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包公斬包勉這個是《鍘包勉》是京劇裡面著名的劇目,主要是講包公的親侄子犯了法,包公沒有顧及親戚的關係,反而大義滅親斬殺了包勉的故事。包公的親侄子包勉在地方擔任地方官,他仗著自己的權勢竟然貪贓枉法,最終事情敗露。案卷經過幾個回合,最後到了包公的手上。包公在看完案卷之後,非常生氣,但是是自己的侄子又十分為難。包公在劇目中自小就失去了父親,是由包勉的母親撫養他長大,所以他稱呼她為嫂娘。嫂娘對他恩重如山,包勉又是嫂娘唯一的兒子,包公左右為難。但是在公私兩難之中,他選擇了前者,決定大義滅親,決絕地斬下了包勉的頭,然後又回到赤桑鎮向嫂娘認錯。這是戲劇裡面的情節,在真實的歷史上並不存在,民間是為了想歌頌包拯的鐵面無私而進行編寫的劇情。真實的歷史中,包公斬共勉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按照宋朝的規定,如果法官與被告人有親戚關係,或者是姻親關係,是需要回避的。包公與包勉是叔侄的關係,如果包公選擇大義滅親,就會觸及到宋朝的法律,因此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包公是知道規定卻還要犯法,這怎麼能說他是“官清如水”呢?擴充套件資料: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中國民間關於包拯故事的頗為豐富,在通俗文學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包拯去世後,包拯故事就在民間流傳,《合同文字記》(《包待制智賺合同文字》)和《三現身包龍圖斷冤》是最早的宋人創作的包拯斷案故事,《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雖不是包拯斷案故事,但在篇末出現了包拯的名字:“直待包龍圖相公做了府尹,這一班盜賊,方才懼怕。各散去訖,地方始得寧靜。”但總的說,在流傳下來的宋元話本中,包拯的故事並不多。《三俠五義》是古典長篇俠義公案小說的經典之作,堪稱中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同時,作為中國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小說,《三俠五義》的版本眾多、流傳極廣,書中膾炙人口的故事對中國近代評書曲藝、武俠小說乃至文學藝術的內容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俠五義》中的包拯形象,集民間包公形象之大成,使包拯不畏強暴、剛正嫉惡、處事幹練的形象最為飽滿、得以更廣泛地流傳。特別是小說中詳細增加了包拯的身世、包拯的三口銅鍘由來、開封三寶(古今盆、陰陽鏡、遊仙枕)的由來,開封四勇士(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來歷,開封師爺公孫策的來歷,展昭、白玉堂等人的來歷等內容,及其大量包拯斷案和俠義之士遊行鄉里除暴安良、為國為民的故事,把包拯形象推向頂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磁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