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圈子裡的牛牛
商鞅變法是一次從根本上的國家變革,他必須得到上層的大力支援,而當時秦國國弱民窮被東方六國鄙視。東面臨魏國趙國的巨大威脅,西面又有林胡的不斷侵擾。秦獻公鬱鬱而終後秦孝公勵志圖強,想讓秦國變得強大。廣招天下良才許以高官厚祿,山東六國大批有志士子來到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華。衛鞅從魏國逃出來到秦國,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衛鞅徙木立信,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頒佈一系列法令,從農業商業軍事外交等方面施展。秦國慢慢變得強大,秦孝公遂賜衛鞅為商鞅。後來商鞅被車裂而亡,但後面的君主依舊堅決執行商鞅的治國之策。大秦帝國最終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在別的國家中,由於最高決策層的無能,個個鼠目寸光,士族勢力過於強大,統治階層反對深入的變法,同時對有才能計程車子不能加以使用,致使大量人才流入到秦國,加速了秦國的強大。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功是是歷史的選擇。
-
3 # 青史本紀
我們先看看商鞅變法的內容有哪些,商鞅變法以"明賞罰"(重法治)為核心思想,在秦國境內開啟了一場"廢井田(廢除周禮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開阡陌(重視農業),實行郡縣制(廢除貴族世襲,由國家選賢任能,實行中央集權),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的變法改革。從變革內容我們就看可以發現,這是一場針對周禮制度及中原文化的變革,所以拾遺君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秦國地處西陲,當時還有遊牧民族的傳統,受中原禮教的影響較小,所以變革的周禮阻力較其他中原國家要小的多。
2、遊牧民族尊重強者,所以對以戰功決定定位的 提議肯定支援 。
3、秦孝公與商鞅乃是天賜明君、賢臣,如此一場深刻的變革,若是君臣之間稍有嫌隙,便會功虧一簣。
喜歡拾遺君的,不要忘了加個關注哦!
-
4 # 風花劫
其實道理很簡單,當時的秦國已經到了滅國邊緣,當時魏國國力強盛,對秦國步步緊逼,所以秦君才下定決心,一定要變法。
-
5 # 神龍之子孫
商鞅的變法,在秦國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我們也要更深層次的看,為什麼商鞅的變法會成功?
或者說,商鞅的變法為什麼會在秦國獲得成功?
之前我們提過李悝的變法,在魏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幫助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大牛。
不過後來吳起在逃離魏國後(被宮廷政治陷害),在楚國也依樣畫葫蘆的搞了變法,但都僅僅是短時間內使國力得到了有限的提高,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變法的效果也越來越有限。
只有商鞅的變法卻像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就停不下來。
有人說商鞅的變法堅決,李俚的變法不堅決。
有人說商鞅的變法敢於得罪人,李俚的變法不敢得罪人,一直在既得利益周圍繞圈子。
比如說商鞅和李俚都說了廢除世襲制度,但卻只有商鞅堅定的執行了軍爵制度。
比如說兩種變法都強調了土地可以私有,允許買賣,但實際上只有秦國真的做到了耕者有其田。
比如說兩個人都在軍事改革上下了大力氣,但魏國僅僅短期內培養出了魏武卒,但後期還漸漸成為了稅收乏力的大難題,而商鞅卻成功的將統治者自己慾望的殺伐兼併變成了一場人民戰爭。
是兩人在執行力上有差距嗎?
對,這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但執行力卻很常見,從春秋,至戰國,好幾百年間,如此多的名相為什麼都沒有做到過如此成功的變革呢?
要知道,自商鞅起,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才再次出現瞭如此翻天覆地的從上層到中層再到底層的全社會性質的體制與法律的改變,剩下的大多要麼胎死腹中,要麼過早夭折,比如王莽,比如王安石。
成功的變法往往也僅僅是微調,比如張居正,大基本面是無人敢動的。
敢動的都死了。
改天換地改革,只有商鞅和社會主義中國做到了。
如此的成功率,幾乎可以約等於零。
細分析下,只能說這是在諸多湊巧中的一系列因緣際會。
比如說當時的商鞅,趕上了想出息的秦孝公,這點很重要。
每一次改革都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領導人慾求變,而且不是三天熱度而是發自內心的,這點就往往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碰上的機會。
比如說秦孝公遇到了商鞅,如此的政務型天才,既有與當時情況相適應的綱領,又有執行力,這種大才往往也是幾十年出一個。
不過更重要的在於,當時的秦國很落後,這恰恰是變法能夠成功關鍵的關鍵。
為什麼落後者反而能成功呢?
因為阻力少。
由於中原各國發展較早,國家內部經過數百年的耕耘早已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即便經過了艱難的合併與整合,領導人往往還是難以將資源統一的集中起來。
你變的每一條法,動的都是別人的利益,你擋人家的財路,人家就該斷你的生路了。
用現在的話講,當時的中原各國,是一個大紅海。
但秦國因為起步晚,而且一直被當做蠻夷,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都比較落後,所以國內的利益關係更為簡單,沒有什麼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團,這也是商鞅的鐵腕可以鐵到底的原因。
商鞅之所以能鐵腕,在於秦孝公在後面能站得住臺,而秦孝公能站得住臺,本身也在於能夠威脅到他的利益群體不多,他可以鎮得住,也可以說,秦國在變法前,就具有成為專制國家的基本條件。
比如說實行軍爵制,之前的貴族世襲說不算數就不算數了。
比如說西邊移民,說移就移了。
因為說到底,還是因為地能夠分出去,中央之所以能夠大批次的派官員下郡縣去當官,是因為原本那個地方就沒有被分封出去。
說到底,秦國一切成功的根源,在於它原本的落後。
“先胖不算胖”似乎是個永恆的歷史命題,最後在亂世中最後出手清盤的人往往都是哪個開始時並不起眼的人,比如劉邦,比如司馬懿,比如朱元璋,比如多爾袞。
秦國因為這獨特的歷史機遇,開啟了兼併六國的開關。
在孝公一朝,秦國兼併河西之地,與魏國共享黃河天線,佔據崤涵之地,築函谷關,武關,自此控天下之咽喉。
東出楚魏可進中原,守則據關河之險足以自固,秦統一中國之基,就此奠定。
後來奮六世(孝公,惠王,武王,昭襄王,莊襄王,始皇)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功業種種,始於商君變法矣!
-
6 # Ting墨灬
商鞅變法是一次從根本上的國家變革,他必須得到上層的大力支援,而當時秦國國弱民窮被東方六國鄙視。東面臨魏國趙國的巨大威脅,西面又有林胡的不斷侵擾。秦獻公鬱鬱而終後秦孝公勵志圖強,想讓秦國變得強大。廣招天下良才許以高官厚祿,山東六國大批有志士子來到秦國施展自己的才華。衛鞅從魏國逃出來到秦國,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大良造實施變法。衛鞅徙木立信,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頒佈一系列法令,從農業商業軍事外交等方面施展。秦國慢慢變得強大,秦孝公遂賜衛鞅為商鞅。後來商鞅被車裂而亡,但後面的君主依舊堅決執行商鞅的治國之策。大秦帝國最終成為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
在別的國家中,由於最高決策層的無能,個個鼠目寸光,士族勢力過於強大,統治階層反對深入的變法,同時對有才能計程車子不能加以使用,致使大量人才流入到秦國,加速了秦國的強大。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成功是是歷史的選擇。
-
7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秦國與六國的宗法制世襲不同,是靠自強不息發展起來的新型國家,由於地處西北,經濟、文化落後,不太受傳統周禮宗法約束,與周邊遊牧部落、晉、楚的戰火洗禮中謀生存、求發展,秦孝公之前秦穆公時期,由外來蹇叔、由余、公孫支等賢能的輔佐,逐霸西戎,秦國才有了立足之地和地位,有外來賢能之士在秦國施展才華、取得成功的先例。在周王室沒落、諸侯爭霸的歷史大背景下,周王室的衰落,何嘗不是六國世襲制的衰落,六國不過是縮小版的周王室,傳統的宗法制走到了盡頭!秦國、秦孝公和商鞅選對了適合國家強盛的方向,是中央集權挑戰世襲制的開端!
-
8 # 老李2019
商鞅能在秦國生存是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的。主要幾大原因。
第一:主要秦國太弱太窮,由於國力不濟,待遇比較低,生活比較艱苦,其他人才根本看不上這樣一個國家,春秋時期人才身份是很高的,而且那時諸侯國多競爭大,互相發展急迫,想稱王稱霸就必須得到更多人才支援,就像現在企業比較多,競爭比較厲害,這個時期比較注重人才,不像後來中央集權後沒有競爭,如果現在都集中在幾個國家大企業手上估計競爭就沒了,人才後面已不能駕馭皇權之上說一個不字,但在當時的諸侯時期是不同的,這時秦太窮,大才已不會去秦國,而去的一些小才秦又看不上他們的這種做派和能力。
第二:商業模式對味口,秦孝公此人堪稱腦子還是比較明智,不會因為身在貴族而自傲,他是一心想發展國家,以看到國家的一些弊病,像獎罰不明,很多貴族專權等很多弊病他是心裡非常清楚,但是沒有辦法如何解決,而聽到商鞅的想法很是一副猛藥,能治理自己國家的方法,所以將信將疑,但他知道這個改革的利害關係,這是在當時是革自己的命,等於把老祖宗的制度徹底扔掉,把自己的權利放進籠子裡,這在其他諸侯國是不願意的,其他諸侯國由於國家富有,而且要靠貴族扶持國家,所以商鞅的法律人人平等的政策下其他諸侯讓貴族放棄權利和平民一樣待遇,當時其他諸侯國富有,人才多,根本不需要革自己的命來獲取人才,就像現在很多公司,如果公司盈餘比較多業績比較好的時候,而且還有很多人才源源不斷來公司時,我想公司已不會出臺很多對高管削權的政策,這時候這些高管權利又大,又能做出很好的業績,而且很多人才願意效力,關鍵都是自己的親人,老闆會出臺嚴厲政策來打壓自己親戚的高管嗎,而且自己親戚又有能力又能維護自己公司利益,沒有改革的動機,搞不好現在興興向榮的富貴沒有了,反而把高管逼反了,所以不會用商鞅的對策,因為一個人在過的好的時候不會把自己勒緊褲腰帶的過日子,讓自己夾著尾巴做人,打壓扶持自己的親戚,這是人性,所以其他諸侯國當時能找到又不傷害國家體制和權利,又能有人才效力的情況下,不會讓自己失去特權,要知道特權每個人都控制不住的,必定享受起來很爽,誰能輕易扔掉,就像現在自己家人一起執行的公司,執行好好的,為什麼公司經營一片向好的情況下讓外人來分一份功勞,這沒有一家公司會這樣做,而秦不同,秦這個公司,快破產了,就靠著這群忠誠的老人撐著國家,沒錢只有權,而且權利跟其他一樣都集中在貴族,但不一樣的是其他貴族能做出業績,而秦的貴族沒有業績吃老本,但員工沒有好處,光幹活沒有獎賞,久而久之員工抱怨多付出少,而就靠一些貴族是不能扛起一個國家的,所以秦是沒有辦法不得不革自己的命,但秦孝公又沒有很好的方法,而看到商鞅的商業模式和自己的處境能符合,因為沒有更好的人來為其服務,因為秦看到自己的毛病知道這是一個很難啃的骨頭,不是一個又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的人是難以施展的,因為秦國的問題多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很複雜問題,如果一個不瞭解自己國家的大才,制定了不符合自己國家的政策那肯定沒有用的,因為秦沒有錢和時間來做實驗了,這次不行就沒錢了,就像一個窮公司快破產了沒有錢拿出來可以給人才拿去做實驗,如果失敗自己公司就破產了,所以為了讓決策不浪費資源決定讓所有人才從基層做起,就像現在一個快破產的公司大量招募人才,一開始不僅待遇沒有多少,反而還要從基層做起,你得拿出真實的本事讓公司看到,公司才會用你的商業模式,這對於一些大才來講就是一個侮辱,憑什麼會來受你的氣,說白了人才來就是跟自己找一個前途,能獲得高額回報的同時又能施展才華,跟現在人找工作一樣,我能在一些大企業裡獲得很高報酬給我一個崗位,我憑什麼來你一個破產的公司還要從基層開始先摸清基層情況在任我職位,而且還沒啥待遇,這對於能去很多大企業的人才來講不會去秦國,而商鞅去過其他大企業,他的策略沒人用他,他沒辦法看到秦孝公此人有理想,有抱負,而且其他大集團又不得志,如果此人能實現他的才華他已死而不悔,所以願意去秦國徒步調查,徒步的過程中遇到很多危險,生病差點命都丟了,這對其他人才不是走頭無路是根本受不了的。但商秧覺得秦孝公是一個有理想的人,願意輔佐他,即使秦孝公可以免他調查直接勝任,但商鞅為了此人的理想和自己的抱負自己願意從基層開始徒步全國調查。
第三:商鞅通過後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援,因為看到此人的方法可以,能夠治理自己國家的問題,而且此人又自己願意全國徒步調查差點丟了性命,決心很大,讓全國不公平的現象治理好,讓大家都願意為秦效力,而不僅僅是貴族,因為貴族只能帶兵打仗,維護自己貴族權利,但不能種地,不能種地就沒有糧食吃,而全國百姓願意種地願意幹活就會有糧食,有糧食生活就會好起來,這樣加上秦國的戰鬥力就如虎添翼,一般窮的國家打仗都不怕死,這是人性,窮人過慣了窮生活,習慣了勞動,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顧慮的,而富裕了不同,這時在乎的東西多,而商鞅的制度能讓很多沒有錢和權的人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很好的身份和待遇,所以大家都願意幹,這個跟我們改革開放一樣,曾經我們改革開放前只有國營才能做其他的東西,而百姓基本上得不到什麼獎勵,只能幹活,給糧食,而國營高管又能獲得很多其他享受和權利,而百姓只有幹活,沒有其他待遇和身份,所以幹活不積極,因為幫國家幹,還得不到什麼大的發展,幹多幹少都一樣,所以沒有積極性,後來改革開放後乾的多得到的多,全憑自己本事,這樣很多願意幹事的人就紛紛自己創業,自己種地,可能以前幫國家幹做8小時,可能只出力2小時,其他幾個小時都偷懶,而大家都在偷懶你積極已會得罪大家,所以最後成了消極大染缸,而自己幹後估計除了睡覺幾個小時,都在幹,花的心思已不同所以成績已不同了,創業的人已多了些,因為掙的錢是自己的,掙得多就越有錢,身份已不同,所以積極的人就多了,而且看到一些人透過努力拿到了自己的獎勵就更加積極了。其實我們國家在上千年後又一次如同秦一樣的問題,用同樣的方法讓大家都能透過自己努力來獲得榮譽獎勵的時候,這時積極性就高了,而一旦是貴族集權後又會衰敗,因為很多人幹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所以就不願意效力了,沒有積極性。所以秦國當時有秦孝公支援,而我們改革開放曾經一樣遇到鄧小平支援,所以成功了。
-
9 # 蜀北一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意思,把商鞅變法換到其它國家行不行?個人覺得,不行!
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僅出了秦孝公與商鞅這一對知己與搭檔而已!沒錯,就只有這一對,沒毛病!其實,在戰國時期,實行改革變法的不止商鞅一家,同時期的還有南韓的申不害,魏國的李悝,趙國的公孫連,楚國的吳起等改革變法,但為什麼只有秦國的商鞅成功了?
因為改革變法,除了要有超前的眼光,變法者還需要有強大君權作為後盾,才能順利的將新法推行下去。
改革變法,往往都會觸動很多王公貴族的權益,因此,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的給自己樹立敵人的過程,變法的阻力只會大不會小,如果沒有強大的君權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變法者的結局,只會很慘!像吳起,多有能力的一個人,在楚王死後也逃不脫被殺的命運,甚至屍體還要被拖出來五馬分屍;屈原,多忠心的人,還不是被排擠流放,最後以身殉國。
而就算商鞅,在為秦國的富強做出巨大貢獻後,沒有了秦孝公的保護,同樣難逃一死。
再後來,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也是一樣,往往在觸及到官僚集團的利益後,因為皇帝扛不住巨大的壓力而中途廢棄,變法無疾而終。因此,我才會說“中國歷史上,秦孝公與商鞅,也就出了這麼一對搭檔而已”。
中國歷史上希望改革圖強的君王不在少數,但是能夠正真頂住壓力,決心變法的也就只有秦孝公一人而已。
秦國變法的成功,既是因為秦孝公遇到了商鞅,也是因為商鞅遇到了秦孝公!缺一不可!因此,還是那個觀點,把商鞅換到其他國家,我認為變法也並不會成功。
大家覺得呢?
-
10 # 超然視野
商鞅變法有兩個必須條件!第一,有商鞅這樣法家出身的變法主持人,很顯然當時出山的各路大神很多,如吳起、龐涓、孫臏等,但只有一個商鞅!第二,秦國這個在春秋最後稱霸,又被第一個變法的魏國壓著打,即當過霸主又混的如此窩囊,有著迫切的需求!
反觀其它國家,楚國國力十分雄厚,雖然也時常受到魏國的侵擾,但基本上沒有傷及筋骨!而齊國一直是東方強國,南韓與趙國仗著三晉共同進退,有誰進攻他就向別的國家求援,而燕國時而親近齊國時而親近趙國,基本上就秦國當時最為危險,恰逢秦國此時出現了一個有迫切強國意願的君主,別的國家也許有這樣的國情,但不一定有這樣的渴求變法的君主!
因此就這樣的兩個條件全部具備,才有可能進行成功的變法!因此僅僅秦國滿足這兩個條件!
回覆列表
因為秦國當時比較落後,比較野蠻,比較矇昧。
所以商鞅作為變法者雖然變法成功,但也招致老秦人的殺戮。
商鞅作為一個儒生,是專門研究怎麼治國的,他入秦見秦孝公,進獻了三策:
一、帝道。
實際就是儒教之道,以匡扶儒教為著眼點,用儒教的宗教神秘感來治國,但秦孝公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二、王道。
實際就是儒教流派中的儒家之道治國,以仁義,教化,道德來治國,以儒家的人格魅力來治國,秦孝公堅持聽完,卻直打哈欠。
三、霸道。
實際就是儒教流派中的法家之道治國,以威逼、豪奪為手段立威,治理國家,以法律來治國,秦孝公與商鞅徹夜長談,仍然意猶未盡。
秦孝公馬上就給予商鞅為最大的信任,任命他為變法的總負責人。
其他六國,天天都有這些言論,是否採納,本來就不確定。所以商鞅的老師在死亡之前,對魏王說,要嘛重用商鞅,要嘛殺掉商鞅,另一方面,又對商鞅講叫他快跑,以躲避魏王追殺,商鞅肯定的告訴他,您考慮多了,魏王如果不拜我為相,就說明他根本看不起我,也就根本不準備殺我,覺得殺我沒有任何意義。後來結果就如商鞅的預測。
所以商鞅的變法思想也只有秦國才會採納。