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公元

    義和團要殺的一龍二虎十三羊都有誰,有哪些最終被殺?

    義和團在最開始的時候,當然是一支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隊伍。

    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清朝的統治日漸穩固,所以“反清復明”極難達成,漸漸的,義和團的目標,也發生了變化,改為了共同的敵人洋人,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

    一開始的時候,毫無疑問,義和團遭到了清廷的殘酷地鎮壓。

    但是,隨著列強入侵中華的逐漸深入,使得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了極大的侵害。義和團與清廷,逐漸達成統一目標,並且,在1900年6月,得到了當時清廷的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的允許,甚至進駐北京,成為了抵抗八國聯軍的主力。

    當然,慈禧太后能夠支援一盒團,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利益,並且與慈禧太后迷信的相信義和團刀槍不入有關。

    但是隨著。八國聯軍加大兵力義和團逐漸的不堪。逐漸無法抵擋,最終導致潰敗,被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

    是,就在這時,自其它後無情的拋棄了一盒團,雙方與八國聯軍聯手對發動對義和團的剿殺。

    所謂的“一龍二虎十三羊”應該就是在這一時期才真正浮出水面的。

    “一龍”,毫無疑問,說的是昏聵無能的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

    “二虎” ,毫無疑問,說的是在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激戰時,代表清廷,主持與八國聯軍和談的,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

    “十三羊”,毫無疑問,說的是義和團運動後期,在慈溪太后倒戈相向以後,與八國聯軍聯手,發動對義和團絞殺的清廷的走狗們。

    “義和團”,毫無疑問,是窮苦百姓的代表。

    “義和團運動”,更是當時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說明了,當時在清廷與帝國主義的聯合壓迫之下,百姓真的已經不堪重負,不得不揭竿而起。

    只可惜,在清廷倒戈相向之下,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義和團運動”最終失敗。

    所謂的“一龍二虎十三羊”,最終也只有一群清廷的小嘍囉被殺,“一龍二虎”位高權重,並沒有收到什麼根本性的影響。

  • 2 # 司馬長史

    這與端郡王載漪有可能有關係,其中被義和團殺的沒幾個。

    1898年6月11日,在內憂外患下,光緒帝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進行變法自強。

    慈禧太后歸政於光緒帝,自己則到頤和園聽戲,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慈禧太后掌權三十多年,不可能這麼輕易放棄權利的,她要求光緒帝任命的官員必須到她面前請安。

    在變法期間,光緒帝推行的一些政策嚴重損壞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利益。同年9月21日凌晨(古今中外都喜歡在凌晨幹大事啊!二戰德國一直喜歡在凌晨對敵國發起進攻。),慈禧太后一行人突然從頤和園回到皇宮,直接跑到光緒帝的寢宮,將還沒睡好的光緒帝扣押,隨後囚禁在中南海瀛臺。

    大權再次落到慈禧太后手裡,這次慈禧太后與光緒帝決裂,慈禧太后打算廢掉光緒帝,另立他人為帝。

    慈禧太后最終選中了溥儁,溥儁就是端郡王載漪的愛子。

    慈禧太后打算另立新帝的做法遭到西方列強的一直反對,本國的地方大臣也持反對意見,比如地方大佬李鴻章、劉坤一等人,甚至連在遠在海外的僑民都發出反對的聲音。

    最後慈禧太后並沒立溥儁為帝,慈禧太后因此事算是與西方列強接下了樑子,我大天朝太后想換個人當皇帝,爾等西夷竟敢阻止,讓我沒面子,你們也別想好過。

    載漪至此也與西方列強結下了樑子,而且也愈加痛恨光緒帝,希望光緒帝早點駕崩,自己的愛子就如意上位。

    說了慈禧太后、載漪、溥儁,接下就該義和團上場了!

    義和團原本是反清的,後來“扶清滅洋”,這就好啦,義和團原本與慈禧太后是敵人,現在卻與慈禧太后有了共同的敵人,並打出了支援清政府的口號。

    載漪心裡非常高興,終於有了大盟友,他於是和一些頑固派成天在慈禧太后面前鼓吹義和團是如何了得,慈禧太后也聽的入神,也打算依靠這群“刀槍不入”的猛士。

    義和團在慈禧太后等人的感召下進京發展,在京城,他們提出了“必斬一龍二虎十三羊”的口號,高呼願得一龍二虎頭。

    “一龍”可不是武僧啊,古代龍就是代表真命天子,所以這一龍指的就是光緒帝。

    1900年6月25日,幾十名義和團成員和一些滿洲貴族打算衝進光緒帝住處,準備屠龍,最後被慈禧太后制止,義和團口號中的“一龍”沒有屠殺成功,慈禧太后與光緒帝的親情畢竟還是擺在那裡的。

    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明明是支援清政府,光緒帝是當時清政府的代表,義和團卻要去殺他,這肯定是有深層原因的,我認為載漪的嫌疑很大,光緒帝死後,獲益最大的就是載漪和他兒子溥儁。

    “二虎”指的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李鴻章,李鴻章之前被下放到了廣東,因此逃過此事,慶親王位高權重,不太好下手,最後也逃過此事。

    “十三羊”就和我們時常說的“十三太保差不多”,泛指一個群體,“十三羊”就是指那些學習洋務、支援變法或者全力剿殺義和團的官員。

    據說“十三羊”的前五羊就是庚子五忠,也就是許景澄、袁昶、徐用儀、聯元、立山,他們因與載漪意見相左,遭到了慈禧太后、頑固派和義和團的嫉恨,後被處死,後來慈禧太后後悔不聽他們的言語,為他們昭雪。

    綜上,“一龍二虎十三羊”真正死於義和團之手的應該沒有幾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0兆(M)光纖寬頻除了路由器要求是千兆的外,對光貓及連線線、水晶頭有什麼要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