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血戰史1927

    這個“騾馬”帝國就有意思了,說的很形象!德國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它的部隊行軍全靠輪子,尤其是德軍的閃擊戰,更讓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二戰的德軍已經全面實現機械化。其實不然,二戰爆發時德國參戰的一百多個師,只有十幾個裝甲師、摩托化師達到全部機械化,其餘的步兵師幾乎完全騾馬化,其卡車大多配給裝甲師。到了二戰後期德軍在歐洲所有交戰國中機械化程度是最低的。

    戰爭初期德軍主要戰場都在西歐,戰線並沒有拉的很長,再加上法國等西歐國家比較先進,交通比較發達,德軍後勤運輸幾乎無壓力。從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以後,隨著閃電戰的深入,戰線逐漸拉長。斯大林在西線戰場實行堅壁清野,焦土政策,能帶走的帶走,不能帶走的通通銷燬,德軍再也不能從佔領地獲得補給。尤其到了冬天,天降大雪,再加上蘇聯道路並不發達,泥雪造成道路堵塞。德軍長距離運輸跟不上前線軍隊的消耗,隨著戰爭的持續,德國國內物資匱乏,石油緊缺,機械化部隊損耗嚴重,德國生產能力跟不上。德軍開始大規模動用騾馬運輸。根據統計,德軍運輸一個步兵軍要動用6000節車廂,其中一半的車廂裝的是騾馬,這些騾馬用於彈藥糧草的運輸。德國在中世紀是神聖羅馬帝國,因為二戰大規模運用騾馬,所以被人笑稱神聖“騾馬”帝國。

  • 2 # 海鏡清

    神聖騾馬帝國就是指德軍汽車不足,大量裝備騾馬大車來搞運輸。特別是到了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因為鐵路公路被盟軍襲擊,又嚴重缺乏油料,後勤有相當一部分用的是騾馬馱的,所以有好事者把自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繼承者的納粹德國為神聖騾馬帝國。

    這當然是誇大其詞。

    其實即使是二戰初期,德軍的騾馬運輸也是規模很大的。像德軍這種規模級別的陸軍,完全機械化或者摩托化是天方夜譚,於是德華人把有限的機動車輛集中到快速部隊,大部分步兵師靠騾馬運輸為主,不過也不是一點車輛沒有。德軍步兵師裡像反坦克部隊這樣要求高機動性的單位,基本都是全摩托化的。

    以開戰初德國野戰陸軍103個師275萬人來說,裝備273768輛機動車輛(卡車、乘用汽車、摩托車) 、438360匹軍馬,可見機械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裝甲師一般有3000輛左右的機動車輛,步兵師則能達到1000輛以上。

    二戰德軍先後動員1700萬軍隊,共裝備:

    乘用汽車 1580972輛

    卡車 812216輛

    摩托車 1186691輛

    騾馬220萬匹

    騾馬雖然數量大(超過摩托車和卡車的總和),但是運輸牽引效果實在有限,1年也就運輸10萬噸物資而已,僅能折算20萬輛機動車輛(平均值),400列列車。以此估計,德軍運輸比例為:鐵路運輸70% ,公路運輸25% ,騾馬運輸5%。

    和德華人比起來,無疑是機械化程度更低的蘇聯和日本更有資格被稱為“騾馬帝國”。

    美軍機械化程度超過德軍不少,該走路的時候一樣得走路

    即使機械化程度很高的美軍步兵師,也沒有實現完全摩托化,步兵團沒有自己獨立的運輸力量,快速行軍時靠師屬運輸縱隊臨時抽調車輛,但是整師機動時,由於運輸縱隊要承擔大部分物資補給的運輸任務,不會有太多的車輛多出來運送步兵,所以美軍步兵很多時候不得不靠雙腿行軍。

    摩托化程度最高的應該是英軍,但是英軍的規模跟其他列強畢竟不好比,加上有美帝提供了大量車輛,所以這個第一名的含金量並不高。

  • 3 # 戰略論

    因為二戰德軍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只佔其總兵力的少數部分,絕大部分是步兵師,這些步兵師本身只有幾百輛汽車,既要擔負重型武器裝備的拖運,如大口徑的重炮,也要負責運輸作戰物資,顯然數量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便裝備了數千匹騾馬以及相應的馬車來負責運輸工作。在1941年6月集結的入侵蘇聯的大軍中,德軍裝備了超過60萬匹騾馬,所以說德軍是“騾馬”帝國也是合乎實際情況的。

    在東線德軍200個作戰師中,裝備汽車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只有30多個。剩下的就都是裝備大量馬匹的步兵師,他們的機動能力遠不如那些機械化部隊,事實上這些步兵師在機動能力上和拿破崙時代的軍隊並無兩樣。因為那些機械化部隊在德軍中所佔的比例實在是太小,所以德軍戰線的推進還是主要依靠以騾馬為主的步兵部隊。這主要是由於德國汽車工業的規模問題所導致,整個二戰時期,只有美國有能力實現全軍的機械化,為所有的部隊都配備車輛。

    隨著戰爭的持續,加上德軍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德國的汽車生產越來越難以滿足軍隊的需求,更加致命的是油料短缺的限制,使得德國陸軍不得不進一步加深對於馬匹運輸的依賴。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1945 年德軍的裝甲師也編入了一個馬匹運輸隊,連這些快速機動作戰的裝甲部隊也開始使用馬匹運輸了,可見德軍對於馬匹的依賴是越來越大。

    這些依靠依靠牲畜和步行機動的步兵部隊也極大的影響了德軍的作戰,尤其是在進攻中,當那些裝甲師和摩托化師在突破蘇軍防線並向其縱深挺進時,後面的步兵師根本跟不上那些摩托化部隊的速度,造成了德軍作戰行動的脫節,實際上德軍摩托話單位和步兵單位基本是在各打各的,只有在脫節嚴重的情況下,摩托化部隊才不得不停下來,等待後方的步兵部隊跟上來。如此導致的結果就是行動迅速的摩托化部隊雖然能趕在蘇軍撤退前佔據那些交通要衝,切斷蘇軍的退路,但是卻無法真正封閉合圍圈,只有步兵部隊上來才能做到。但是步兵部隊又太慢,等到他們上來時,許多蘇軍已經從那些缺口上逃脫了,儘管他們丟掉了武器裝備,但是卻儲存了實力。

    所以綜合來看,德軍的整體機動能力和他們的“閃電作戰模式”並不完全匹配,裝備大量騾馬的德軍難以支撐新型的作戰模式,儘管他們已經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卻沒能獲得決定性的勝利!

  • 4 # 漩渦鳴人yy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德國軍隊,雖然說是一夜武裝到牙齒,但是很多地方只能夠說是趕鴨子上架,比如說德華人早期的裝甲部隊,裝甲車的效能太差了,很多時候都是被步兵部隊直接超在前頭。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華人的騾子火炮,最些騾子火炮他是重炮,但是由於德華人早期沒有生產太多的汽車,所以這些火炮都是靠騾子來拉的,因此德國軍隊裡面存在著大量的騾子,這也造成了一種奇葩的情況,就是前線的德國步兵部隊在緊急的呼叫炮火支援的時候,抱歉,大炮還沒有拉到陣地,根本給不了炮火支援,還好這個時候德國空軍比較給力。

    根據戰爭後期,人們對於德國軍隊的戰術統計來講,一共有110多萬匹騾子曾經加入過德國軍隊,這樣相較於德華人幾十萬的汽車總產量,以及人家龐大的鐵路運輸總量來講,誰比較重要?那當然,大家心裡都清楚,只不過相比較於我們傳統印象裡面德國軍隊那種機械化和。強悍的戰鬥力,人家裝備騾子這件事情,反倒有一些反差們,所以大家就叫德國軍隊為神聖騾馬帝國。

    至於說到了戰爭後期,由於德國軍隊缺乏石油不需要消耗油料,而且節省土地,節省資源的騾子在一次大規模的開始進入軍隊,就連這個時候重點滿足的德國裝甲部隊仍然還匹配了一隻騾子隊,此可見,這個時候德國工業經濟已經進入到了一種山窮水盡的地步。

  • 5 # 我們都是華夏兒女

    納粹德國因為根本運輸不上去,鐵路公路被盟軍襲擊。再加上他們本身也缺油,所以後勤有相當一部分用的是騾馬馱的。所以後來的好事者又給德國起了個新的名字,叫做神聖騾馬帝國

  • 6 # 快嘴兵

    因為當時的德國確實是機械化程度特別高的一個國家。正因為它的機械化程度高,物質消耗嚴重,所以對後勤的壓力也特別嚴重。所以德國後勤運輸部隊70%的運力都是採用騾馬化運輸,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批運輸部隊,才保證了源源不斷的後勤運輸。所以騾馬帝國並不虛傳。

  • 7 # 東斯坦因

    德華人將神聖羅馬帝國定義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和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年成立)與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成立的納粹德國)加以連論。至於為何“羅馬”變“騾馬”,只不過是後來人的調侃。

    二戰中的德國之所以被戲稱神聖“騾馬”帝國,最主要的原因是為德軍的機械化程度有限,軍隊中除了精銳的裝甲部隊以外,其他部隊或多或少的都在使用騾馬,來運輸物資,拖拽武器。

    德國軍隊有這麼多騾馬的原因:

    1.資源不足

    資源不足,是導致德國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別是用來冶煉鋼鐵的鐵礦石,和煉製汽/柴油的石油這兩種物資一直都是二戰德國最短缺的。

    由於沒有足夠的鐵礦石冶煉鋼鐵,德國不得不將原本用於建造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鋼鐵,用來建造坦克和裝甲車。而處於德軍食物鏈末端的德國海軍,為了顧全大局,不得不將主力艦專案下馬,轉而去建造噸位小的潛艇。

    油料短缺一直是二戰德軍的最大弱點。油料供應了陸軍部隊,空軍飛機就無法起飛作戰,甚至在諾曼底登陸當日,只有一架BF109起飛作戰。海軍艦艇就無法遠洋作戰,俾斯麥號的沉沒就是最好的例子。德國裝甲部隊也未能倖免,經常有德國軍隊的坦克在推進途中,沒油了拋錨在路上;1944年的法萊斯戰役,黨衛軍王牌第二帝國師所損失的200輛坦克中有30輛是因為燃料耗盡而被迫丟棄的。所以有這樣一種說法,二戰德軍的戰鬥力水平很大程度取決於油料的供應。

    2.之前欠賬太多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受《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只能擁有一支袖珍軍隊。同時,沉重的戰爭賠款負擔和德國糟糕的國家經濟,也使德國的工業生產萎縮嚴重。

    雖然希特勒執政後,大力發展軍事經濟。1933至1939年間,德國經濟政策都直接或間接以實現軍事經濟為目的。短短六年時間,德國的軍火生產就翻了9倍。而1939年德國的軍備生產更是英法兩國的2倍。

    但是德國之前十幾年的欠賬實在太多。十年的陸軍,百年的海軍,這句軍界名言能流傳這麼多年自然是有道理的。

    3.二戰後期,德國國內被盟軍炸的稀爛,軍工生產受到嚴重影響

    二戰後期,特別是美國加入戰爭後,德國逐漸的失去了制空權。盟軍轟炸機不分晝夜的對德國境內目標進行轟炸。兵工廠、煉油廠、後勤倉庫、交通樞紐、水庫等工業、軍事、經濟目標,都被盟軍轟炸機炸的稀爛。德國的軍工生產和後勤補給,都遭受了嚴重破壞。不得已之下,德國只能調集大量騾馬為前線部隊拉武器、子彈、炮彈。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8 # DingdingCat

    德國裝甲部隊威風凜凜,可惜整體上看摩托化水平很差,不僅卡車產生量嚴重不足,即使真的生產出來了也沒有油。對於絕大多數士兵來說,是靠雙腿走完東線,從機動力來看,和100年前拿破崙大軍沒啥不同

  • 9 # 前沿陣地

    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而二戰的納粹德國是德意志第三帝國。而之所以會稱呼為“騾馬”帝國,主要就是在調侃二戰德軍的機械化水平不足,很多時候還是不得不像古代那樣利用騾馬等牲畜來執行運輸任務。

    很多人對二戰德軍的印象就是虎式豹式坦克、SDKFZ251/250半履帶裝甲車等兵器,但是實際上很多德軍的機械化水平很糟糕,只有部分精銳部隊才擁有足夠的半履帶裝甲車、卡車等車輛,很多普通部隊連足夠的卡車都沒有,只能大量使用騾馬等牲畜來作為補充。

    德國本身資源有限,最初部隊規模不大,因此還能基本解決裝備問題,而到了後來要進行戰爭,德國快速擴軍,此時車輛等裝備就嚴重不足了。像裝甲師,由於是精銳作戰力量,所以基本能得到滿額裝備,而和裝甲師配合作戰的裝甲擲彈兵部隊、摩托化部隊,也基本能得到夠用的車輛,但是絕大多數普通的步兵師,只有數量嚴重不足的卡車可用,所以只能在部隊中編入騾馬來保證足夠的運輸力量。

    而在二戰中,德軍中總共有著高達百萬匹騾馬,是撐起德軍後勤的重要力量。而且騾馬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消耗燃油,這對於戰爭中後期燃油供應開始緊張的德軍而言,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 10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一提及二戰德軍裝備,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名聲赫赫的各色裝甲武器,一系列的老虎( 虎式 虎王、獵虎),熊,象,豹,黃鼠狼、山貓、野狗、蟋蟀、一堆昆蟲、各種牛...還有好幾只黃鼠狼...

    (黃鼠狼坦克殲擊車)

    德國各種裝甲武器大多是以動物命名,所以又被戲稱為“動物園”。

    但是還有個現象,不是開玩笑,除了這些動物名的裝甲武器,二戰的德國軍隊還存在著大量貨真價實的動物,比如騾子、馬,還有驢。尤其是勁兒大又耐粗飼料的騾子,出鏡率那是相當的高。

    相關資料顯示,二戰中德軍共動用了220萬匹騾馬為前線部隊拉子彈、炮彈等各類補給。尤其是蘇德戰場中後期,隨處可見德軍的騾馬,流傳出了“100個車廂補後勤,其中50個車廂裝拉彈藥的騾馬”的戲言。

    這種現象,在東線尤為明顯。

    蘇德開戰的早期,在較為乾燥的初夏,德軍勢如破竹,在蘇聯較為發達的西部,基礎設施好的東歐大平原上,經過西歐戰場洗禮的德國坦克叢集可以用30多公里的時速進行大縱深穿插,打得蘇軍暈頭轉向不知所措,整個裝甲部隊的運轉速度非常快。

    然而,進入秋季,德軍發現,這些炫酷的裝甲部隊,越來越邁不開腿了.....在蘇聯廣袤的腹地,基礎設施,尤其是路況,實在太差,所以很多情況下,履帶、車輪的確跑不過四條腿著地的動物。這樣糟糕的基礎設施到了夏秋多雨時節和酷寒的冬天簡直致命,雨雪之後,這種鄉村土路被車輪或者履帶一壓就成了爛泥,輪式車輛動不動就陷在泥裡動彈不得。

    再加上持續的嚴寒,汽油都凍成凝膠狀,不加熱融化一段時間根本點不著,德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水平驟降,基本無法組織有效的攻勢。甚至前進速度遠不及騾馬等畜力車。

    可以說,蘇聯惡劣的氣候和落後的基礎設施在最危急的時刻有效的阻擋了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

    同時,隨著德軍戰線的不斷推進,補給線也越來越長。如果駐地離鐵路和公路的運輸線比較近,還好辦,但多數時候,可沒這麼樂觀。

    而且,即便是靠近公路鐵路線,由於蘇聯和德國的火車鐵軌規格不同,加上游擊隊經常給鐵路線搞破壞,所以,德軍的補給主要是走公路運輸。就算公路能用,一車油從後方拉到前線,除去車輛往返自身的油耗,實際上能運過去的也不剩幾滴了。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在進入到蘇聯基礎設施比較落後的地區後,補給隊伍就會被換成騾馬部隊接著走。

    此外,就是德國的戰爭潛力問題,尤其是在戰爭後期,使用畜力車的直接原因就是缺油。

    此時,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補給。

    進入1944年下半年,德國在制空權上愈發力不從心,製造飛機的原料航空燃油的來源地,在東西兩線的反攻中逐漸喪失.....飛機和各種裝甲武器造不出,排除萬難造出來了,又被盟軍或蘇軍的戰略轟炸給炸報廢了,沒被炸掉又因為交通被炸癱瘓了,運不出去,費大勁運到前線又因為缺乏燃油,無法啟動,煉油廠接著又遭受了新一輪空襲,如此,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比如在1944年底的阿登戰役中,先進的虎式、豹式坦克就被撤退的德軍丟棄在路邊(下圖),此時,再強大的武器,沒有燃油,就是廢銅爛鐵一堆。最後再澄清一點,二戰中,除了德軍,蘇軍的騾馬化程度也非常高。蘇軍擁有二戰時期最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最多時超過80個騎兵師,甚至還搞出機械化騎兵叢集配合坦克進攻的新打法。

    此時歐洲各國的軍隊,也幾乎都沒有做到真正的以車代步,甚至財大氣粗的美軍,很多時候也是靠11路的....只不過現在的二戰題材影視作品多傾向於表現機械化軍團的現代化作戰場面,往往給大家造成了一種錯覺。實際上,除了騾馬部隊,還有腳踏車連,當時已經算是非常先進的了。

    所以,二戰中,德國出於戰爭潛力的考慮,策略是把有限的機動車輛集中到快速部隊,大部分步兵師還是靠11路和畜力車。

    高冷的日耳曼軍人,身穿帥氣的毛呢包豪斯制服軍裝,趕著騾車,還吆喝著:“der, jia, wohao, yue...",這個畫風,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海屏設計的vivo v9會是未來手機的主流設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