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陳悅漫步海邊
-
2 # 歷史新演義
北洋水師成軍當年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當時的美國還要排到後面,實力不容小覷,可惜慈禧為了修頤和園佔用海軍軍費,使得北洋水師無力去維護,無錢更換裝備,所以間接導致甲午海戰的失敗
-
3 # 西山講歷史
北洋水師是李鴻章掏空自己家底建設出來的,花了大把的銀子,論訓練水平和裝備水平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
1886年,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初具規模,就讓自己的艦隊去亞洲鄰居的家門口轉轉,炫耀一下建設成果。在北洋水師訪問日本長崎的時候,中國的水兵登岸活動,和當地的警察發生了矛盾。這些北洋水師的水兵被當地的警察逮捕後,大量的水兵衝擊日本的警察局要救回自己的同伴,北洋艦隊船上的巨炮也調轉炮口瞄準長崎市區,威脅不放人就開炮。
知道這件事後,李鴻章很生氣,召見了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語帶威脅地說:“……開啟戰端,並非難事。我兵船泊於貴國,艦體、槍炮堅不可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
當時日本剛開始明治維新不久,整個國家還是非常虛弱的,尤其的海軍才剛開始建設,不是北洋水師的對手,日本人權衡了當時的形勢,就向清廷低了頭,賠了一大筆錢給中國水兵。
這是北洋水師最高光的時刻了,至此整個日本國開始發奮圖強,下定決心一定要打敗北洋水師。
1894年,日本海軍船舶的噸位已經和北洋艦隊差不多了,並且艦隊船舶都用的是新技術。而同時期的北洋水師船齡老化,揚威超勇兩艘艦艇服役超過14年,在海上完全可有可無。水師計程車兵也訓練不足,海軍提督丁汝昌出身陸軍,對於海軍完全不懂,水師計程車兵訓練質量大幅下降。北洋艦隊本身的火力也不足,尤其是速射炮數量上落後於日本艦隊,這是後來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
1894年7月,日本艦隊突襲北洋水師,挑起戰爭,9月13日,日本艦隊終於找到了北洋水師的主力開始決戰——黃海海戰爆發,日本艦隊用了一天的時間擊敗北洋水師,北洋水師損失戰艦五艘,主力喪失,李鴻章建設的北洋水軍完全失敗了。
-
4 # 阿勳剪輯
北洋海軍自1875年開始籌劃,1888年正式成軍。然而,它不幸被日本海軍毀壞,鴻章的努力付之東流。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李鴻章為什麼堅持要建立北洋海軍?在建立的探索中遇到了什麼難題?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李鴻章
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可以回想到他協助曾同太平軍作戰的那段日子裡。那時,他就已認識到擁有一支屬於自身國家海軍的重要性。並由曾奏保出任兩淮鹽運使,辦理淮揚水師。他在這一時期有關海軍的知識尚限於傳統的中國水師,對於西式海軍並無任何認識。
軍艦
直到1862年春,他同太平軍作戰,才開始認識到歐洲海軍的是如何的厲害。他率領淮軍及淮揚水師乘所僱英國輪船從安慶沿江抵達上海,接著同英法在上海的軍隊協同作戰,他對西方軍事實力印象非常深刻。他深感中國在軍事方面遠遠遜於西方大國。他痛感中國海軍陳舊落伍,決心向其他國家學習。在李看來,軍力是根本所在。對於建立新式的海軍已有一個初步的設想。他覺得所有舊式船隻必須更換。不僅如此,中國必須有近代船廠,並向外華人購買造船的裝置。
甲午沉船
隨著官職的升遷他的海軍思想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尤其是1874年日本侵犯臺灣,他大受刺激,力主購買鐵甲戰艦,以加強沿海防務。他深深感受到,中國正面臨者歷史上的鉅變。他奉命督辦後,將目標放在對日挑戰上面。從中可以看出,他的海軍思想侷限於自我防守的戰略。
關注 使用者GTR
實際上,建立海軍遠遠要比陸軍困難。在之後的十餘年中,他為北洋海軍購置各種型別的戰船,包括鐵甲艦、巡洋艦和魚雷艇。戰船分為兩類,一為中國自制,二為購自外國。另外,專業的海軍人才也不可缺乏。由於海軍有關航行訓練和部署調動,都有高度的技術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他常常苦口婆心的講海軍將士學習西方技法務求明白船隻的原理,並能熟練運用。一方面,任勇一批外國軍官協助教練,他要求管駕、輪機、司爐和水手都必須由熟手充當。他有系統地小心謹慎地著手海軍建設。不惜用費派遣數百名海軍官兵前往英德接受新購軍艦,駕駛回到中國,以便使他們得以實地練習。另一方面,他堅信設立海軍學校的重要性,1866年設立的福州船政局便附設一所訓練海軍軍官的學校。然而,福州學堂並不能滿足新建艦隊的需要。隨後於1880年在天津創立學堂。海軍學堂只是提供基本的一般訓練,他堅持派遣海軍學員出國留學,尤其是學習與航海有關的技術。
外國侵華
除了購買船炮和安排海軍人才培養外,他也十分注重遴選指
-
5 # 歷史軍魂
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對清廷的震動很大,同年,總理衙門上奏了籌海防的奏摺。海防議結束之後,李鴻章開始建設北洋海軍。1875年,李鴻章透過總稅務司赫德向英國訂購了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四艘炮艦,1877年到達中國。1879年,李鴻章又向英國購買了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四艘炮艦。1880年,李鴻章將質量較差的龍驤、虎威、飛霆、策電四艘炮艦撥給了南洋海軍,次年又將超勇和揚威號兩艘軍艦開回中國。至此,北洋海軍初具規模,共有巡洋艦2艘、炮艦8艘以及滬、閩二廠調來的操江、威遠等5艘軍艦,北洋海軍共有13艘軍艦。這一時期,北洋海軍的軍艦噸位都比較小,屬於典型的小船扛大炮。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之後,清政府加快了對北洋海軍的建設。同年設立了海軍衙門,向英德兩國購買的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1887年,向英德兩國購買的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六艘魚雷艇加入了北洋海軍的序列。1888年,清政府批准了《北洋海軍章程》,至此,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2艘鐵甲艦、巡洋艦7艘、炮艦6艘、魚雷艇6艘、練船3艘、運船1艘,總計25艘軍艦。
北洋海軍成軍之時,其實力在日本海軍之上。當時日本海軍2000噸以上的軍艦隻有5艘,總噸位約1.5萬噸,而北洋海軍2000噸以上的軍艦有7艘,總噸位約2.7萬噸,幾乎是日本海軍的2倍。特別是北洋海軍2艘的鐵甲艦定遠、鎮遠,排水量7000噸,是日本海軍最畏懼的。因此,有亞洲第一、世界第六(關於它的世界排名有第七、第九、第十一)的說法。然後北洋海軍成軍之後卻停止了購買軍艦,海軍的軍費被挪去了修頤和園。與此同時,日本全國正在集全國之力購買軍艦。短短几年之間,日本海軍的實力就超過了北洋海軍,甲午一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
6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不能馬虎行事。所以朝廷開始在1888年對清漪園展開重修工程,並取“頤養沖和”之意,將之改名為頤和園!
天津,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衙門後堂。直隸總督李鴻章面前的,有一隻木盒子,李鴻章開啟盒子:數根根莖苗壯、齊全的上好高麗參!
李鴻章一眼便認了出來,在國內,只有宮中才可能在北韓朝貢時得到如此品質的人參。民間,乃至官場上,除了朝廷的恩賜,絕無任何合法渠道可以得到它。
走私——這是李鴻章想到的第一個詞,也是唯一的一個可能。而盛宣懷的話讓李鴻章更為憤怒:這只是所查獲的走私貨物中極小的一部分,而涉嫌走私的,正是他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利用軍艦載客掙錢,利用軍艦的豁免權從北韓向國內走私貨物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甚至連海軍提督、北洋水師實際上的直接領導者丁汝昌,都在劉公島上蓋起商鋪,並對外出租,靠從中收取租金謀利。
軍隊經商,歷來是大忌,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這一點都是政府所嚴禁的。如今北洋水師打著朝廷海軍的旗號肆無忌禪,怎不讓李鴻章為之憤怒?
更為荒繆的是,軍隊本應時刻保持著的訓練操守,完全是流於形式。海軍章程上的規定,全都成了一紙空談。
《北洋水師章程》上明確規定:海軍之中,總兵以下各級官兵,必須常年在艦上居住,不得私自上岸,更不能在陸地上搭建、置辦公館。唯一可以例外的是需要接待朝廷官員視察的海軍提督。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一到晚上,軍艦之上的北洋官兵人數剩下的還不足一半,其餘的都跑到了岸上吃喝嫖賭。李鴻章不得不承認,北洋水師初建時的朝氣此時已經蕩然無存李鴻章也知道,丁汝昌之所以如此縱容官兵,實際上還是朝廷的原因。
籌備海軍之時,朝廷答應每年撥付南北洋水師400萬兩的軍費,但從1887年至1894年的整整8年時間裡,水師兩部總共才從朝廷的口袋裡拿到1400萬兩,距離3200萬兩的應得數字少了不止一半。
就是這可憐的1400萬兩是不是全數用到海軍建設上了呢?把持朝政的慈禧太后可不想這麼做。
1894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不能馬虎行事。所以朝廷開始在1888年對清漪園展開重修工程,並取“頤養沖和”之意,將之改名為頤和園,由清代200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築設計的雷姓世家的第七代傳人雷廷昌主持。
當雷廷昌伸手要錢的摺子遞到光緒皇帝手中時,皇上就已經宣旨,讓戶部如數撥款。但戶部尚書翁同和把賬本給光緒過目:782萬兩,大清國庫裡的全部家當。這些錢倒是夠修園子,但如果全部用來修建園子,滿朝文武就沒有俸祿可發。
慈禧衝著翁同穌發了一通火,也對財政的現狀表示無可奈何。鴉片戰爭以後,不斷地割地賠款,不斷地鎮壓前仆後繼的起義,將康乾時期積攢下來的家底全都賠了出去。但園子不修,慈禧又絕不甘心。最後還是一直跟李鴻章有間隙的翁同穌出了個主意:向海軍軍費伸手。
大清的海軍組建自鴉片戰爭之後便被提上了日程。林則徐提出,要建立起一支由150艘西式艦船組成的具有獨立指揮系統的海上新型艦隊,方能“往來海上追奔逐北,彼能往者,我亦能往”。魏源在林則徐的認識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認識觀點,認為應學習西方“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其中戰艦是重中段特的歲月。
但這些救國方略上報到朝廷時,鴉片戰爭已經結束,清政府在享受割地賠款換來的那份安寧。“一切以隱忍待之”的思想在道光帝的頭腦中佔了上風。林則徐等人的一片苦心,全被朝廷當成耳旁風。
清政府很快便嚐到了沒有海上力量的苦頭。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依靠傳統舊式水師護國的清政府,接二連三地慘遭敗北。當時便有人提出向西方購買戰艦,但因為在經費方面的摯肘而未能成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太平天國起義仍舊如火如茶。恭親王奕訴再次提出購買兵船。面對嚴峻的局勢,清政府方下定決心。
1862年,清政府向英國政府購買了總排水量為2635噸、總功率為660匹馬力的6艘軍艦,共耗銀65萬兩。承辦此次購船事宜的英國總稅務司李泰國認為這是控制中國軍隊的大好機會。在英國政府的支援下,曾參加過鴉片戰爭的英國海軍上校阿思本被委任為艦隊司令,毫不掩飾地把艦隊命名為“英中聯合艦隊”。艦隊的所有艦隻都由英國官兵掌控,甚至連軍艦的命名和海軍軍旗的樣式都由他們說的算,而且規定艦隊只接受中國皇帝和李泰國兩人的命令,李泰國還有權決定中國皇帝的命令是否有效。這支幾乎是李泰國私人部隊的艦隊,史稱“李泰國艦隊”。
抵達中國的“李泰國艦隊”讓朝廷大出所料,軍政大員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一支不受自己控制的艦隊。經過反覆的爭辯,清政府拿出了最終的解決方案:賠了32.8萬兩的白銀,將這支艦隊拆散,分別賣給了印度、日本和埃及。
艦隊賣了,但是國家沒有海上防禦工具是萬萬不可的。1864年,以恭親王奕訴、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曾國藩、兩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左宗棠等洋務派為代表,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在朝野興起。打造一支可以抵抗外侮的近代海軍,便成了洋務派的首要之舉。
於是北洋水師應運而生,在李鴻章的奏請下,丁汝昌任水師提督,統領北洋艦隊。
馬尾海戰之後,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清廷方才知道一支近代化海軍對於保家衛國是多麼重要,便加大了打造海軍的力度,正式成立海軍衙門,任命醇親王奕宣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奕宣和李鴻章協辦。
1887年秋,中國所有在外定購的軍艦已全部回國,加上原有的自造艦隻,北洋水師的艦艇總數達到62艘,計5萬餘噸。再加上歸海軍衙門節制的南洋、福建(戰後重組)、廣東水師,總噸位為8萬餘噸,炮500餘門,魚雷發射管70餘具,實力居世界第九位。而在遠東地區,清政府的海軍力量佔據首位。
北洋水師共耗資974.85萬兩白銀,這對因戰爭及賠款而使得財政捉襟見肘的清政府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李鴻章對這支可以稱得上是自己摘系的軍隊更是愛護不已。1888年12月17日,劉公島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師成立,同日由劉步贍等將領參與制定的《北洋水師章程》也由清廷頒佈施行。中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李鴻章把北洋水師視若珍寶,翁同禾卻將之視為眼中釘。在這位戶部尚書的眼裡,李鴻章和他的北洋水師就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買軍艦要錢,造軍艦要錢,軍火、軍響、日常維護……處處都要用錢地。大清幾乎用了蕩產之力,來供養李鴻章的這支“私家軍”,翁同穌自然不滿。既然頤和園要興建,正是李鴻章該出力的時候了。
重修頤和園的7年時間裡,慈禧太后一共從海軍衙門拿走了750萬兩的白銀,這些已經超出了1400萬兩的一半。而計劃中需要撥給海軍的剩餘部分則全部被朝廷拿去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實際能到海軍手裡的銀子連艦隊日常的維護都不夠,還怎麼支付水師官兵的軍響?
大清水師官兵也是血肉之軀,不能靠喝風飲露活著。朝廷指望不上,李鴻章捉襟見肘,水師官兵只能去誕而走險,為自己謀生路。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水師的腐敗氣味已經透過厚厚的戰艦鋼甲,瀰漫到大清海疆上去。
李鴻章對水師的腐敗毫無辦法,無賞即無罰,他所能給予這支海軍的唯有縱容。
而此時,大清王朝的近鄰,日本正在用貪婪的目光打量著大清的海域。
回覆列表
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的實效如何,可以拿1891年作為一個關鍵性年份,分為之前、之後兩部分來觀察。
1891年之前
李鴻章被任命籌建北洋海軍,是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之後的事情,當時清政府亡羊補牢,做出了責成南、北洋大臣分別籌建北洋海軍的決策,北洋大臣李鴻章就成了其中北洋地區海軍的建設者。
建設起步時,北洋地區的海防、海軍基礎異常薄弱,和南洋無法相比,整個北洋地區僅有2艘蒸汽動力軍艦(南洋借調的“操江”,船政駐防的“鎮海”),處在沒人、沒錢、沒艦的一張白紙狀態。此後,在南洋大臣沈葆楨的鼎力支援下,北洋的海防建設將目標集中為防備、剋制日本海軍,經過初期的摸索,形成了一套技術人員借調自船政,軍艦裝備購自歐洲的建軍辦法。
從1870年代末訂造蚊子船開始,至1880年代初訂造“超勇”“揚威”撞擊巡洋艦,再到1885年“定遠”“鎮遠”鐵甲艦回國,基本實現了對日本海軍的超越和碾壓。
與此同時,在李鴻章的主持下,北洋地區的海軍配套機構諸如天津水師學堂、劉公島水師學堂、天津水師總醫院等相繼建設,旅順、威海、大連灣、膠澳軍港陸續建成和開工,整個北洋海防氣象一新。
再加上1886年醇親王校閱海軍後,李鴻章政治站隊成功,投靠到醇親王、慈禧太后一邊,更使得北洋的海軍建設得到了國家最高層的支援,於1888年正式成立北洋海軍。
1891年春,李鴻章校閱北洋海軍事畢,曾做出了“就渤海門戶而言,已有深固不搖之勢”的自我結論,應該說,這個結論可以作為前期北洋海軍建設效果的總結。
1891年之後
北洋海軍的建設在1891年到達巔峰,然而也就從這一年開始,立刻走向了下坡路。
1891年元旦,李鴻章的重要政治依靠、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奕譞去世,不僅僅李鴻章頓失靠山,慈禧太后也失去了重要的政治盟友,清王朝中央帝黨開始抬頭。
也就是在這一年,戶部尚書翁同龢上奏,獲准暫停海軍購買外洋船炮,北洋海軍的裝備發展戛然而止。從1891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的1894年,李鴻章對於北洋海軍只談得上勉勵維持,已經無力在進行更大的建設投入,所以從後期來說,李鴻章在北洋海軍的建設上沒有什麼突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