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都是經不起考驗的。
用張耳、陳餘曾為刎頸之交,後來直取對方性命的故事來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冷暖,世態蒼涼。
張耳的年紀要比陳餘大,在戰國末年的魏都大梁城裡,兩人都是名重天下的人物。秦國滅掉魏國以後,這兩人就算是大秦佔領軍眼中的地方豪強,是要定點清除的物件。
大梁待不下去了,兩人就改名換姓,一起逃到陳地,靠著看城門賺點小錢養活自己。沒多久,陳勝開始起事,兩人拋棄了偽裝身份,一起去見陳勝。
在河北,兩人搞出了不少動靜。但這種蠶食行為最終引起了秦人的注意,秦軍兩相合力,將趙王歇和張耳結結實實的圍在了鉅鹿城。
這時候,陳餘到哪裡去了?
陳餘並沒有溜,而是在章邯擊敗趙軍的時候,收拾殘兵敗將去了。在得知趙王歇和張耳被困在鉅鹿後,陳餘聚了幾萬人也趕過來了。但是,初一交鋒,秦軍的百戰之師遠不是他陳餘的這點人馬能啃得動的。
於是陳餘只能帶著這點人,遠遠的看著王離圍攻鉅鹿。
趙王和張耳在城裡幾近彈盡糧絕,幾次派人像陳餘求救,陳餘卻只能乾著急,打又打不過,走也不能走,只能眼睜睜看著。
巴巴地等了幾個月後,不見陳餘有任何動靜,張耳又派了A和B兩個人去質問陳餘:我們不是生死之交嗎?!我們不是相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嗎?!您要是還記得當初的諾言,那就請您帶兵來就我和趙王,這樣或許我們還有些活下來的小可能!
陳餘苦笑:不是我不想救,是我真的打不過啊!與其白白去送死,還不如留下這幾萬人,給趙王和張先生報仇!
A和B又勸陳餘:這時候就不要想什麼報仇的事啦!即使同歸於盡,也得證明你陳餘是信守陳諾的人吶!
陳餘覺得很有道理,就給了A和B五千人。
結果呢?必然是全軍覆沒嘛!A和B全死了(所以他們倆的名字我就略過了)。
沒多久,諸侯的救兵全到了。大家相互一打聽,再伸個脖子看一下,得,紮好營寨,陪陳餘一起守著吧——作壁上觀。最後,還是項羽趕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解了鉅鹿之圍。
戰後,張耳和陳餘終於見面。
張耳一邊怒斥陳餘不守承諾,一邊追問A和B的下落,他高度懷疑是陳餘殺了兩人。兩個急性子吵架,嗓門越來越大,聲調越來越高,最後,陳餘一生氣,把印綬一丟,擺明了自己撂挑子不幹的立場,轉身就走了。
陳餘剛走,張耳的謀士就偷偷來咬耳朵,勸他收編陳餘的軍隊。張耳也越想越覺得陳餘靠不上,就真的把印綬收了起來,派人去接管陳餘的幾萬人。
陳餘呢?在外面吹了一會冷風,氣消了些,折身回來,卻發現張耳已經把印綬帶在了自己的身上。
一瞬間,陳餘既覺生氣,更感心灰。他不再和張耳說話,帶了幾百個親信便出走了。最後,在黃河邊上找了塊清淨的地方隱居。
再後來,張耳跟著項羽入函谷關。分封天下的時候,項羽想到張耳的這份功勞,加上名聲也大,便把之前的趙國分給了張耳一半,立其為常山王。至於陳餘,項羽覺得他名聲也大,但是他沒有隨自己入關,就只封了三個縣給他。
陳餘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恰好這時,田榮起兵反對項羽,陳餘便動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田榮借給他一些兵馬。他帶兵襲擊了張耳。張耳戰敗,最後逃到了以前的小弟劉邦那裡。而陳餘則留在了趙國,輔佐趙王歇。
漢二年,劉邦煽動小夥伴們一起圍攻項羽。作為當中的實力派,陳餘的答覆是:我要張耳的頭。劉邦以小混混坑蒙拐騙的一貫伎倆,找了個長得特別相像的腦袋送給陳餘。陳餘一時被矇蔽,便答應了劉邦。
後來,劉邦的軍隊在彭城被項羽全殲,陳餘也意識到劉邦這個大騙子不靠譜,恨不得用小拳拳錘他胸口,便反過來死心塌地的跟隨項羽。
《史記》中,司馬遷將張耳、陳餘兩人合為一傳。從敬慕為刎頸之交,到一步步反目成仇,再到誓不兩立大動干戈,直到最後相互以取對方的頭顱為人生的最大追求,兩人的糾纏人生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司馬遷認為,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的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乖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
然而,作為司馬遷的超級忠實大粉絲,這裡在下卻不大讚同司馬遷的說法。
早年,張耳、陳餘兩人歷盡艱辛,生死相依,這無可厚非。當我們都窮得只剩下內褲時,最珍貴的,也無非賤命一條。士為知己者死,有何不可?
可是,當張耳被圍在鉅鹿的時候,已經不是這樣了。
可以想象,隨時會死於秦軍之手的張耳,對於陳餘擁兵觀戰的行為一定是失望之極的,所以才會反覆派人出城求救。他所求的救,不僅是城裡的趙王歇和他自己,更是他們幾十年相依為命的深刻感情。
但陳餘沒法救他。如果陳餘只是孤身一人,那他可以大不了入城,陪張耳同死。但當他的一舉一動關係到手下幾萬人的命運時,他行事就不能那麼魯莽了。這幾萬人跟著陳餘我,是信任我,我何以忍心拿他們的性命去實踐我一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諾言?諾言雖重,但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陳餘希望張耳理解他的苦衷,但張耳看到的卻是陳餘的背信棄義。
人生路上,我們都有這樣走著走著就走丟了的小夥伴。
或許我們對彼此的感情並沒有變。但以前的你我,卻真的再也回不去了。因為我們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哪需要什麼殘酷的人性考驗呢?很多時候,我們自己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東西,不用碰就自己垮掉了。
而最可怕的地方則在於:你最熟悉的人,才能傷你最深。
能一刀捅死你的人,往往都是你身邊和你最好,最瞭解你的人。
不要覺得你們之間的友情堅若磐石,背叛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
你們也有刎頸之交麼?
以上,節選自個人文章:
人性都是經不起考驗的。
用張耳、陳餘曾為刎頸之交,後來直取對方性命的故事來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冷暖,世態蒼涼。
張耳的年紀要比陳餘大,在戰國末年的魏都大梁城裡,兩人都是名重天下的人物。秦國滅掉魏國以後,這兩人就算是大秦佔領軍眼中的地方豪強,是要定點清除的物件。
大梁待不下去了,兩人就改名換姓,一起逃到陳地,靠著看城門賺點小錢養活自己。沒多久,陳勝開始起事,兩人拋棄了偽裝身份,一起去見陳勝。
在河北,兩人搞出了不少動靜。但這種蠶食行為最終引起了秦人的注意,秦軍兩相合力,將趙王歇和張耳結結實實的圍在了鉅鹿城。
這時候,陳餘到哪裡去了?
陳餘並沒有溜,而是在章邯擊敗趙軍的時候,收拾殘兵敗將去了。在得知趙王歇和張耳被困在鉅鹿後,陳餘聚了幾萬人也趕過來了。但是,初一交鋒,秦軍的百戰之師遠不是他陳餘的這點人馬能啃得動的。
於是陳餘只能帶著這點人,遠遠的看著王離圍攻鉅鹿。
趙王和張耳在城裡幾近彈盡糧絕,幾次派人像陳餘求救,陳餘卻只能乾著急,打又打不過,走也不能走,只能眼睜睜看著。
巴巴地等了幾個月後,不見陳餘有任何動靜,張耳又派了A和B兩個人去質問陳餘:我們不是生死之交嗎?!我們不是相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嗎?!您要是還記得當初的諾言,那就請您帶兵來就我和趙王,這樣或許我們還有些活下來的小可能!
陳餘苦笑:不是我不想救,是我真的打不過啊!與其白白去送死,還不如留下這幾萬人,給趙王和張先生報仇!
A和B又勸陳餘:這時候就不要想什麼報仇的事啦!即使同歸於盡,也得證明你陳餘是信守陳諾的人吶!
陳餘覺得很有道理,就給了A和B五千人。
結果呢?必然是全軍覆沒嘛!A和B全死了(所以他們倆的名字我就略過了)。
沒多久,諸侯的救兵全到了。大家相互一打聽,再伸個脖子看一下,得,紮好營寨,陪陳餘一起守著吧——作壁上觀。最後,還是項羽趕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才解了鉅鹿之圍。
戰後,張耳和陳餘終於見面。
張耳一邊怒斥陳餘不守承諾,一邊追問A和B的下落,他高度懷疑是陳餘殺了兩人。兩個急性子吵架,嗓門越來越大,聲調越來越高,最後,陳餘一生氣,把印綬一丟,擺明了自己撂挑子不幹的立場,轉身就走了。
陳餘剛走,張耳的謀士就偷偷來咬耳朵,勸他收編陳餘的軍隊。張耳也越想越覺得陳餘靠不上,就真的把印綬收了起來,派人去接管陳餘的幾萬人。
陳餘呢?在外面吹了一會冷風,氣消了些,折身回來,卻發現張耳已經把印綬帶在了自己的身上。
一瞬間,陳餘既覺生氣,更感心灰。他不再和張耳說話,帶了幾百個親信便出走了。最後,在黃河邊上找了塊清淨的地方隱居。
再後來,張耳跟著項羽入函谷關。分封天下的時候,項羽想到張耳的這份功勞,加上名聲也大,便把之前的趙國分給了張耳一半,立其為常山王。至於陳餘,項羽覺得他名聲也大,但是他沒有隨自己入關,就只封了三個縣給他。
陳餘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恰好這時,田榮起兵反對項羽,陳餘便動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鼓動田榮借給他一些兵馬。他帶兵襲擊了張耳。張耳戰敗,最後逃到了以前的小弟劉邦那裡。而陳餘則留在了趙國,輔佐趙王歇。
漢二年,劉邦煽動小夥伴們一起圍攻項羽。作為當中的實力派,陳餘的答覆是:我要張耳的頭。劉邦以小混混坑蒙拐騙的一貫伎倆,找了個長得特別相像的腦袋送給陳餘。陳餘一時被矇蔽,便答應了劉邦。
後來,劉邦的軍隊在彭城被項羽全殲,陳餘也意識到劉邦這個大騙子不靠譜,恨不得用小拳拳錘他胸口,便反過來死心塌地的跟隨項羽。
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趙王歇襄國。漢立張耳為趙王。漢五年,張耳薨,諡為景王。——《史記 · 卷八十九 · 張耳陳餘列傳》《史記》中,司馬遷將張耳、陳餘兩人合為一傳。從敬慕為刎頸之交,到一步步反目成仇,再到誓不兩立大動干戈,直到最後相互以取對方的頭顱為人生的最大追求,兩人的糾纏人生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司馬遷認為,為什麼以前是那樣真誠的相互傾慕、信任,而後來又相互背叛,彼此的態度是那樣的乖張、暴戾呢?難道不是為了權勢、利害相互交往嗎?(“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
然而,作為司馬遷的超級忠實大粉絲,這裡在下卻不大讚同司馬遷的說法。
早年,張耳、陳餘兩人歷盡艱辛,生死相依,這無可厚非。當我們都窮得只剩下內褲時,最珍貴的,也無非賤命一條。士為知己者死,有何不可?
可是,當張耳被圍在鉅鹿的時候,已經不是這樣了。
可以想象,隨時會死於秦軍之手的張耳,對於陳餘擁兵觀戰的行為一定是失望之極的,所以才會反覆派人出城求救。他所求的救,不僅是城裡的趙王歇和他自己,更是他們幾十年相依為命的深刻感情。
但陳餘沒法救他。如果陳餘只是孤身一人,那他可以大不了入城,陪張耳同死。但當他的一舉一動關係到手下幾萬人的命運時,他行事就不能那麼魯莽了。這幾萬人跟著陳餘我,是信任我,我何以忍心拿他們的性命去實踐我一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諾言?諾言雖重,但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陳餘希望張耳理解他的苦衷,但張耳看到的卻是陳餘的背信棄義。
人生路上,我們都有這樣走著走著就走丟了的小夥伴。
讀書的時候,你失戀了,他可以陪你一起買醉;你開心了,他可以陪你放肆癲狂;在你需要的時候,他總是隨叫隨到。即使吵架,你們也總是能很快和好如初。然而事情總會起變化。當有一天,我們各自的人生都有了另外的牽掛,便再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那種狀態和關係了。你要一醉方休,我還要回家照顧襁褓中的寶寶;你要我聽你傾述衷腸,我還要趕在下班前把材料做好;你覺得吵架了不是個事,但是我愛人卻覺得你幼稚不成熟,希望我和你少交往。或許我們對彼此的感情並沒有變。但以前的你我,卻真的再也回不去了。因為我們都和以前不一樣了。
哪需要什麼殘酷的人性考驗呢?很多時候,我們自己走著走著就散了;有些東西,不用碰就自己垮掉了。
而最可怕的地方則在於:你最熟悉的人,才能傷你最深。
能一刀捅死你的人,往往都是你身邊和你最好,最瞭解你的人。
不要覺得你們之間的友情堅若磐石,背叛這種事永遠不會發生。
你們也有刎頸之交麼?
以上,節選自個人文章:
跟著司馬光混職場∣拿什麼來考驗你們堅若磐石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