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牛角
-
2 # 792突擊步槍
蒙古“騎兵”其實上都是奴隸,在蒙古地位很低,服裝五花八門,武器五花八門,沒有入伍通知書,沒有軍餉,全靠個人去搶,誰搶到就是誰的,搶不到你自己捱餓活該倒黴,不用“軍糧”,蒙古人可生吃羊肉,羊群隨著部隊行軍,解決了“軍糧”的問題,蒙古馬可以嗅出來草根的氣味,用蹄子從雪地裡刨草根食用,解決了飼養“軍馬”的難題,蒙古人騎術高超,可騎無馬鞍的”光腚馬”,並可以在馬背上休息甚至睡覺,解決了行軍難的問題,“西伯利亞”是蒙古語“沉睡的大地”的意思,“蒙古騎兵”跑了幾個月都沒有見到人煙,“蒙古騎兵”傷了沒有人抬,死了沒有人埋,死後沒有陣亡通知書,更沒有撫卹金了,蒙古人崇拜狼,人死後“野葬”,扔在草原上喂狼了事,狼要是不吃你就是“壞人”,用人的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當時的東歐都是一些像現在澳門那麼大小的“大公國”,最大的“莫斯科大公國”也只有克里姆林宮圍牆裡的範圍那麼大,沒有城牆,“克里姆林”是蒙古語“木柵欄”的意思,被蒙古一個衝鋒就衝了個稀里嘩啦,東歐各國形成了一個鬆散的如同虛設的“集團”,蒙古人終於將東歐的各“國”一 一擊破了
-
3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蒙古大軍遠征數千裡,行軍速度並不快,羊群而不是馬群的速度決定了他們的進軍速度。以第二次西征為例,出兵時間是1236年,前進到東歐是在1237年,打南俄是在1238年,打到烏克蘭是在1239年,打到多瑙河流域是在1240年。只有到達農業地區後,他們的進攻速度才加快,因為遍地都是食物。遊牧民族進攻農業民族的最佳時間就是秋季,秋高馬肥正好是他們的戰馬最能發揮體力的好候。在漢族等農業民族看來無法讓大軍透過的草原、荒漠並不能阻止攜帶大量羊群的遊牧民族通行。正是這種生產生活和軍事活動的高度一致性,讓遊牧民族成了近 2000 年來各個主要文明國家的噩夢。羊群的移動速度就是遊牧民族長途行軍的標準速度,羊群吞食行軍路線上遇到的每一種可以食用的植物,然後轉化為羊奶,這些羊奶製成的奶製品就是遊牧民族軍隊的主要食物。蒙古人遠征時的肉食供應主要靠他們採集、捕獲到的小動物,羊肉並不是他們的主要肉食來源,歐洲傳教士筆下的蒙古人把野味、老鼠,甚至人肉都當成是為數不多的肉食來源。
蒙古大軍遠征前,先依靠商人、使者、間諜傳回來的情報制定詳細的行軍路線圖,他們固然不用考慮行軍路線上的人口稠密程度,但幾十萬匹戰馬、上百萬的羊群每天所需要的飲用水和青草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蒙古人的西征大軍中,所攜帶的馬匹、羊群每天要吃掉方圓二十平方英里
(一平方英里相當於 2.6 平方公里)以上的青草,羊群吃掉的青草轉化的奶食維持了他們征服活動所需的熱量。羊群就是遊牧民族活動的糧食倉庫,這些活動“乾糧”決定了遊牧民族行軍的速度,也決定了他們的行軍季節。
-
4 # 二兩歷史
古代蒙古部隊,多次西征及南下,都屬於行軍千里,也大多數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要說持續行軍幾千公里不累應該是誇張了,畢竟再強悍的蒙古士兵、再厲害的蒙古馬,那都是血肉之軀,都是會累的,只是比起其他軍隊,更為厲害一點,而厲害的原因,就我所瞭解到的知識,大致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騎兵為主,大多將士騎馬,自然體力小夥慢一點。總所周知,人們談到蒙古的軍隊,首先腦海中浮現的一般是這樣四個字“蒙古鐵騎”,是的,不管是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還是清朝康熙時期的準葛爾汗國,蒙古軍隊讓所有對手忌憚的正是它那強大的騎兵。
蒙古人,自遠古時期就遊牧在草原上,可以說,是和草原上的馬一起進化一起隨著歷史的車輪在前進。蒙古人民間自己說,蒙古人的孩子在孃胎裡時就會騎馬射箭,那是他們的長生天賦予他們蒙古人的寶貴禮物。
蒙古人對馬的追求是一生的,一個家族的財富也往往以家中有多少匹馬而進行估算。蒙古軍隊,準確的說應該是戰鬥部門,都是騎兵,戰爭時少則幾千幾萬的騎兵,大規模戰役時甚至有十幾萬、幾十萬的騎兵部隊,這在古代歷史上其他國際及其軍事力量看來,根本無法實現。古代其他國家的軍隊中,一般騎兵是作為偵察兵或者偷襲部隊,或者試探敵情的先頭部隊,規模最大也就幾萬人,是作為護送糧草、襲擾對方的防護陣型等作用。
所以,當蒙古部隊出發時,一般都是浩浩蕩蕩的騎兵出發,以百人長、千人長、以及萬人長組成騎兵團,向著敵人快速的奔去。因為騎著馬,所以士兵們的體力得到了最大的保障,一旦遇到敵情,可以立馬投入戰爭中去。
第二、蒙古部隊的馬匹,是難得的優良戰馬另外,蒙古戰馬,本就是幾千年來優勝劣汰留下來的優良品種的馬,是適合騎著捕獵、放牧以及打仗的馬。
蒙古馬從外形上看,肌肉發達、骨骼健壯、不是很高大,一般體型較歐洲戰馬要小一點。不過,這時幾千來蒙古馬為了適應寒冷的草原生活自然進化的結果。蒙古馬的體力繼續力很強,據說可以連著奔行一百多公里,且所需要的糧草還不那麼多。
所以,有了這麼好的蒙古馬,蒙古部隊的壓力就少很多了,只要帶著馬匹所需要的糧草,基本上就不用發愁急行軍的事情。蒙古戰馬依靠著自己強大的生存能力,馱著蒙古士兵,從蒙古草原,一直奔向了所謂的西方國家,所到之處,蒙古鐵騎橫掃其他國家的軍隊,因為他們的體力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第三、後勤保障簡單,吃的好才能打勝仗在有些戰役中,馬匹充足的情況下,蒙古部隊會帶一些作為糧草補充的馬匹,作為飲食的補充方案。所以,有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蒙古兵士騎著一匹馬,用韁繩拉著一匹馬的有意思的畫面。這樣做,一方面,馱著強壯計程車兵奔行一段時間後胯下的馬有點累時候,就可以換另一匹馬來騎著交替前行。
蒙古部隊軍糧中另一個典型的就是風乾的牛肉乾,出征時,家人都會給自己的將士準好好風乾的牛肉乾。牛肉乾,所含的營養價值豐富且能頂餓,吃一小塊,能頂好幾頓飯。更不用說,後勤部隊會趕著羊群在部隊後面,隨時作為補充。
總結:蒙古部隊,歷史上之所以行走那麼久,士兵還不累的原因可能跟蒙古人是馬背上長大的、有良好的蒙古馬、後勤保障完善等幾個因素有關。
-
5 # 趙凡丁201
〇與農耕民族不同,遊牧民族的顯著特點,就是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趕著畜群,長途跋涉,隨處遷徙。他們的遠征,從不需要什麼龐大後勤輜重糧草的供給,人走家搬,整個家族丶婦女丶兒童,隨軍行動,佔領了一個地方,整個族群也就遷徙到那裡。與農耕民族不同,他們沒有家國故鄉的概念,打了勝仗也不需要返回故土,不必“衣錦還鄉”。
〇人類歷史最早大規模的遊牧民族的遠征,是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從北方南俄草原出發,分2支分別入侵、遷徙至伊朗高原和印度河丶恆河流域。其後,1波又1波的遊牧民族開始了他們的長途遷徙及遠征。匈奴族群從東亞一直打到歐洲,突厥人從中國的北方打到亞洲部的小亞細亞丶非洲與歐洲的結合部。蒙古人所進行的是人類歷史上最後1波遊牧民族的大規模遠征與遷徙。
〇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使他們吃苦耐勞丶能征慣戰,善於長途奔襲。常年與野獸博鬥丶屠宰牲畜,令他們勇猛強悍,嗜殺成性。在農耕民族看來,他們天作蓬,地為床,來無影,去無蹤,飢餐肉,渴飲血,策烈馬,射天狼。不停地流動丶遷徙是遊牧族群的基本生存方式,舍此他們無法生存。問他們累不累?只有農耕定居民族或現代的城裡人,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
6 # 三七的歷史書屋
大蒙古帝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曾被稱為草原戰神,他帶領的蒙古鐵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蒙古大軍曾經從蒙古出發,一路向西,所向披靡,最遠打到了歐洲的多瑙河。很多人會問,蒙古人打到那麼遠後勤補給能跟得上嗎?古語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場戰爭在打響之際,糧草是最重要的,如果糧草跟不上的話,軍隊是很難繼續前進的。蒙古軍隊究竟有什麼辦法能夠供應這麼多人,而且能夠跟得上這麼他們這麼遠的腳步呢?
一 蒙古軍隊行軍途中會趕著一些牛羊群
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因為要四處遷移,所以帶著牛羊群一起走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習慣。而蒙古大軍在西征途中,除了會攜帶大量的武器和藥品,還會趕著很多牛羊群一塊隨軍西征。渴了就喝牛羊奶,餓了,就吃牛羊肉,因此完全不需要為糧食擔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給予每個士兵最優質的後勤保障,同時也能保證這些物資的安全。
二 蒙古軍隊會隨身攜帶一些便於長時間儲存的食物
蒙古人在軍隊出發前通常會把牛羊宰殺後把精瘦肉剔切成細條曬乾。如此一來,就可以長時間的儲存。一頭牛的精瘦肉曬乾後往往用一個牛膀胱就能裝下了。蒙古軍隊吃飯時會將頭盔當鍋,加入水和鹽,把乾肉條放進水裡煮,而稍微的一點乾肉就煮到膨脹為滿滿一鍋。不僅補充了體力,而且十分美味。據說這是有史以來,人們知道的最早的壓縮類軍糧了。
三 掠奪城池之後,食用當地的食物
這點不難理解,蒙古軍隊在攻佔了一個地方之後,當地的食物,他們是自然可以享用的。而且蒙古軍隊在攻佔了一個地方之後,通常會在當地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然後攜帶大量的補給品,繼續對下一個地方掠奪。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大軍在與敵人開戰時,往往都會主動將一些非常重要的隨軍物資給拋棄。一來是為了殺敵方便,二來是為了不給大家留活路,頗有破釜沉舟的意味。也就是說,大家必須全力殺敵,獲得勝利,這樣才可以有吃的。因此每一個蒙古士兵,進行戰鬥時,都會變得異常勇猛,視死如歸,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擊敗敵人。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活下去。也許正是因為蒙古大軍這種獨特的擴張方式,才使得他們在西征的路途中,能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下去。
-
7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鵬正。
對於蒙古軍隊為什麼能行軍千里不累?主要原因就是兩樣,一個是戰馬,另一個則是補給。只要這兩個到位咯!走多遠都是沒有問題的,不過,說實話,累肯定是累,比較都是人嘛,只是比中原軍隊的體力好那麼一點~
蒙古軍隊的馬有什麼妙處?可能是上天的安排,蒙古馬算是普遍世界上頂尖的好馬,蒙古馬是上天賜予蒙古人的,蒙古馬耐力超強,沒有任何一匹馬能比的上蒙古馬,雖然沒有像一些馬高大威猛,但是更加適應任何的各種環境,所以是一種很好的戰馬,可以讓蒙古遠征萬里。 再加上蒙古軍隊一般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大量的母馬和一下公馬,這樣,蒙古軍隊就不怕損失戰馬,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補給,不會影響部隊行軍。再加上過去騎兵就和現在的坦克一樣,鋼鐵洪流一般,所到之處片草不生。
蒙古人特殊的補給能力。蒙古人作戰行軍和中原甚至是歐洲人補給方式大為不同,比如中原軍隊都會行軍燒火做飯,而蒙古軍隊則不通,蒙古軍隊就像牧民一樣,會趕著牛羊一起喝大軍行進,隨時隨地得到物資所需,再加上蒙古人騎的一般都是母馬,可以用馬乳來解渴,得到緩解,部隊就來了個延續,繼續行動,再加上蒙古軍隊特有的體制和和獎賞方式,蒙古軍隊最出名的就是“三光政策”所到之處皆為焦土,能搶的都搶了。蒙古軍人的制度是誰搶著算誰的,你在這方面激起了蒙古軍人的征服欲,再加上劫掠城市完之後,會抓一批特殊的俘虜“兩腳羊”在不得已的時候就會把這些人殺了充飢。所以,蒙古軍隊很少遇到斷送補給的情況。畢竟他們是遊牧民族嘛!
我是鵬正!如果喜歡我的問答的話~
愛你呦~
我超寵粉的~
-
8 # 瘋雲史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指的是戰時後勤補給的重要性,在古代戰場上,沒有現代化的機械化運輸,只能靠臨時徵募的百姓,把糧食和裝備用獨輪車推著,遠遠地跟在部隊後面。或者用一些普通的馬匹和騾子,來裝載著米麵,弓箭火器等戰鬥材料,遠看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緩緩地跟隨軍隊前進。這就是古代的軍隊後勤供應。
我們知道,後勤補給關係到整個隊伍的吃喝拉撒,是戰爭取勝的基礎。沒有完善的補給保障,整支隊伍的軍心就會動搖,失敗也成為必然。所以古代有不少靠陷斷對方後勤補給線致勝的案例,比如官渡之戰,數十萬大軍的袁紹被曹操放火燒掉軍備糧倉後一敗塗地;諸葛亮六出祁山,因為後勤糧草運送不力只能無功而返。
基於這種低效率後勤保障模式,古代的軍隊通常很難以長距離作戰,遠征常常意味著部隊和糧隊要出發幾個月才能到達交戰地,而敵人在充足的時間裡早已做好防備,以逸待勞。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改寫了這一歷史,在橫掃歐亞大陸的程序中,他們常常千里奔襲,快速攻擊,未等敵人反應過來就解決了戰鬥,這種戰術讓當時的歐洲人不寒而慄。
依靠這種快速機動多變的遠征,蒙古帝國得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從成吉思汗封汗開始,僅半個世紀,蒙古就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面積超過三千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帝國。
這樣的擴張速度,絕不是統帥的智慧和士兵的勇猛單方面所能完成的,其背後一定有足以支撐這種擴張的戰爭體系。
軍糧及後勤的保障是戰術得以完成的根本,對於騎兵快速的突襲,成吉思汗是如何解決糧草裝備問題的呢?
士兵自帶乾糧解決補給問題作為草原的遊牧民族,沒有蔬菜水果,牛羊和馬匹是蒙古人主要的肉食,但是這些食物不能滿足長途作戰的需要。於是蒙古軍隊想到了用馬奶和乳酪當成軍糧。
在騎兵隊伍中,通常會保留一定比例的母馬,用以行軍途中馬奶的提供,而乳酪則是由牛奶晾乾後切成小塊,雖然緊緻堅硬,但營養豐富便於攜帶儲存。
這兩種食物足以為蒙古騎兵遠征時提供所需的營養。馬奶直接飲用,乳酪入口即食,即不用生火,也無需水源,炊具就更無需攜帶,邊行軍邊吃飯。不生明火,不走水源路線,既保證了行軍的隱蔽性,又避免了敵人沿路投毒破壞水源行為,可能造成的軍隊損失。
奶製品雖然簡單便攜,但打仗可是個力氣活。作為食肉動物的蒙古人,沒有了肉,戰鬥力會大打折扣。成吉思汗又想出了牛肉乾的創造,命令部落將牛羊肉烤乾後切成小塊,這樣騎兵行軍中不僅有乳酪補充營養,還有牛肉增進體力。對於飲水問題,備用水不足時,除了馬奶,給馬匹放血直接飲用也是蒙古人的解渴途徑。
用家畜作為馱獸運輸同時作為軍糧對於更遠距離的遠征,只是乳酪,肉乾這些食品顯然是不夠的,成吉思汗又以牛羊家畜作為馱獸,利用它們搬運糧食和戰備物資,當食品不足時,再把這些家畜宰殺以供食用。這些馱獸運載的物資,除了軍隊自己出發時帶的補給,每到一處還會進行劫掠補充。
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出征時,通常根據功能劃分為不同的軍團,運輸軍團負責補給物資運輸,跟隨在戰鬥隊後邊。他們的組成,除了行李馬車,裝馱物資的家畜,以及後備的食用牲畜群。整個蒙古軍隊的補給保障,都由它們提供滿足。
以戰養戰,劫掠敵方物質充實補給不過,在進入敵方領地後,整個蒙古軍隊會馬上分散開來,戰鬥縱隊不再保護運輸隊,而是快速的進攻敵人。物資運輸隊則遠遠跟在後面,確保物資的安全,如果物資被敵人搶奪,戰鬥縱隊也不會提供支援。因為戰鬥結束後會在當地進行劫掠,重新擁有大量補給物資。由於採用這種方式,蒙古大軍不僅物資補給得到保障,還可以快速的行軍和戰鬥。
蒙古遠征軍隊的特殊補給方式,以快速行進和戰鬥為第一要旨,後勤補給力求簡單,使軍隊要顧及的東西少之又少,這樣行軍和戰鬥十分順暢。對於他們而言,常期的遊牧生涯,產生了對於惡劣處境的適應性,和對未來的提前謀劃,使得他們在歐亞大陸勢如破竹。更把對手當成自己的糧倉,以戰養戰,這種習慣,使他們不管戰鬥到哪裡,都像在自己的家園一樣。
參考史料:《孛兒只斤鐵木真檔案資料》
-
9 # 拯大人
其實這一點得話,就和當時蒙古人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地關係。當時的蒙古可說的上是馬背上民族,他們這些人從小就熟悉精通騎馬射箭等,在馬背上的機動性十分的強。歷史資料曾有記載說,當時的蒙古士兵可以一邊作戰一邊行進80公里,比當時的歐洲起兵多了將近一倍。
當時的蒙古馬雖然比歐洲起兵的馬愛笑,但蒙古馬常年生活在草原當中,並且每天幾乎都是在外圈養著,幾乎一年整個四季,春夏秋冬都在外面。所以造就了蒙古馬耐寒,耐飢地本領,這種本領對於蒙古士兵來說,是極大的好處的。
不僅如此,這些蒙古馬對於進食方面還十分的草率,只要吃一下樹根或者是草根什麼的就能生存下來。就算是碰到那種下大雪的時候,這些馬匹會很快的尋找到食物,來保證自己的性命。
這還不算完,一般來說,每一個蒙古士兵的話通常都有好幾馬屁備用。就這麼說吧,一匹馬外出征戰,另外的馬屁就留守在營寨內安生養息。等外出征戰的馬屁累了,就讓將留守在營寨之內的馬屁外出征戰。並且對於這些馬屁,蒙古都有專門進行管理的一套方法,所以蒙古的馬屁都會保持很高的氣勢。
這時候就會有人問了,蒙古人外出征戰那麼久,難道就不用吃飯補給什麼的麼。談到這個就還要提一下這個馬了,蒙古的馬是能夠產出馬奶的,這些馬奶可以幫助蒙古人補充自己的體力,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大問題。
畢竟在古代的戰爭當中,很多時候會因為後方的補給不給力,導致一場戰爭的失利,這一點對於蒙古人來說,可以完全不用去考慮。
因為補給幾乎隨時隨地都有,而且一旦蒙古人作戰勝利了,敵方的那些補給都會歸自己所有。這就又給自己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東西。
除此之外,蒙古人行軍千里取勝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蒙古人使用的武器弓箭了,蒙古人使用的是一種複合弓,這種弓箭的殺傷力是很大的,一般來說蒙古人的弓箭射程可以高達300米,在配合上蒙古人的機動能力,足以給敵人造成致命一擊。
-
10 # 南村群童701
蒙古以及所有冷兵器時代的遊牧民族之所以能以低文明戰勝高文明國家,就因為它們長期擅騎射,武力超強。此外,如本題所問,遊牧民族隨身攜帶高能量的乳酪、牛肉乾充飢。在一月之內無需糧草補給。故善長途奔襲,戰力更加強大。相反,農耕軍隊每10日必補一次糧草,其行進受極大限制。所謂中原用兵歷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回覆列表
依託了蒙古馬和戰士的超強適應能力:蒙古戰士能在馬上邊行軍邊睡覺,可晝夜不停地連續長途行軍,蒙古馬適應能力超強,只要沿途有水草就行,它不挑食,耐粗食,這蒙古戰士能喝馬奶,吃牛肉乾地在馬上吃喝拉撒睡,而不依賴龐大的後勤保障,這就保證了長途行軍的有效性,這就給敵人沒有反應的時間,達到了戰役的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