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47486145697

    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難發現諸如此類的現象:兩個人以前親密無間,不分彼此。可是,沒過多久卻翻臉為敵,不僅互不來往,而且反目成仇。何以至此?西方有一種“刺蝟理論”對此可作詮釋。“刺蝟理論”說:刺蝟渾身長滿針狀的刺,天一冷,它們就會彼此靠攏,湊在一塊。但仔細觀察後發現它們之間卻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原來,距離太近,它們身上的刺就會刺傷對方;距離太遠,它們又會感到寒冷。只有若即若離,距離適當,才能既保持理想的溫度,又不傷害對方。

    “刺蝟理論”如是說:距離太近,就會刺傷對方。一般來講,人與人密切相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否則怎麼會有“親密的戰友”、“親密的夥伴”、“如膠似漆的伴侶”等譽詞呢?但任何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就會走向極端。俗話說,“過儉則吝,過讓則卑”,就是這個道理。電視劇《過把癮》中的男女主人公不能說不親,也不能算不密,“我愛你”的大字寫在新房裡朝夕可見,但最終還是不得不分道揚鑣。這不禁使人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我並不是要壓住您的愛情烈焰,可是,這把火不能夠讓它燃燒得過於熾盛,那是會把理智的藩籬完全燒去的。”倘若愛過了頭,不僅理智會被燒光,而且愛情也會被燒焦。《過把癮》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當初“愛就愛他個騰雲駕霧,愛就愛他個天翻地覆”的那種過分的愛,才導致了這種“糊塗的愛”的悲劇。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親則疏”的現象是較為普遍的,這大概也可算做一條交際規律。古人曾告誡說:“親善防讒。”也就是說,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以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後誣衊誹謗。因為,一旦顯出與君子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就可能由於被冷落而忌恨生出挑撥的念頭,就會從中離間,使彼此生疑,此其一。實踐表明,越是親近的人,被傷害的程度就越大,由此產生的怨恨就越深,歷史上兄弟相殘、父子交兵的事件屢見不鮮。可見,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親之間比陌生人之間顯得更加厲害,此其二。在上下級之間,領導者大都十分珍視自己的尊嚴,有了尊嚴才有神秘感,才能吸引人。一旦上下級之間過於親密,就會失去這種神秘,領導者的吸引力也就會蕩然無存。因為親近滋長輕視,任何人在他的貼身侍從眼裡都成不了什麼英雄,此其三。因此,朋友之間不可以過密,上下級之間不可以過親,否則就會造成彼此的傷害。

    “刺蝟理論”告訴我們:距離太遠,就會感到寒冷。人際交往過密不好,那麼是否意味著越遠越好呢?當然不是。不過現在卻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自命清高、目中無人,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看不上,自以為看破了紅塵,與任何人都不來往;有的人消極地認為世間險惡,交際虛偽,企圖尋求一種世外桃源來隔絕人世塵緣,不願與外界接觸。其實,交際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利益驅動,但實質上交際是一種互惠互利的行為。你與人接觸得多了,就能增進了解,而且遇事都能彼此幫忙。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會首先想到去幫助自己接近的和熟悉的人,最後才會考慮那些不太熟悉和陌生的人,“遠親不如近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遠親雖親但距離遠,且資訊溝通慢;鄰居雖非親非故,但距離近,且經常來往,相互幫助的機會就多些。若“老死不相往來”,親戚也會變得不親,以往再親近的人也會慢慢淡漠,直至疏遠。這樣,自己就會感到孤獨,甚至會留下終身遺憾。

    凡事不能過度,任何事物走向極端就等於走到反面。“刺蝟理論”中的相處適度原則道出了交際的真諦。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比如好與壞、親與疏等都是辯證統一的關係,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在人際交往中,親密一旦達到過分的程度就意味著疏遠的開始。所以,為了避免這種過分親密而帶來的危機,就必須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離,在經濟上保持相對獨立,在行動上不形影相隨,要把握“刺蝟理論”中的相處適度原則,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樣就可避免樂極生悲、恩將仇報的交際悲劇和由於友情破滅而導致嫉恨和憤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不能容忍的行為是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