自危,都投靠到了燕王朱棣那邊,隨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攻進了南京皇城。篡位成功做了大明王朝的皇帝。
可惜朱標做了那麼久的皇太子,最後皇位還是轉移到了老四朱棣一脈。
-
10 # 在路上20131007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只要削藩就有造反的,誅晁錯清君側,八王之亂,康熙平三番,建文帝削番都一樣!你削番的時候幾乎不給別人留活路,為啥不反?處理這事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推恩令,把大蕃細分成小藩國,藩國越小中央越安全!
回覆列表
謝邀:這個問題不在於誰把皇位傳給朱允文,而在於朱允文如何守住江山的問題,除非出現一個意外,在朱元璋時代或朱標時代就削藩成功,朱允文那麼就躲過一次政治風險。以朱允文的個人能力和政治手腕無法與朱棣相比的,造反的是朱棣是長年擔任北平最高軍事首領,可謂樹大根深,造反可謂一呼百應,朱棣這樣的軍功王爺長期把持地方軍政大權就會尾大不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在位時沒有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把這個難題留給了缺乏政治手腕和軍事才華的朱允文就是一個悲劇,以朱允文的才能不能保證守住江山,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主要由齊泰、黃子澄推行,先後廢黜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然而由於過晚處理最強大的燕王朱棣,導致朱棣起兵對抗。朱允炆最大的錯誤是先削藩王是實力小的藩王。其實一開始就因該撿最強的藩王下手,這樣就可以震懾其他藩王。更重要的是時機把握不對,朱元璋屍骨未寒就開始對自己幾個叔叔下手,軟禁的軟禁、逼死的逼死。這種心胸和氣度絕對非明君所為。畢竟當時藩王雖然節制各地方衛軍,但其真正指揮權僅僅是自己的護衛軍幾千人而已。完全可以用削除兵權的方式化解危機。藩王為了自己的子孫,朱允文可實施推恩制一代代下去,藩王自己就沒有了權力和勢力了。朱允炆沒有準備充分就削藩,不僅是先削哪個的問題,而且還有何時削的問題;朱允文不知暫且忍耐,等自己地位穩固後整頓好兵馬再削?一句話就是朱允文政治能力不足才會使朱棣造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