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方法都很重要,方法是可以學習的,但要真正實現轉型就需要重構思維認知,而商業模式的構建就是核心。事實上,超市的商業模式看起來簡單但並不容易打造,現在從商業模式中比較重要的商品模式、渠道模式、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四個方面來說明。
超市營收的主體是商品銷售,商品差價是利潤的來源。但有些超市感覺沒什麼可買的,原因是商品沒有滿足顧客的需求,問題的根源出在商品結構的不合理,比如顧客要買橙子發現沒有或者品質不理想,想買金龍魚大豆油卻只有元寶,或者是商品都一樣家裡也不缺,算了不買了。
要想組織好商品結構,有兩個能力必須具備。一是在掌握需求的基礎上,能找到商品源頭。二是在研究需求的基礎上,能研發出超市自己的商品。前者是構建商品豐沛度的能力,後者是競爭和盈利的能力。
供應鏈不在多少而在商品力,超市需要找到有價值的商品,並以此完成品類結構規劃。很多超市經營的商品都類似,不僅難有高毛利,顧客忠誠度也很難出現,導致除了便利性去誰家都一樣。如果商圈競爭激烈,恐怕超市之間只能打消耗戰了,總有經營不下去的。
商品差異化是關鍵能力,能提供多種差異化生活解決方案,無疑消費體驗會很好,商品毛利會提高。供應鏈和商品差異化並不容易構建,需要時間積累,但這個商品模式的邏輯超市必須掌握,在條件允許時要逐漸調整。
線下超市和線上電商平臺都是B2C模式,一切觸達消費者的路徑都是渠道,打通線上和線下是超市渠道模式的基礎。不過這個線上並不是平臺,而是透過商城或是小程式連線起來的社交化零售。超市一般服務於社群消費,普通社群超市服務半徑也不很大。
線下超市自帶流量,周邊顧客上門購物有便利性和即得性,這是線下渠道;社群居民透過社群得知商品資訊,覺得合適完成購買支付,這是線上渠道;到超市提貨就成了社交電商的團購渠道;超市透過短影片和直播等方式,讓周邊居民在家就可買到生活用品,尤其是差異化商品,這是社交電商渠道。
居民透過外賣平臺訂購超市商品,由平臺提供到家服務,這是O2O渠道;社群還有洗衣店、理髮店和早餐店等,與它們聯合做活動,實現銷售大家共同分享收益,這是異業聯盟渠道。可見,渠道模式就是要將能夠接觸消費者的網路建立起來,這個網路是服務於社群的。渠道模式是商業模式極其重要的板塊,其本質是對消費場景的構建。
以前傳統超市都是透過DM海報傳遞促銷資訊,從而將顧客吸引到店消費,同時創造更多消費的機會,來完成引流轉化和提高客單的目的。這個營銷邏輯從沒有變過,引流和轉化、客單和復購,顧客分享傳播都需要營銷來推動。
顯然這些營銷方法靠線下超市已經不行了,線上的社群運營、小程式連線等是一種方法和工具,十分關鍵但並不能保證超市有持續的客流和銷售。超市需要在穩定的客流基礎上,獲取到新流量,並持續讓顧客購買,會員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系統,目的是打造私域流量提高復購率。
前面提到的社群團購、拼團和直播等方法,都是數字化營銷手段。雖然數字化營銷給超市帶來的業績佔比還不高,但是趨勢已經很明顯了。非連鎖類的私人超市往往更靈活有效,具有大賣場沒有的傳播優勢,如果差異化和渠道做的比較好,數字化營銷的價值不可估量。
盈利模式是商業模式的中心,商品模式、渠道模式和營銷模式,事實上都是為盈利模式服務的,前三種模式強大,超市的盈利能力就越強。盈利模式首要的就是收入方法的設計,商品豐富並具有差異化,銷售和利潤都會有保證,這是收入方法中的商品盈利。
超市給顧客代收快遞獲得的佣金,是來自服務收入;與洗衣店共享活動和流量獲得分成,是異業聯盟收入;增加了早餐,這是商品和服務共同的收入。可見,收入方法越多超市盈利越好。
超市的運營成本不低,壓縮成本對整體經營有益。比如1000平米超市分割出400平做租賃,增加餐飲和社群服務,這部分的收入變成利潤,超市的成本也下來了。再比如增加自助結算,節省了人工工資,智慧裝置費用卻是一次性投入的。
收入方式和成本最佳化的設計,是超市盈利模式的基本面,當運營能力逐漸強大時,還有一種能力會出現就是壁壘能力,壁壘又保證了收入方式的安全,讓盈利模式更加穩定。
傳統超市的轉型需要系統思維協助,超市行業看起來門檻低,但做好可不簡單。進貨銷售賺差價、好的服務和環境舒適、建立社群賣貨、找合作伙伴共同賺錢,這些都是很多超市在做的,不過大部分比較零散,並沒有形成運營和盈利能力。
這是對商業模式認知模糊導致的,因此超市的轉型不僅要看流程和業務,進價和毛利,或者緊盯新零售,最好是將商品模式和渠道模式、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拆分打造。
同時又將它們透過流程和業務連線起來,從而形成一體化的多維度經營能力,這個實現路徑必然能將超市的商業模式完善,並最終提高精細化運營能力。
這些方法都很重要,方法是可以學習的,但要真正實現轉型就需要重構思維認知,而商業模式的構建就是核心。事實上,超市的商業模式看起來簡單但並不容易打造,現在從商業模式中比較重要的商品模式、渠道模式、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商品模式:供應鏈協同和差異化經營打造超市營收的主體是商品銷售,商品差價是利潤的來源。但有些超市感覺沒什麼可買的,原因是商品沒有滿足顧客的需求,問題的根源出在商品結構的不合理,比如顧客要買橙子發現沒有或者品質不理想,想買金龍魚大豆油卻只有元寶,或者是商品都一樣家裡也不缺,算了不買了。
要想組織好商品結構,有兩個能力必須具備。一是在掌握需求的基礎上,能找到商品源頭。二是在研究需求的基礎上,能研發出超市自己的商品。前者是構建商品豐沛度的能力,後者是競爭和盈利的能力。
供應鏈不在多少而在商品力,超市需要找到有價值的商品,並以此完成品類結構規劃。很多超市經營的商品都類似,不僅難有高毛利,顧客忠誠度也很難出現,導致除了便利性去誰家都一樣。如果商圈競爭激烈,恐怕超市之間只能打消耗戰了,總有經營不下去的。
商品差異化是關鍵能力,能提供多種差異化生活解決方案,無疑消費體驗會很好,商品毛利會提高。供應鏈和商品差異化並不容易構建,需要時間積累,但這個商品模式的邏輯超市必須掌握,在條件允許時要逐漸調整。
二、渠道模式:雙線閉環打通和消費場景構建線下超市和線上電商平臺都是B2C模式,一切觸達消費者的路徑都是渠道,打通線上和線下是超市渠道模式的基礎。不過這個線上並不是平臺,而是透過商城或是小程式連線起來的社交化零售。超市一般服務於社群消費,普通社群超市服務半徑也不很大。
線下超市自帶流量,周邊顧客上門購物有便利性和即得性,這是線下渠道;社群居民透過社群得知商品資訊,覺得合適完成購買支付,這是線上渠道;到超市提貨就成了社交電商的團購渠道;超市透過短影片和直播等方式,讓周邊居民在家就可買到生活用品,尤其是差異化商品,這是社交電商渠道。
居民透過外賣平臺訂購超市商品,由平臺提供到家服務,這是O2O渠道;社群還有洗衣店、理髮店和早餐店等,與它們聯合做活動,實現銷售大家共同分享收益,這是異業聯盟渠道。可見,渠道模式就是要將能夠接觸消費者的網路建立起來,這個網路是服務於社群的。渠道模式是商業模式極其重要的板塊,其本質是對消費場景的構建。
三、營銷模式:會員體系及數字化營銷以前傳統超市都是透過DM海報傳遞促銷資訊,從而將顧客吸引到店消費,同時創造更多消費的機會,來完成引流轉化和提高客單的目的。這個營銷邏輯從沒有變過,引流和轉化、客單和復購,顧客分享傳播都需要營銷來推動。
顯然這些營銷方法靠線下超市已經不行了,線上的社群運營、小程式連線等是一種方法和工具,十分關鍵但並不能保證超市有持續的客流和銷售。超市需要在穩定的客流基礎上,獲取到新流量,並持續讓顧客購買,會員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系統,目的是打造私域流量提高復購率。
前面提到的社群團購、拼團和直播等方法,都是數字化營銷手段。雖然數字化營銷給超市帶來的業績佔比還不高,但是趨勢已經很明顯了。非連鎖類的私人超市往往更靈活有效,具有大賣場沒有的傳播優勢,如果差異化和渠道做的比較好,數字化營銷的價值不可估量。
四、盈利模式:多維度設計收入方法並最佳化成本盈利模式是商業模式的中心,商品模式、渠道模式和營銷模式,事實上都是為盈利模式服務的,前三種模式強大,超市的盈利能力就越強。盈利模式首要的就是收入方法的設計,商品豐富並具有差異化,銷售和利潤都會有保證,這是收入方法中的商品盈利。
超市給顧客代收快遞獲得的佣金,是來自服務收入;與洗衣店共享活動和流量獲得分成,是異業聯盟收入;增加了早餐,這是商品和服務共同的收入。可見,收入方法越多超市盈利越好。
超市的運營成本不低,壓縮成本對整體經營有益。比如1000平米超市分割出400平做租賃,增加餐飲和社群服務,這部分的收入變成利潤,超市的成本也下來了。再比如增加自助結算,節省了人工工資,智慧裝置費用卻是一次性投入的。
收入方式和成本最佳化的設計,是超市盈利模式的基本面,當運營能力逐漸強大時,還有一種能力會出現就是壁壘能力,壁壘又保證了收入方式的安全,讓盈利模式更加穩定。
五、思考與結語傳統超市的轉型需要系統思維協助,超市行業看起來門檻低,但做好可不簡單。進貨銷售賺差價、好的服務和環境舒適、建立社群賣貨、找合作伙伴共同賺錢,這些都是很多超市在做的,不過大部分比較零散,並沒有形成運營和盈利能力。
這是對商業模式認知模糊導致的,因此超市的轉型不僅要看流程和業務,進價和毛利,或者緊盯新零售,最好是將商品模式和渠道模式、營銷模式和盈利模式拆分打造。
同時又將它們透過流程和業務連線起來,從而形成一體化的多維度經營能力,這個實現路徑必然能將超市的商業模式完善,並最終提高精細化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