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梅梅,來吃點魚!阿姨平時都捨不得吃,今天專門給你買的!”
“魚是好東西,你不懂,阿姨這是為你好!”
“阿姨,我對魚過敏……”
“哎呀什麼過敏,都是慣出來的。來吃一口,鍛鍊鍛鍊就不過敏了!”
“阿姨,我……”
“別說了快點吃,這魚可貴了!”
“……”
上面隨便編造了一個暴露年齡的場景。
自己喜歡的當然希望別人也喜歡,一番好意讓對方接受。
但是別人真的喜歡麼?有沒有聽過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
我喜歡吃魚,但對方過敏,要不要說服對方吃?
我喜歡喝酒,但對方正在吃頭孢,要不要勸對方喝?
再說幾個極端的。學術模型往往是設計一個極端場景來分析,比如牛頓設想一個絕對光滑沒有外力的場景。我們也設想幾個極端場景:
我怕冷,要不要給火災加一把火?
我怕渴,要不要給水災加一盆水?
苗阜說的好,“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莊子 外篇》有一個魯候養鳥的故事:
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的野外。魯侯用特別隆重的禮儀招待這隻海鳥,駕著車子接回宗廟供養,餵它美酒,給它演奏最高等的音樂《九韶》,用太牢(最高級別的祭祀禮儀,要殺一頭牛)給它做食物。結果,這隻海鳥嚇得頭暈目眩、魂不附體,不敢吃一口食物,不敢喝一口水,三天就死了。
這就是用自己的喜好去養鳥,而不是以鳥的喜好來養鳥啊!
《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有沒有可以終身踐行的一句話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與恕,是推己及人的正反兩面。忠是積極的一面,己欲立而立人;恕是消極的一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兩個都很好,但是如果只能二選一呢?
我怎麼知道我喜歡的,也是對方需要的呢?
“快來梅梅,來吃點魚!阿姨平時都捨不得吃,今天專門給你買的!”
“魚是好東西,你不懂,阿姨這是為你好!”
“阿姨,我對魚過敏……”
“哎呀什麼過敏,都是慣出來的。來吃一口,鍛鍊鍛鍊就不過敏了!”
“阿姨,我……”
“別說了快點吃,這魚可貴了!”
“……”
上面隨便編造了一個暴露年齡的場景。
自己喜歡的當然希望別人也喜歡,一番好意讓對方接受。
但是別人真的喜歡麼?有沒有聽過一句話:“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
我喜歡吃魚,但對方過敏,要不要說服對方吃?
我喜歡喝酒,但對方正在吃頭孢,要不要勸對方喝?
再說幾個極端的。學術模型往往是設計一個極端場景來分析,比如牛頓設想一個絕對光滑沒有外力的場景。我們也設想幾個極端場景:
我怕冷,要不要給火災加一把火?
我怕渴,要不要給水災加一盆水?
苗阜說的好,“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莊子 外篇》有一個魯候養鳥的故事: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的野外。魯侯用特別隆重的禮儀招待這隻海鳥,駕著車子接回宗廟供養,餵它美酒,給它演奏最高等的音樂《九韶》,用太牢(最高級別的祭祀禮儀,要殺一頭牛)給它做食物。結果,這隻海鳥嚇得頭暈目眩、魂不附體,不敢吃一口食物,不敢喝一口水,三天就死了。
這就是用自己的喜好去養鳥,而不是以鳥的喜好來養鳥啊!
《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子貢問,有沒有可以終身踐行的一句話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與恕,是推己及人的正反兩面。忠是積極的一面,己欲立而立人;恕是消極的一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兩個都很好,但是如果只能二選一呢?
我怎麼知道我喜歡的,也是對方需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